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完善“五方挂钩”帮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林 《群众》2016,(1):53-54
"五方挂钩"是我省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举措,既有助于扶贫精准化,也为经济薄弱地区更好地共享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创造了条件。江苏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特征明显,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苏北经济薄弱地区的扶贫开发,在坚持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基础上,从1995年开始,通过建立"五方挂钩"帮扶机制,广泛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汇聚扶贫合力,加大支持力度,成效与作用都很显著。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指导思想。研究表明,科学发展观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的内在理论支撑,是指导连片特困地区有序高效发展的方法论,是检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成效的理论工具,还是创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政策、制度环境的基本理念。为应对新阶段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挑战,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应坚持连片开发与具体扶贫项目的有机衔接,坚持各项利贫资源的有机整合,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并重,增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科学性、统筹性、公平性和人本性。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脱贫的制约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具有其特点,造成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小额信贷扶贫制度、东西部协作扶贫、产业扶贫、信息扶贫等措施,多管齐下,消除民族地区贫困。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差距越来越大,本文对目前民族地区扶贫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优先重点发展大教育事业,才能使民族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5.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由来已久,但至今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将精准扶贫理念引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之中,分别形成了旅游精准扶贫、金融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精准扶贫三种实践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效果。通过比较,这三种模式在实施条件、主要路径、困难性和扶贫成效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得出几点启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时,需尊重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做好精准操作工作、完善各项扶贫工作机制、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出精准扶贫的效果,更好解决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姝 《人大研究》2011,(3):44-45
近年来,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远远慢于东、中部地区,开发式扶贫模式的政策受到质疑,扶贫政策的矛盾显现。笔者认为民族地区扶贫脱困应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要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中心调整扶贫政策,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扶贫,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发展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深化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无论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都来不得丝毫懈怠。  相似文献   

8.
旅游扶贫已成为长江上游广大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旅游扶贫战略的实施及发展对于深入研究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重庆石柱旅游业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合理、保护与开发冲突较多、产业竞争能力不强、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等诸多困难,必须立足于"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形式、实现旅游业与农牧业的扶贫关联效应、提高贫困人口参与能力、扩展帮扶渠道等途径全面增强长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效。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贫困原因与扶贫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贫困的十大原因: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方式落伍;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保守,人们安于现状;科技水平偏低,科技投入不足;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素质较低;人才严重匮乏,流失速度加剧;发展资金不足,经济增长乏力。新世纪新阶段应采取的扶贫对策:坚持救济性扶贫、开发式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相结合的方针,采取思想扶贫、政策扶贫、制度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人才扶贫、社会扶贫、移民扶贫并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彭晓春 《传承》2012,(5):24-25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推进富民强桂的力度和速度。要实现"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推进"五区"建设,加快赶超跨越,必须拿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那种思想解放者的血性,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在转变方式上快人一拍,以思想转变推动发展转型,努力在西部地区"争当排头兵、率先奔小康"。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让信贷资金真正投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精准扶贫,关键是要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完善目标瞄准机制,在此基础上改革信贷扶贫管理体制和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银行信贷扶贫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2.
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近几年,我国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贫困地区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多年地勘经验的省政协委员程礼来如此告诉记者,他以豫北地区深石山区,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的新思路韦显寿,谭云霞我国现在尚有6500万农村人口未脱贫,其中很大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解决这些人口脱贫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消除贫困,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4.
唐丕跃 《人民论坛》2020,(14):92-93
新冠肺炎疫情对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增收、扶贫产品销售、扶贫项目建设等方面造成了影响,但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可控的。我们要在继续加强民族地区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切实解决扶贫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做好对因疫情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努力变疫情之危为攻坚之机,发挥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作用,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相似文献   

15.
贵州扶贫工作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斗争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反贫困斗争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第三部门+农户"的扶贫模式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优化选择,而制度创新则是实现扶贫目标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张瑛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1):113-117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国家曾制定一系列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国家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优惠的政策存在银行商业化目标与优惠贷款政策错位、经济基础与注册资本金相互矛盾、国家小旅游交通税收优惠政策缺位、金融优惠政策实施效果欠佳等问题.笔者提出要做好宣传服务工作、放宽银行企业资本金和资产负债率标准、加强东部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企业的对口帮扶、开展扶贫协作、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贷款以及建立少数民族教育资金的优惠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探索"保险扶贫"新路子保险应为贫困地区扶贫脱贫做点什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封市分公司通过近两年来在贫困县开展的"保险扶贫"活动,做了回答。他们在地方政府开展的"科技扶贫"、"文化扶贫"活动中,大力推广"保险扶贫"。一是设立与本地农民生产致富相配套的险...  相似文献   

18.
按照国家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则还有两亿多人。《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扶贫日"的批复》同意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全国"扶贫日",显示了我国继续向贫困宣战的决心。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我认为,国家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科技扶贫,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帮助他们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帮助建设、发展研究型大学。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黔江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扶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发展旅游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是近年来旅游部门主动参与扶贫的创举,也是从实践中总结的推动旅游业深入发展的新思路。本文分析了黔江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黔江地区以旅游资源开发和扶贫为重点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