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1,(12):46-46
何谓国民心态?简单地说,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国民心态直接影响国民的言语和行动、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民心态”问题渐渐地成了社会学家和诸多有识之士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话题。何谓国民心态?按照社会学的理论,国民心态被定性为国民对现实社会存在心理反映的总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强民富,国民心态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全新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走上了一条既充满生机又充满艰难之路。20年的社会剧烈变革使人们的心态处于剧变中、改造中、重塑中。我国国民心态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具有哪些重要特征?第一,从国民心态发展的方向来看,它已经从变革初期的无序向有序的方向发展。20年前,当我国人民刚刚跨进改革开放大门之际,国民心态的目标并不是很清楚的,行为的“方向感”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尽管改革开放使国民心态发生了许多重要的、甚至  相似文献   

4.
事实上,中国的“和平崛起”一经提出,立即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北京许多从事政治,经济、国际事务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投入研究,尝试就中国怎样才能崛起、国民应有什么样的心态、崛起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可能导致国际秩序发生什么变化等等问题,作出回答,期能对中国的崛起贡献绵力。本文拟就北京消息人士透露的专家学者的论述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5.
孙保全 《探索》2022,(3):84-94
西方的民族建构先后经历了“臣民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阶段,这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国际视野,有助于在中西比较中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属性的形成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近代中国的“国民”概念起初具有指称全体中国人的集体内涵,此后转化为描述权利义务关系的个体身份概念。抗日战争爆发后,日益觉醒的国民逐渐以“中华民族”为符号和载体聚合为一个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不同时期相继对国民进行“人民化”及“公民化”的根本改造,并在此基础上重塑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属性。发展至今,“国民共同体”与“多元一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属性,也由此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逻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回到马克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险明 《新视野》2003,2(3):54-56
从文化根源上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危害最大的就是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以及它们之间关系被扭曲的两个基本表现形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从文化层面上看,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表现形态实际上都是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所作的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诠释。从方法论上看,要从理论上破除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必须“回到马克思”,正确、全面地认识“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走向当代”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发生的“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到执政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该类事件具有冲突肇因的偶发性、事件规模的扩大化、参与主体的非上层化、参与行为的非理性等特点。其体制机制的原因有利益分配制度的失衡导致阶层分化、政治权力制约缺失造成政治权威的失落、流动机制不健全导致阶层结构固化、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引发行为冲动;其社会心理原因有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现实强化了中下阶层的挫折心态、抑强扶弱的民族道德传统助长“同病相怜”的互助心态、新旧思想观念的交错撞击催生参与冲突的放纵心态、社会群体行为的盲从效应引发参与冲突的宣泄心态。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俊秀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发表《当前值得注意的六大社会心态问题和倾向》一文,文章提出: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又因为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当前,需要特别注意我国社会心态中的一些问题和倾向:一是多层次、高标准的民众需求挑战民生工作;二是社会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国民心态出现了许多积极的成分并有向健康成熟方向发展的趋势,但仍存在着不少与我国国情及现代化建设不和谐的消极的国民心态.如何看待当前种种国民心态以及塑造健康成熟的国民心态,成了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相关论述回答了当前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推进改革攻坚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的问题。随着国民对“中国梦”的深度把握和深切认可,必将对国民心理建设起到全面的规范和导向作用。用“三天”论砥砺民族心志;用“三好”论引导国民心向:用“三必”论启迪社会心智;“用三有”论激发社会心九在励志、明义、启智、立信等方面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杰 《求实》2015,(5):26-31
转型时期国民负向的社会心态集中表现为迷茫困惑、浮躁焦虑和消极失落。针对这些负向的社会心态,应当增强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自尊自信的健康社会心态;消解"金钱至上"和"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以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引领社会风尚;消解"权力至上"和"人情关系"的思维方式,确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激发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元化的社会心态疏导机制建设,培育国民健康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群体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群体心态问题随之产生.对于社会心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了解社会群体心态现状、分析社会心态问题产生根源、探索社会群体心态问题解决路径必然成为我们今后工作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韩震 《唯实》1996,(Z1)
由于中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实质上就代行了宗教的功能——由于这个原因它也被称为“儒教”。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学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更是一种信仰的支柱和生活意义的依据。正是由于这种宗教性质的功能,正是由于孔夫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偶像的地位,儒家学说才积淀成为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主体成分,凝聚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五四”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正是看到孔孟学说对中华民族的这种准宗教功能的影响,才意识到如欲改造中国,使中国走出“中世纪”,不能仅停留在引进电气声光的器械之物上,也不能只停留在推翻皇帝、建立共和的层次上,而是要彻底改造国民心理,重建国民精神。而进行这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建中国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体系——这非得批判儒教不可。 儒家学说中起准宗教功能的以及造成很大消极后果的成份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圣贤崇拜,是把人生理想作为一种既定的目标来信仰的心态。(在圣贤崇拜方面,道家无非是儒家的一个补充。在《老子》这本书中,“圣人”这个词出现过20多次,经常用来指“天  相似文献   

14.
作为唯物史观重要范畴的“精神交往”,在青少年“本质发展”与“价值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民族复兴的“接替者”、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和“现实共同体”的“构建者”的基本进路。当前,在社会教育焦虑、功利思潮流行、全媒精准灌输与数字空间建构的共同驱使下,青少年精神交往倾向于高压化、物质化、被动化和虚拟化,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应通过以“师生一体”化解精神高压、以“需求驱动”纠偏功利倾向、以“时空扩展”强化自主意识、以“物质支撑”拉回现实世界等路径,解放新时代青少年“天性”,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四维一体”的“现实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后,加强企业管理一时成了热门话题。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从国外引入,各种时髦的方法、词汇在企业文化中占据抢眼位置,各种各样的管理课程、培训班次在大学和企业开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后,中国企业告别了过去的粗放管理状态,已逐渐向国际水平靠近,这是必须肯定的主流变化。但是,在总体管理水平提高的局面中,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对人的管理的野蛮化倾向,或者说是对广大员工,包括低级职员和多数工人的管理的野蛮化倾向。这种倾向在国企中存在,在私企中更多地存在,在“三资”企业中也存在。这是在特殊环境背景下发生的管理倒退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从"刚性"走向"渗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斌 《求实》2004,(1):24-26
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有较强的解析力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已经从“刚性块状”二元分割式结构过渡到“渗透性”二元分割结构。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 ,教育、收入、声望和权力等“自致因素”有“先赋”化倾向 ,同时传统的身份“刚性”作用继续存在 ,中国社会结构总体上仍然是二元分割状况 ,不过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已经从“刚性二元分割”过渡到了“渗透性二元分割”。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独特生机活力的特殊群体,对“自由”有着更执著的追求与向往。但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许多青少年个性追求中的“自由”存在“非道德化”的倾向,即其乐此不疲、孜孜索求的“自由”缺乏道德内涵。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观念混乱、道德信念丧失的“自由”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这种“自由”反而使其渐渐失去了自由。1、目中无“人”:个性自私化,缺乏对他人自由权利和人格的尊重。青少年个性中的目中无“人”包含两种倾向,一是性格个性张扬中的桀骜不驯,二是专注于个人自由的“解放”和追求,对他人的自由权利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民本思想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宗法等级观念、由官本位思想衍生的官僚主义、小农经济文化心态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既要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又要警惕其消极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是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和党的地位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基础上适时提出的,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三个代表”思想是合乎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性创造,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特质,蕴涵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新的历史性飞跃的起始。  相似文献   

20.
晚清以降 ,中国的现代化求索与演进之路始终是被西方拖着走的 ,现代化与民族化、启蒙与救亡的矛盾时时现错位、胶着和叠加状态。接纳西方、启蒙国民与拒斥西方、抵制强权的矛盾心态 ,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充满苦涩 :要保持民族独立必须强国 ,强国必须学习西方 ,而学习西方则有可能被西方权力话语所左右 ,进而丧失自我 ,文化演进始终在“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中西结合”的既定话语圈里徘徊。这种怪圈在80年代的改革中仍然存在 ,要富民强国 ,就得学习西方 ,但意识形态上又必须“坚持”。就这样 ,启蒙与救国、激进与保守、全球化与本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