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乡音》2007,(9)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2.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向读者介绍——  相似文献   

3.
《乡音》2007,(8)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4.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向读者介绍——  相似文献   

5.
延续1282年的中国科举制度,自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历经800余次,选拔出592名状元,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河南开封降下最后的帷幕。清代,中央政府的考试仍循惯例,均在京都举行,地方政府只是负责府州县科考选拔秀才,省级乡试选...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着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了近800名状元.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却只有一张.那就是明代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4)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乃至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宋元时期起,在台湾早期开发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已随着大陆垦民传入台湾。明郑时期,儒学文化在台落地生根,科举制度也传至台湾,初具雏形。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全面推行科举制度,与大陆科举考试一体筹划,并对台湾考生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普及,也使台湾人才辈出、社会日益进步。自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陈梦球蟾宫折桂,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汪春源得中进士,在210年间共涌现台湾文进士33名。这些进士青史留名,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8.
鲁林源 《春秋》2010,(1):43-45
状元.是科举时代最高层级考试第一名的专称.它在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  相似文献   

9.
座落在山东省曲阜市的“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展示和诠释中国古代状元文化、科举制度的专题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收藏、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主题.被知识界称为“研究中国古代状元文化和科举制度的资料库”,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丰富了曲阜的旅游内容.成为这座文化历史名城旅游文化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之一,是肯定我国历史上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制度。他说“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底制度”,“举行考试的时候,将门都关上,认真得很,关节通不来,人情讲不来,看看何等郑重”。又说:“中国虽乞丐之子,凭考试取功名,实平等已极。”孙中山在这里所说的“平等”,当然不是指平民子弟“平等”地受到教育,而是指在统一的知识标准下,科举制毕竟为庶民子弟的入仕提供了可能,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孙中山认为科举考试过程不是由皇帝一人垄断,主考官一经皇帝钦命就拥有至高无上的独立权,可以保证相对公平公正地为国家选拔人才。考试权独立,“是中国的良制”。  相似文献   

11.
依据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从保举题补制度、皇帝人事权(人事因素)、捐纳制度(经济因素)和科举制度(文化因素)等层面来透视雍正朝的选官特点和各选官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雍正对官制的改革使“康乾盛世”有了组织保障,同时也增强了政治和行政的非理性因素,使中国官僚体制的近代转型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最早称皇帝的是秦朝的秦始皇,他姓嬴名政,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清朝的宣统皇帝,即爱新觉罗·溥仪,他在位的时间是1909年至1911年。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朝的康熙,名玄烨,从公元1662年至1722年,他一共当了61年皇帝。而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汉朝的刘贺,他只当了27天皇帝就被废除了。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唐朝的武则天,她即位时已61岁;然而她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终年81岁;同时,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即位时年龄最小的皇帝是汉朝的殇帝,名刘…  相似文献   

13.
说“忠心”     
咱中国有史以来 ,“忠君”一直是做一个合格臣民的基本原则 ,谁要是违背了这项基本原则 ,就会有入狱杀头之险。因为历代皇帝 ,无不要求臣民们“忠君” ,即忠于他一人也。至于“爱国” ,则在其次。由于皇帝选拔各级官员 ,将“忠君”作为头条标准 ,故无论是谁 ,只要不忠于皇帝陛下 ,即使他再有本事、再爱国 ,也免不了倒霉遭殃 ;但只要他忠于皇帝陛下 ,哪怕他再没本事 ,甚至暗中干着卖国的勾当 ,也会受到重用 ,秦桧那厮能够高居相位 ,且一干19年 ,便是一例。大清国最后一任皇帝被赶下龙椅 ,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之后 ,“忠君”二字虽然变成了过…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自隋朝设立至清末废止,历史上产生了三百多名状元。北宋初期,光东平一县就考中两名,这在全国是少有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东平的父子状元梁灏、梁固。梁灏,出生于公元963年,字太素,东平州城人,其祖父梁维忠,历任邓州司户参军、须城县令、天平军节度判官等职。梁灏少年时父亲去世,由其叔父抚养。他从小拜名家王禹偁为师,勤奋好学,发愤读书,深得老师器重。梁灏初次考进士,没能考中,留在京城(今开封),他曾向宋太宗建议,选才要注重治国治民的实才,不要单凭诗赋,未被采纳。雍熙二年(985年),他再次进京科考,经廷试和殿试,考取状元,赐任大名府观察推官,当时只有23岁。《三字经》中“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说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  相似文献   

15.
明嘉靖四年(1525年),一个中年男囚一瘸一拐地走进了永昌卫(今保山市隆阳区).此前,他因干涉皇帝的"家务事"而"触犯逆鳞",被气急败坏的明世宗当众毒打一顿之后,发配云南充军.此事,伤害性大且侮辱性强.男囚不但饱尝皮肉之苦,而且惨遭精神打击. 当他被押解到永昌卫的时候,正值万物复苏的正月,男囚的人生,也因红土高原而迎来了第二春.之前,他是名满京城的才子;此后,他是云南家喻户晓的"杨状元".  相似文献   

16.
孔屏 《福建乡土》2006,(6):33-33,27
陕西作家贾平凹在一篇散文里说,他到江苏考察时,见到当地不少县市都出了许多进士,有的县还有人高中状元,感到十分惊奇。江苏全省是中国历史上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单是清代从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科举以其相对开放和公正的考试取才的方式,突破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科举集政治、教育及文化于一体,不仅是一个政治制度和教育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现象。科举开世界职业文官治理之先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进入近代,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走进了死胡同,尤其是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促使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不过,作为一种曾经行之有效的教育考试制度,科举并没有因为被废除而丧失其内在的合理成份。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奠定的可以操作的制度体系,从整体上保证了选拔工作的进行。这些合理内涵后来为西方所引进,融合进入它们的文官考试制度之中,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动态与信息     
襄樊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作为了解群众疾苦,增强监督实效,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成效显著。去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他们的经验是突山"四点":一、领导重视、充实人员、完善制度是信访工作的基本点。他们不仅充实了信访机构力量,建产健全了接待和办理群众来信来访的规章制度,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还坚持亲自阅批和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他们批示的来信和接待来访分别占来信来访总数的40%和10%。常委会主任伍荣显立下规矩:群众写给他的信他都要过目;他阅批处理的信件,都要有回音。在他的带动下,市人大近3年受理的4150件(人次)群从来信来访都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百年来的中国教育几经起伏,坎坎坷坷地走到了今天。如今,中一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然而,考察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其实很多弊端都带有科举时代的影子,有的甚至如出一辙。所以,在纪念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一定要警惕科举制度借尸还魂!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自隋唐至宋再至明清,逐步由一个意在扩大统治基础、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好制度转变成了钳制人们思想、束缚考生个性的坏制度。在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期。用今人的语言来表述,宋朝对科举制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来到北京,最值得游览的名胜就是故宫。当站在昔日中国皇帝召见大臣们的宫殿前,远望四周,谁都要赞叹它的辉煌。8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被人民推翻了。以后,旧日的皇宫变成了博物院。故宫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建筑,在这里生活了近500年的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个王朝的皇帝们还为自己的宫廷收集了无数的珍宝和艺术品,保留到现在的有将近100万件。它们使故宫不仅是一座皇帝的宫殿,而且也成为一座中国艺术的宫殿,体现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灿烂光辉。故宫博物院公开展出的藏品主要分设于五个馆内,除了陶瓷馆,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