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春夏之间,中共驻南京外事处主任黄华,与美国驻国民党政权大使司徒雷登,就新中国与美国关系问题,在南京举行过一系列试探性会谈。这是中共中央迁入北平后与美国最早的外交接触。弹指45年过后,国内史学界对1949年中美南京会谈过程和内容虽有所披露,但会谈双方的动机和目标是什么?会谈何以未果?谁应对会谈失败负责?所有这些问题,在世人心中均成为不解之谜,需要逐一探索。  相似文献   

2.
瓜田 《前线》2010,(8):53-53
<正>前不久,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跑到美国跟奥巴马会谈去了。会谈后,两位总统竟一改常规,不吃白宫的大餐,却跑到一个小镇的汉堡店去吃了一顿。这估摸是在作秀表演,但仍不失为国际外交一个有趣的花絮。美俄共同设计的这出"汉堡店秀",没有奢华  相似文献   

3.
孟红 《党课》2011,(2):90-93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震惊世界。经过双方最高领导人几天的紧张会谈,访问取得重大成果,中美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之路有了良好的开端。经双方磋商并同意,以中国外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外交班子,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6,(9)
正中美华沙会谈,是世界近代史上罕见的马拉松式两国大使级外交会谈。第135次会谈,是中美两国打破僵局的一次会谈。为促成135次会谈的举行,中美两国特别是两国外交人员之间发生了一些趣味盎然的故事。老将出马,雷阳出任驻波兰大使馆临时代办1967年6月,举行了第133次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后,中国驻波兰大使王国权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华沙会谈即不能在原级别上进行。但是  相似文献   

5.
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历来以外交手段作为解决争端的首选方案,并配合大众传播的力量,通过营造舆论声势来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中日钓鱼岛问题的外交辞令,一般生成于外交部召开的例行记者会现场,产生于国家领导人、外交部相关负责人与国外政要就钓鱼岛问题交换意见的会谈中,或集中于联合国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相关会议中。从外交辞令看中方在钓鱼岛问题的传播策略:"主权、非法、谈判"三个关键外交词汇彰显了中方的舆论诉求,外交部发言人充分发挥了"意见领袖"作用,外交辞令对国民思绪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当下的中国,最需要的是稳定和团结的整体氛围。基于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介于美国等外交斡旋的跟进,通过外交途径搁置钓鱼岛争议、促使日方回到谈判桌前,是当下中国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每到年底,北大西洋集团內就掀起了一个吵架的热潮。这个热潮特别表现在最近北大西洋集团理事会、麦克米伦同戴高乐的巴黎会谈以及美英首脑拿骚会谈中。共国利用“古巴危机”以后的局势,加强自己对核武器的挂制军备挫制权的斗争上。在美国挑起目前帝国主义国家冲哭的热潮,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20周年。新中国诞生以后,由于美国政府固守敌视、颠覆、封锁、禁运的立场,致使中美关系出现了持续1/4世纪的冻结局面。作为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经济强国,中美关系的状况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从日内瓦会议开始,两国政府进行了旷日持久、历经波折的解冻努力,其间不乏饶有趣味的插曲和堪称经典的外交智举。“绿灯”向美国记者闪亮日内瓦会议以后,中美两国由领事级会谈上升为大使级会谈。在1956年8月的大使级会谈初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即两国新闻记者相互交流的问题。中国方…  相似文献   

8.
王炳南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在周恩来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下,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表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不负众望,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外交成果,为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最近,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首脑和外长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去年十一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同西德总理阿登纳、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和法国总统戴高乐分別举行了会谈,十二月肯尼迪同麦克米伦进行会谈,同时美、英、法、西德举行了外长会  相似文献   

10.
美国人权外交的特征和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括了美国人权外交的特征 :理论上花样翻新 ,用道义掩盖真相 ;将人权问题经济化、政治化 ;人权外交与现实武力结合使用 ;“双重标准”界定别国人权。分析指出了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 :为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 ;在全球推行美国价值观念的需要 ;美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文章认为 ,对于美国的人权外交 ,中国一方面要注意和美国对话 ,同时在事关国家主权问题上要针锋相对 ;另一方面应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 ,建立有利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1.
经济外交是战后日本外交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和最擅长的领域,在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经济安保"与"综合安保",以及争当"政治大国"等方面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后危机时代,尤其是菅直人内阁执政以来,为了应对国内经济新挑战与国际形势新变化,日本经济外交进行了又一次战略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经济外交工作,但侧重于"以经济促外交".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形势,我国政府需要对经济外交政策的侧重点进行适度调整,在继续巩固"以经济促外交"的同时,大力实施"以外交促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2.
张海 《党的文献》2016,(2):51-56
《邓小平年谱》记录了大量邓小平关于中美关系以及中美发展问题的资料,展现了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对美外交思想,同时又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外交工作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了对美外交思想。邓小平从战略高度考量,致力于发展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积极推动中美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共赢;同时他坚持立场与原则,正确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台湾问题,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主权,在中美外交困难时期顶住压力,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和策略,在坚决维护了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推动了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东地区历来在美国全球外交棋盘上占据重要地位."9·11"事件后,美国将反恐斗争确立为外交的主轴,同时着手推行以维护美国"惟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新战略,中东地区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又进一步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说过:“从1957年第一次莫斯科会谈,到60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算是那场争论的当事人之一,扮演了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回顾历史,邓小平生前曾八次到莫斯科,其中有五次是参加中苏会谈。这几次会谈,都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华。一、1957年莫斯科会谈,毛泽东夸邓小平:“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我们党内难得的一个领导人才。”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庆典活动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邓小平随同毛泽东到莫斯科,除了参加会议外,他的主要任务是代…  相似文献   

15.
冈恰洛夫:最后一个问题,您曾公正地把它称作您在中国活动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您同毛泽东一起到莫斯科,去同斯大林会谈.在前不久,关于这个问题的唯一文献资料是赫鲁晓夫的回忆录.回忆录中说,谈判的气氛是异乎寻常的.同时,赫鲁晓夫回忆录中提供的这个资料也存在明显的缺欠.赫鲁晓夫本入并没有参加会谈,,他又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他写回忆录只凭记忆,没有查阅历史文献。近年来,出现一些新的宝贵的材料,即这些事件参加者和亲眼目睹者的D述证明材料,如中国外交家伍修权和师曹,当时中国驻莫斯科大使王稼祥夫人朱仲丽,以及苏联外交…  相似文献   

16.
外交谈判是国际政治领域为解决国家、地区之间的纷争、矛盾及其历史遗留问题而进行对话、会谈的外交行为,其行为主体为国家或地区政府。相对于战争方式而言,外交谈判是一种和平的、明智的解决国家间争端和矛盾的形式。在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体系中,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在他与许多国家的首脑、来宾的会见谈话及其本人的著作中,都阐述了许多重要的外交谈判思想。探析他的这一思想,把握这一思想中的重要观点和基本原则,对于我们正确地开展外交谈判活动,发展对外关系,促进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55年8月1日,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了第一次大使级会谈。1958年,中美大使级会谈从日内瓦移至波兰的华沙举行,从此被称为“华沙会谈”。1967年6月,举行了第133次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后,中国驻波兰大使王国权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华沙会谈即不能在原级别上进行。但是不  相似文献   

18.
张政文 《唯实》2014,(10):92-94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美国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其外交实践来看,充分暴露了美国外交的恶质性,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及中美关系产生了严重冲击和影响,甚至有导致中美之间发生"第三方冲突"的危险,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应对。一、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恶质外交众所周知,美国外交的目标是追求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拉开了金门炮战的序幕.国际舆论惊呼"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金门炮战不仅是惩罚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而且也是反对美国侵略政策和分裂中国阴谋的外交斗争.  相似文献   

20.
今年6月下旬,在北京举行了朝核问题第三轮六方会谈.虽然分歧犹在,但相对于前一轮会谈,六国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尤其是各方对促成会谈的"机制化"形成基本共识,并确定了第四轮北京会谈的时间.会谈前后,东道主中国积极开展"穿梭外交",对六方会谈的顺利举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扬.在亚太地区,这种以中国外交为源动力,围绕具体问题展开的大国政治动向,反映了"9·11"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大国政治的新特点:合作主义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大国关系中的博弈特点和一个重要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