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劳动关系中雇主之界定——以英国劳动法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中的雇用主体界定是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劳动法使用了用人单位的概念,在理论界引起争议。本文以英国劳动法对于雇主界定为视角,深入分析了雇主理论和其所反映的劳动关系的本质,并就如何完善我国雇主理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法律职业化是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入世"、全球化、法律硕士教育、统一司法考试等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迫使与之极不适应的我国法学教育体制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应摈弃狭义的法学教育的概念,重新界定和建构法学教育的新概念,并对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不相适应的法学教育现状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3.
证据应当分为一般意义上的证据和法学意义上的证据。而对法学证据的概念应当从逻辑学的定义理论、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法律社会功能价值等方面,全面、细致地进行分析和界定。对与法学证据相关的概念也应予以比较和区别。  相似文献   

4.
公共利益是法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往往能反映现实制度的需要。国外诸多国家的宪法中均对公共利益的界定有所表述,或繁或简,都是为了寻求公益与私益的相对平衡。我国的宪法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具有原则性和概括性,应当重视综合运用宪法解释技术,系统地看待公共利益的界定。在发挥宪法根本性作用的同时,要认识到公共利益界定完整路径的建构还需要立法、行政和司法的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5.
公共利益是法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往往能反映现实制度的需要。国外诸多国家的宪法均对公共利益的界定有所表述,或繁或简,都是为了寻求公益与私益的相对平衡。我国的宪法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具有原则性和概括性,应当重视综合运用宪法解释技术,系统地看待公共利益的界定。在发挥宪法根本性作用的同时,须认识到公共利益界定完整路径的建构还需要立法、行政和司法的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法律上环境概念的起源 ,确认它是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环境科学以及法学发展共同孕育的产物 ,界定了法律上环境的定义 ,探讨了环境作为法律上概念的特征 ,明确了法律上环境概念的重大意义 ,为完善环境法学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航班延误是民航运输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造成航班延误的因素很多,其中由非航空公司原因造成的延误属于合理延误,航空公司不承担违约责任。但是,此种情况下违约责任的免除并不能免除航空公司应尽的告知和协助等附随义务。如果航空公司没有履行附随义务或履行附随义务有瑕疵,而给旅客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航空公司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政主体概念的局限,致使行政主体理论难以与各国的法学理论接轨,限制了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因公法人与行政主体特征相符,故借鉴英国公法人制度非常必要也切实可行。但借鉴的同时,还应严格界定我国公法人的概念以及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在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上诉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如何界定上诉,关系到当事人的上诉权的有无和实体权利受保护的程度。上诉涵义的准确诠释是完善我国民事上诉条件的基础。我国现行民事上诉条件存在宽泛化的缺陷,有修正的必要,本文以上诉利益为视角提出完善我国民事上诉条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由航班延误引发航空运输承运人及其代理人与旅客、托运人之间的纠纷愈演愈烈。国内各大机场都出现了乘客在遇到航班延误后要求高额赔偿、占机等过激行为,导致航空公司声誉受损、社会影响不佳。因航班延误导致的诉讼也日益增多,现有的司法解决方法对纠纷解决显得捉襟见肘。示范诉讼以较小的诉讼规模解决因航班延误所引起的群体性纠纷中共通的事实或法律问题,为乘客提供正当有效的司法维权途径,并促使当事人在裁判外达成和解,有利于纠纷的妥当解决。  相似文献   

11.
在诠释学的语境之下,刑法解释是一个诠释性的概念,是指正义理念、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的相互对应。刑法解释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体,两者不可缺一。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实际上是刑事法治和司法实践的要求,而刑法解释的可能性,则是司法运作和实现法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当取决于民法原则、目的和司法问题之解决,而不仅由单纯的一般概念和法学概念推导决定。民法理论上,民事主体拟制属性和民法公平原则与目的均支持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填平补偿法人非财产损害、对法人非财产损害引起的大规模自然人精神损害的补偿都急需法人精神损害赔偿之确定。  相似文献   

13.
重大飞行事故罪属于较为特殊的业务过失犯罪。该罪侵犯的客体是民用航空的飞行安全,这是公共安全在民航领域的具体表现;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从事民航活动的民航人员;主观方面是过失,该罪的过失是相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言的。  相似文献   

14.
在通往法治驿站的道路上,整个社会期待值得信赖的司法.独立的司法秩序与司法的独立判断是根本基础.当代中国司法场域,法律为什么不能被信仰,司法场域为什么必须拒绝民主,道德评断为什么能够在司法场域发力并促使司法机关作出改判等三个命题值得人们深思.从苏格拉底之死到李昌奎案件所透视的法律接受者的命运值得当代中国司法反思.  相似文献   

15.
司法能动主义是法治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司法理念的基本延伸,而不是对司法理念的背叛和超越。这和我国目前所倡导具有明显口号性、社会应急性、政治任务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能动司法主张及经验明显不同。如何规范地理解、运用能动司法,一是不适宜从理念高度探讨能动司法,应坚持司法的法治理念;二是应设法通过法律方法和技术,节制、规范能动司法活动,促使能动司法不违背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司法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是司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难以克服的桎梏.基于此,我们必须从相对确定性的视角来审视司法判决结果,相对确定性的视角符合现代司法形式公正的基本要求.判例制度是人类为克服司法判决不确定性所采取的手段,通过判例制度我们可以寻找司法判决的相对确定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涉法新闻报道作为司法与传媒的交界领域,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认识和贯彻还存在缺失和不足。随着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媒体技术,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使得舆论对司法的影响与日俱增,涉法新闻报道领域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无视与侵犯已日益成为影响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文章聚集涉法新闻报道中涉及无罪推定原则的情况,讨论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正确应用无罪推定原则和背离无罪推定原则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尝试从涉法新闻报道的规制角度,探讨如何在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前提下形成新闻报道与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在新闻报道中应当尊重无罪推定原则,需要明确媒体的社会责任,确保司法透明,对涉法新闻报道应当依法进行规范,可以通过立法授权司法机关对新闻报道案件情况加以限制,还需要赋予法院对其审理案件相关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制的权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法律解释学范畴中的两大基本解释方法,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内涵,也皆有其理论局限性和适用弊端。要找到适合我国法治现状的刑法解释方法,应当从我国现有的两类有效解释的不同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在立法和司法的不同领域侧重适用不同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刑法的公众认同属于观念刑法中的一环,是基于某种文化立场对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产生的情感碰撞。公众认同对刑事立法政策中犯罪的性质和范围、刑罚的幅度等的确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公众意见亦有一些先天不足,如非理性、滞后性与不稳定性等。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应在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公众对刑法更高的认同感,需要从提高公众的法规范意识、立法吸纳民意程序化、刑法解释常识化等方面着手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层面审视,受贿罪犯罪对象的范围不可能一成不变,其范围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然而从现实意义上讲,要求法条能准确、适时地把握和反映社会生活需求,对立法者来说的确非常困难。刑事司法实践中,如果公囿于现有刑法条文对受贿罪犯罪对象的规定和解释,客观上势必会导致打击职务犯罪的真空产生。为解决司法实践困惑,准确打击受贿犯罪,完善刑法关于受贿罪犯罪对象的规定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