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当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智力支持不足、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不足、传统文化特色不突出、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够等困境。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和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持、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并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形成产业,同时,还需要多元利益主体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井维娜 《世纪桥》2011,(21):150-150,154
"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推进农民分工分业的总体思路是重点围绕六大方面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目前围绕各地特色产业开展的特色职业农民培训,特别是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很受关注,本文将从黑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牡丹江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以及乡村旅游服务培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阐述乡村旅游实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邱胜 《当代贵州》2017,(45):33-34
从惠水县城出发,驱车向西行驶18公里,便到好花红村。好花红村地处贵阳一小时城市经济生活圈内,是黔南布依族民族文化品牌"好花红"民歌的发源地,也是"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凭借好花红民族文化这张名片和显著的交通区位优势,好花红乡村旅游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好花红村依山而建,以黑瓦、白墙、灰边、挑檐为特色的布依族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清澈的涟江从村中流过。  相似文献   

4.
雷鸣 《新湘评论》2011,(3):51-52
眼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正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各地的实践证明,发展休闲农业与促进新农村建设之间有着良好的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5.
雷鸣 《学习导报》2011,(3):51-52
眼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正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各地的实践证明,发展休闲农业与促进新农村建设之间有着良好的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福州市特别重视乡村旅游发展,让本土特色文化巧妙融入乡村游,走出一条发展乡村多元文化旅游的新路,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课题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对福州乡村旅游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对如何推动乡村旅游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周放良 《新湘评论》2010,(16):25-26
湘潭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从整体上看,这种资源优势、品牌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释放。为此,湘潭围绕建设"红色圣地"这一目标,提出"加快发展以红色旅游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8.
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14,(6)
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研究的新领域。乡村旅游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江西乡村旅游开发依托自身旅游资源已形成几种发展类型,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此,提出挖掘文化特色、转变经营方式、科学合理规划、创新管理模式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渠道。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是乡村旅游最大魅力所在,要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使特色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让活的灵魂支撑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月以来,铜仁市碧江区文化旅游频频曝出惊喜。3月26日,2012"多彩贵州踏春行"大型采访团走进碧江,专题采访该区文化旅游;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旅钓中国"栏目组来到碧江,专题拍摄"中国天然钓都"的美誉;5月1日,"大明边城"向游人开放试营业;6月13日,2012"全国知名网络媒体、博主多彩贵州行"大型采访团走进碧江,并称赞该区的傩堂绝技绝艺过火铁、  相似文献   

11.
发展新疆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娥 《实事求是》2007,195(2):39-40
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推进新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切实把握新疆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性、文化多元性、乡土性等特点,选准新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要通过加强领导、搞好规划、突出特色、培育人才等措施推动新疆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波  肖玉叶  何晓芳 《当代贵州》2014,(10):I0002-I0002
正三月,李花怒放的季节。3月20日,由铜仁市旅游局与沿河自治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南庄赏李花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周"在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沿河沙子镇南庄村举行。活动主题为"发展乡村旅游、弘扬李乡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时间将持续到3月底。这是沿河随着"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力打造山水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不断深入,以农兴旅、以旅富农,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实施客源带动战略,以节造势,强化宣传推介的重要举措之一。"举办赏李花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周,旨在以花为媒、以节会友,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展示生机勃勃、开放文明、繁荣发展的美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喧哗拥挤、竞争激烈和节奏紧张的城市感到压抑和疲惫,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更加迫切。乡村的清新空气和自然风光,以及乡村文化的神韵和意境,对久居城市的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迎合了游客追求乡土化亲近感  相似文献   

14.
喻丹 《当代贵州》2011,(19):66-66
近几年来,长顺县委、县政府按照"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坚持"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城市建设思路,将独具地方特色和浓郁地方文化的"贵阳都市后方休闲度假娱乐小城市"作为城市建设追求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杨刚 《当代贵州》2017,(3):44-45
"村两委+乡贤会"模式创新和丰富基层社会治理,弘扬中华民族反哺桑梓的传统美德,激发游子回报故土热情。乡贤会是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社会组织。早在2014年,铜仁市印江自治县就已在全县开展"村两委+乡贤会"乡村治理模式试点工作。通过试点,这一模式逐渐成熟,于2016年3月在铜仁市全面推行。"乡贤在村子里地位较高,村民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相似文献   

16.
在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往往是最先恢复的产业,并纷纷成为当地经菥增长的新亮点,以现代农业、文化等多样化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都江堰市乡村旅游重建进行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乡村旅游开发的功效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以农村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的特色农业旅游以广泛散布在乡村的特色农业文化为主要对象,是对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特色农业的旅游开发不但可以化解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利因素,而且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一、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黔东南在建设旅游大州战略行动指引下,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州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挥本地区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本地区新农村建设,把乡村旅游打造为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以此激活全州农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以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贵州乡村旅游是全国起步最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快的地区,也是世界旅游组织认定的乡村旅游发展重点观测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提升,乡村旅游业对休闲农业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已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乡村旅游业正成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在2008年我省第3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前夕,本刊刊发了<体验生态博物馆--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一文,对黔东南州依托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多策并举,发展以生态博物馆为载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作了初步解析.这篇文章和稍后刊发的<统一服务疏导旅游--品读黔东南原生态文化的理念引导>等系列文章,以其对黔东南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深度解析,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