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慧翼 《理论学刊》2003,32(5):153-155
21世纪的中国影视创作,理应反映出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女性意识的新的高度.然而由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原作所具有的女性立场、所体现的具有时代进步色彩的女性意识往往被消解了,而代之以或隐或显的传统男性视角.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以男权文化为底蕴的大众审美心理和接受视野的存在是造成这一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筠 《理论学刊》2005,(6):120-121
在男权文化背景下,男人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主宰,女人只能依附于男人而生存.女性或许能够觅到妻子或情人的角色,但却从来不能够找到真正独立的自我.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终究是受害者,不仅仅是艺妓,还有妻子、母亲.  相似文献   

3.
陈晓明 《世纪桥》2011,(3):32-33
将日本风土以小说的形式表现是宫尾登美子的写作特点之一。由于宫尾登美子从小生活在经营艺妓中介所的家庭中,所以她的早期作品多以身世背景为主,深刻地描写了艺妓的风采、风尘中的男女、夫妻情义,后又转向描写日本传统职业,主题大多围绕着“在日本风土中成长,而有所思、有所为的女性”,这些无不是宫尾登美子女性意识的文字性体现。这里让我们通过《藏》中的女性形象,对宫尾登美子的女性意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叶匡政 《廉政瞭望》2010,(13):63-63
这个时代的女性,得到了空前解放,其实被解放的不过是她们的身体,几乎和心灵无关。  相似文献   

5.
女性意识的觉醒——浅析《紫色》中茜莉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爱玲 《理论学刊》2007,(5):126-127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充满魅力,它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了一个黑人妇女茜莉女性意识从混沌到明晰的觉醒过程,揭示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压迫和不平等,从而指出黑人妇女只有自尊、自立、自强,才能获得平等、尊重和爱。小说也寄寓了作者自己对妇女解放的独到认识和见解,展现了女性意识回归现代两性关系后双性和谐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陈雪莹 《世纪桥》2014,(7):73-73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著名恐怖小说作家史蒂芬·金的作品,讲述了年轻银行家安迪蒙冤入狱20年后成功逃脱监狱的故事,它揭示了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混乱,抨击了美国社会,尤其是司法的黑暗。小说的主题是"希望"。是"希望"救赎了"自由"。小说给予人们的深刻启示是:在挫折、艰难和失败面前,不要消沉、弃守和偃旗息鼓,而是要奋进、坚持和励精图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紧密结合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对“五四”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小说弱女形象的变迁作了分析。文中不仅发现和阐释弱女形象的演变脉络,而且从情节组合的角度探讨男性意识观念对弱女形象演变的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8.
<瑰宝>是韩素音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这两部作品都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风靡至今.<瑰宝>与<倾城之恋>故事中恋情的主线都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香港;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以及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这两部作品又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文体风格和不同的女性意识.文章通过比较两部作品,分析同一时代造就的不同恋情.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女性,她们风格迥异,特点突出,而《梦十夜·第五夜》中出现的恋人和天探女尤为典型,她们分别代表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纯洁、温柔、善良,为爱不顾一切的圣女和憎恶的违逆的恶女的一面。本文以该章节中的两位女性为切入点,研究夏目漱石女性观与日本传统女性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竞业 《探索》2012,(4):176-182
对文化作哲学研究,要研究"自由的文化"、"文化的自由"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文化"自身的自由在于"明道"、"弘道"和"寻道"。"文化人"的自由在于塑造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自由人"是以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个人自由发展条件的人。"文化人"是以开放思想、创新理论和高尚道德影响他人的人。"自由人的文化"与"文化人的自由"在互渗互动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廖群 《理论学刊》2008,(4):113-118
<庄子>借助形象、故事表述哲理,在文学范畴中属于寓言创作.<庄子>寓言可分为托言型、象征型、故事型三种.其中托言型、故事型寓言,或虚拟人物对话,或杜撰故事情节,已经具有一定的小说因素.<庄子>寓言直接影响了魏晋仙话小说的创作,<神仙传>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对自由作出了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解释.他从感知者反思前的存在获得的"本体论证明"出发,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为的存在".这种自由决定了"我"与"他人"的基本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我"与"他人"的具体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我"与各种"决定论"之间处于紧张状态.这种自由观对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的哲学指导意义,就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介入,对现实政治关系残酷性的揭示,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无政府主义取向."自为的存在"意义上的自由是一种纯粹意识,只存在于个体"自为"结构中,不能对社会生活中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道德"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吴学丽 《理论学刊》2005,(1):125-126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奈保尔寓言式的书写,构建起小说<花炮制造者>独特的叙述结构,作品通过对文明与生命欲望、土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现代性反思,体现了后现代文化批判的蕴含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平 《求实》2006,1(5):4-8
马克思青年时期法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具有价值理性、认知理性和工具理性三个维度,它们分别可以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由秩序状态的实现提供超验之求、认识之能和方法之用,并最终使利益协调过程中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生活为内在目的自由秩序状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一位最独特的政治思想家,阿伦特对革命的关注源自她对于政治自由和公共领域的价值关怀.阿伦特认为,革命的唯一正当目标是自由,以此为标准,法国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美国革命则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同样以此为标准,阿伦特认为,美国革命后确立的代议制却终结了它的"成功";为了在后革命的时代确保政治自由不坠落,阿伦特提出了颇具乌托邦色彩的"委员会"制度.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自由是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两个核心因子,它们共同构成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文化与自由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不同,但在生成、发展以及根本目标指向等问题上却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和现实的考察,揭示二者的辩证关系:文化是自由的基础,文化是通向自由的“诺亚方舟”.反过来说,自由是文化的实质和内核,自由是文化之果,居于文化最核心的地位,是文化终极意义的彰显,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文化也就没有意义;同时,自由构成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正确把握和处理文化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促进入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掖平 《理论学刊》2004,(3):113-117
20世纪90年代山东女性小说的主题意向集中于三个层面:一是描写刻画女性置身于物化时代的艰难处境;二是揭示反映女性沉浮于都市流行的浮华爱情中所遭受的残忍掠夺与伤害;三是书写传达女性解构颠覆男权中心文化秩序的决绝反抗。这些作品由此洞开了女性生命存在的悲剧真相,显示出文化反抗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偏颇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由问题的论述,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立场和坚持的基本观点。黑格尔并不是传统的西方自由主义所主张的价值和原则的反对者;相反,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甚至可以称为西方自由主义的鼻祖之一。黑格尔强调他的理论体系的发展中,首要的是"个人自由"。黑格尔的自由观更具有人性关怀的特质。黑格尔认为人的自由首要的是思想的自由。马克思首先肯定了黑格尔对人的认识,对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认识,特别是肯定了黑格尔对劳动在人的形成与完善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由于黑格尔单纯追求形而上学的完整性及其思辩逻辑的连贯性,恰恰导致了黑格尔对人的历史的认识的片面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中具体的人的自由,与特定的人所处的特定社会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马克思是个人自由的明确拥护者,并一直注重讨论人如何超越历史的局限,选择不同的道路,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人的自由更深刻的认识与阐释。马克思的核心观点是:当所有人都实现了自由发展时,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研究文化时,常常不自觉会陷入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理念立场中去。其中一极理念认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们运用自由意志建构了社会空间,并在这种空间中行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对于人们行动的解释要从行动者自身对于社会空间和现实的理解去探求和阐释,也即寻求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翊 《党课》2021,(2):110-111
送走2020年,迎来2021年,这样超级严寒的日子里,读《紫金·微国学》着实让人心生暖意。原来经典可以这样好读、好看、好听、好玩、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可以称为国学。经学、哲学、文学……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这么庞大而精深的系统科学,想弄明白、还得获得点什么,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经年累月的研读,是不能通晓其中关窍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什么都快速更迭的时代里,怎样才能悟到国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