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轲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所论社会与人生问题的结集。作为"四书"之一,其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同样深刻而广远。《孟子》一书所体现的高明之处,在于孟子认为,君与民是一体的,君民互不可缺,要想解决天下、国家存在的问题,必须统合来看,整体来解决。要注重君民互利、共利,甚至"民为重,君为轻",把民摆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来研究社会问题。在此思想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恒产"与人伦教育统合变革的主张。他认为,忽略君  相似文献   

2.
张耀南 《新视野》2007,(2):49-51
“三极”思维在中国传统宇宙观、历史观、自然观、知识论、治国方略等领域普遍存在,其表现于传统政治思想,总体上就是“天-君-民”生克循环之格局:沿相生方向,是民生君,君生天,天生民;沿相克方向,是民克天,天克君,君克民。民不能克君,故不得谓之“民主”;君不能克天,故不得谓之“君主”;天不能克民,故不得谓之“天主”。在这个生克循环中,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所追求者既非纯粹“民主”,亦非纯粹“君主”,更非纯粹“天主”,而是“无主”。此种政治不追问政权归属问题,只用心于“权力运作”,以“政权”或“政治所有权”为一块“产权不明”、“共同开发,共同经营”的“无主飞地”。“无主”、“无头”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最高秘密”,“产权不明”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终极密码”。  相似文献   

3.
周桂钿 《新视野》2001,(5):57-59
人民在社会历史上是一种什么角色,它与天神、上帝是一种什么关系?中国商代以前的统治者认为,天神、上帝是在统治者之上,而人民在统治者之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的统治者提出人民与天神是同样重要的,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政治态度。这也说明人民在社会上的地位有所提高,作用开始壮大,日益成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以民为本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逐渐产生、形成的。下面分几个阶段简述民本思想的发展过程。 一、民为神主 3千年前的西周时代,新的统治者开始重视民的地位。他们将民与天相联系,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相似文献   

4.
孟子说:土地、人民、政事,国之三宝。重视民意,注重"纳谏",中国古代有见识的执政者"为民做主"、"爱民如子",从而迎来阵阵喝彩声。然而"为民做主"折射出的却是"民以君为主"  相似文献   

5.
侯艳芳 《学习月刊》2011,(16):45-46
信奉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不是荀子的独创,而是继承前人思想观念的结果。当然,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继承的是孔子与孟子两位大儒关于天概念的思想。一、人之命在天孔子主张"畏天命",君王的统治要"则天",即施"仁",所以他提出了围绕"仁"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其中,礼是"仁"的主要内容:"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孟子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正当性和证成性的二重维度。在正当性上,孟子政治思想中隐含着“民视民听”的自愿认可原则。在证成性上,孟子政治思想中具有“发政施仁”的敬德保民取向。孟子政治思想的正当性兼具主观与客观面向,故民众的自愿认可体现出理性共识的特色。在理性共识的基础上,可以沟通正当性与证成性的内在联系,并为孟子政治思想的民本与民主之争找出一个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正>先贤引文之误,今天竹简之辨,其中有值得思考的道理。近日有机会去清华大学瞻赏著名的"清华简",听"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介绍,他们与2300年前的竹简认真比对考证,发现过去熟读的经典《孟子》中,有段话竟有笔误。《孟子·梁惠王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大意是,《尚  相似文献   

8.
孟子王道政治思想关怀的焦点是民众的生死存亡,起始点是保障老百姓的"养生送死无憾",目的是要达到"天下之民举安"。为此,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经济政策、抚恤鳏寡孤独的社会福利政策和"与民同乐"的资源共享政策,反对战争和暴政对生命的戕害。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强调要教化民众,来达到"天下之民举安"的理想,并在行政策略上提出了"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的理念。孟子王道政治中这些关怀民众生死、保障生存权利的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追求的伟大政治理念,对于当今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仍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知荣明耻兴中华"这个题目,听起来有点大、有点空,但我认为,国人的前途命运维系于国家的前途命运之中,国运兴、中华兴,则我运兴。我们的先贤也曾讲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兴中华的责任是不分职务高低、身份尊卑,是人人有份的。  相似文献   

10.
在孟子的眼界中,“民”具有相对性,相对于君是目的,相对于“道”则是手段。这可以从当时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特别是文化秩序的时代主题、“士志于道”的主体自觉以及民本主义、“王道理想”的理论实质中得到证明。孟子的民本主义具有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仁政”是孟子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他的政治理想。“仁政”理想的要义是家给百亩之田、五亩之宅 ,形成君民同乐的良好关系。孟子“仁政”理想的提出 ,反映了他制止野蛮战争和暴政、安定社会的美好愿望 ,虽有空想成分 ,但其人民性、进步性也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左翼政治哲学的难题在于如何构建一种保护自由的平等主义。作为最为年轻的西方左翼政治哲学流派之一的左翼自由至上主义,试图通过一种极具冒险的方式来回应这一难题:努力把一般被认为是体现右翼自由观的自我所有原则与左翼的外部资源平等主义分配方案结合起来。作为左翼政治哲学前辈的柯亨早就通过对诺齐克"自我所有论"的批判断言:为了平等必须限制自我所有。而作为当下西方左翼政治哲学主力的左翼自由至上主义学派则坚持认为,存在把自我所有与平等主义结合的可能,并设计了结合方案。以大冢的方案为例,与其他平等主义相比,左翼自由至上主义的确具有某些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难题。  相似文献   

13.
邢志第 《理论学刊》2001,(3):108-109
半个多世纪以来 ,学术界对孟子“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一直持否定态度 ,认为这是孟子赤裸裸地宣扬奴隶主阶级统治和剥削合理性的一大罪证。其实 ,孟子这一命题是对当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现象和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这一人类社会进步趋势的正确反映。孟子的这一命题是在同陈相、许行的大辩论中提出的。陈相、许行是社会分工论的反对者 ,他们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饔飧而治”,孟子为了批判他们这种错误观点 ,明确地提出 :“有大人之事 ,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 ,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是率天…  相似文献   

14.
目前几乎所有的著述都把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提出的"先天下"观看作是一种"以民为本"思想,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很值得商榷.因为范仲淹所说的"天下"其实是"君天下"而不是"民天下".  相似文献   

15.
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德贵 《学习论坛》2007,23(10):59-62
孟子是提倡与时并进的思想家,他赞扬孔子为"圣之时者",他自己则提出"权"的思想,并且及时地把孔子的君权至上调整为民本主义。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他长期在稷下学宫有关。他在稷下学宫与各大思想家切磋学术,不断吸收当时各家的先进思想,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虽然不能和现代民主思想相提并论,但是对当代的意义则是肯定无疑的。  相似文献   

16.
防止利益冲突的公权力制约——以反腐倡廉为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乃康 《探索》2011,(5):63-66
利益冲突的多发区域主要在公与私的边界,具体场景是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临界之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交汇盲区。防止利益冲突的权力基本价值在于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具体表现为公共性、正义性、制约性。基于存量政治资源,输入增量政治资源,建构以法制权、以权制权、以民制权、以德制权的机制,是当代中国防止利益冲突的公权力制约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理念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新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善平  王家芬 《求实》2007,4(12):31-33
儒家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侧重于民、在民与君的关系上由君转向于民、在德与法的关系上注重于德。我党"以人为本"理念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传统同时又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新超越,这个新超越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民贵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孟子民贵思想中的"富民"、"乐民"、"保民"、"尊民"、"用贤"及"限制君权"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7,(4)
从王权至上还是议会权力至上、选举权扩大与政党组织形态变化、政党实力与社会阶层变化三个方面看,英国300余年的政党发展、政党格局与政党制度变迁可划分为七个历史阶段。英国政党有一个从王权至上之下的政治派别向议会权力至上之下的近代权贵党,再向现代大众型政党、当代"全方位党""卡特尔党"乃至信息化政党的转型发展过程。英国政党政治有一个从王权至上之下的党派议政,到议会权力之上之下的政党参政与主政的近代发展过程;从一战、二战期间政党联合执政到二战后议会多数党执政、2010年偶现联合执政的现代与当代发展过程。英国政党格局与政党制度有一个从萌芽、初步形成到"三党格局"短暂迂回,再到二战以后"两党制"稳定发展与"三党格局"偶现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英国乃至他国而言,都先有现代政党、后有比较稳定的政党格局,然后才形成现代政党制度;政党与政党制度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仅诚信而论,我们的先辈不知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谆谆教导。思想家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子曰":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一代圣人孔夫子说":民无信不立。"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