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什刹海是北京水系"六海"中后三海(前海、后海、西海)的总称,34公顷的水面碧波荡漾,湖岸垂柳、水面荷花等,成为什刹海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自元、明、清以来,这里就是商贾云集、古刹密布、酒肆林立的繁华之地。什刹海酒吧文化经济带的兴起,让老北京城内最富神韵的一湖碧水、银锭桥畔不夜天成为海内外闻名的美  相似文献   

2.
金诚  吴双 《海内与海外》2009,(12):56-57
34公顷的一泓平湖,展示了什刹海的宁静、悠然和迷人的妩媚。水是什杀海的灵魂。什刹海的历史、人文,无论它的古老和现代无不与什刹海的水密切相关,水是什刹海的母亲,水是什刹海的精灵。什刹海的水被历代人民大众所喜爱,更被历代文人所钟情。其中比较典型的应该说是明代弘治年间的宰相、文坛领袖李泉阳。  相似文献   

3.
偶读《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红旗出版社2001年版),作者王鹤滨是当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其中在《子夜散步》一章中谈到毛泽东有一次叫上汪东兴、叶子龙、作者及值班卫士开车去游了“什刹海的一条斜街”。原文不长,不妨引如下:“汽车沿景山东街开到鼓楼,然后又折向西,最后拐进通往什刹海的一条斜街上。这个斜街很短,但较宽,它的西南头便是什刹海的北岸。毛泽东示意周西林把车停下来。毛泽东一行走下汽车,于是便在这短短的胡同里散起步。毛泽东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因为怕惊动市民的睡眠,还得轻放脚步,低声说笑。……(毛泽东)走过来,…  相似文献   

4.
日前,在北京什刹海烟袋斜街广福观,西城区旅游局、作协、什刹海网站联合召开了“烟袋斜街历史文化与发展研讨会(作家眼中的烟袋斜街)”。什刹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根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了海内外各方的关注。西城区政府将推出“古都北京深度之旅”,将京味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并  相似文献   

5.
朱琴 《海内与海外》2005,(10):58-60
雨中游什刹海,坐上三轮,雨色婆娑,另有一番情趣。胡同游开发很早,现在在海外也很有名气。但对于我来说,坐上三轮,不如迤逦漫步,细细品味幽静的什刹海。数年前过什刹海,凭栏望海,曾有七绝吟咏:“漪空皱绿柳葱茏,小刹垣墙若隐红。横去兰舟桥下过,朦胧塔影待新晴。”诗未必佳,景色却令人痴迷。我自幼生活在北京什刹海畔,从小学开始直到青年时期,夏秋之际,几乎天天到此游泳玩耍,有时一天游三四次,风雨无阻。那时暑夏无空调,经常夜里跳进什刹海。什刹海的水泡大了我,小学三年级就有了深水合格证。青年时期游泳要游到11月末。冬天,小时候去滑冰车,…  相似文献   

6.
正7月7日,华北天际垂泄一场豪雨,黄土派画家刘文西也正是在这天离我们而去。我扼腕叹息哀悼之余,想起与先生的交往,想起他与《人民日报》的情缘,如在昨天。1991年4月初,我作为《人民日报》参加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新闻报道的记者,驻会京西宾馆。报到当晚,看门牌,我才知和我房间相邻的是来自陕西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文西。第二天午饭后,他到我房间聊天,谈各自的工作经历,聊着聊着,他突然说,你不要动,我给你画张速写。我只好端坐着不说话,他拿起钢笔,一边用眼睛瞄我,一边在一张白纸上画。不一会儿,一张素描的肖像画交给我。  相似文献   

7.
无双家山     
《海内与海外》2009,(10):76-77
清代大诗人龚自珍有一句诗:“无双毕竟是家山”,这句诗被很多人引用过。大约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家山是永远令人魂牵梦萦的。我自幼生活在什刹海畔,从小学开始直到青年时代,夏秋之际,几乎日日和三五“发小”到此游泳玩耍,有时一天竟要游三四次,那时暑夏没有空调,经常会夜里跳进什刹海。什刹海的水泡大了我,小学三年级就有了深水合格证。  相似文献   

8.
冰碗是北京小吃中应时消夏鲜品,清末民初在什刹海的荷花市场上售卖。清末以后,每年5月端阳至8月中秋节,什刹海开办荷花市场,占西岸沿堤一边的便道,小贩们搭棚售货,就有卖冰碗的。冰碗中有切片的鲜藕,去皮的核桃仁及杏仁,去芯的鲜莲蓬子,  相似文献   

9.
廖志添著《常人不悔》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我首先看到的是张胜友的序言说:"22年前,京西宾馆,刚刚大学毕业的志添在这里与同乡们道别……"。这使我猛可想起更遥远的34年前,我们《闽西文丛》的文友送别同样年轻的胜友登程赴上海复旦大学求学。  相似文献   

10.
半块月饼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个月朗星稀之夜。喜悦与快乐似乎要把房屋撑破,难得有这样一个全家团聚的日子,溢满了的幸福传染到了家中的每一个人。看着家里互相拥挤着的葡萄、香蕉、月饼……不由得想起已久远了的那一年同样的中秋,同样的夜中不同样的半块月饼。  相似文献   

11.
“人也许会变,因为经过了时间,聚和散之间,学会了收藏依恋。偶尔想起你的脸,还嗅到淡淡的伤悲。你好吗?快乐吗?当你闭上眼,什么感觉。梦里面什么画面,是否偶尔也想起从前……”  相似文献   

12.
一 青苇有过一次爱,刻在骨子里.爱得极深极苦,年轻的心,不懂得忍耐,就轻易放了手,竞错失一世情缘.  相似文献   

13.
娘前脚刚出门,孬蛋刺溜钻了进来。"司——令,今天还打……仗不?"孬蛋吸溜着鼻子,还结巴磕。"娘让俺看妹妹呢,不……"我想起爹蒲扇大的巴掌,感觉屁股隐隐在疼。"报——告!"狗剩穿了件她姐穿小又用毛蓝颜色染黑的花上衣,腰里扎了一根他娘绑腿的布条,一把小木枪很神气地斜斜地插着。在村里,他是本司令的警卫员,而孬蛋则是机枪连连长。  相似文献   

14.
感动     
北京西城区作家协会群星璀璨,才俊聚集。他们曾组织百余位知名作家、诗人参加了以"同题什刹海"、"同题西城胡同"为主题的大型基层采风活动,并借此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和随笔。这些深蕴西城乡土  相似文献   

15.
凌素问 《新青年》2007,(1):18-19
1郭小路刷牙洗脸穿袜子的时候,眼睛都是在闭着的。如果不是闹铃的叫唤一声赶着一声,他绝不愿从凌晨3点半的美梦中醒来——只有在4点之前甚至更早地赶到素问堂医馆,他才可能挂上神脉沈效君的号。上午10点的时候,他陪着老妈坐在沈效君面前。老妈的两只手轮流搭在黄绫脉枕上,沈效君一边把脉一边问:“睡眠不好吧?膝盖疼不疼?怎么还爱生气爱着急?”老妈且惊且喜猛点头:“对对对!我几十年都失眠多梦……膝盖?生完孩子就开始疼……呵呵,我就是个急性子,遇事就瞎着急……大夫,我还怕冷呢,还痛经,一咳嗽就两三个月不好……”沈效君微微点头,给助手讲…  相似文献   

16.
正说起贺知章,人们就会想起他的《咏柳》、《回乡偶书》等传世名作,还有他与李白的那段佳话。但贺知章是哪里人?宁波为何有他的纪念祠即贺秘监祠?他与宁波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他那几首家喻户晓的诗究竟作于何时?作为生性狂放的一代文豪,为何还能官运亨通?……说实话,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这些问题我真的还答不上来,尽管我整天都在贺秘监祠里办公。有时被问到了,却说不全时,心里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看荷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北京很多地方都有荷花,只是不像南方那样大面积种植。北海、颐和园、玉渊潭、莲花池、龙潭湖、紫竹园、什刹海等等,都有荷花。再加上一些野荷塘,好像有水的地方,就有荷花。我确实看过不少荷花,也写过荷花的文章。但是我总觉得它们的规模太小,看后不过瘾,总想看到一望无际的荷花,看到它的壮观和美艳。荷花美,是大家公认的。把荷花比喻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把荷花拟人化,"出污泥而不染",是对荷花的赞美。  相似文献   

18.
提起什刹海,就不能不说到这地界上的爆肚张。位于前海东沿17号的爆肚张,已有百十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薪火相传到第四代传人——张子安。  相似文献   

19.
正小时候常常跟着母亲去三姑六婆家。路上,她牵着我的小手,不紧不松,是恰如其分的好。我到现在还能想起那手心的爱,一丝生硬都没有,温柔如风又如月,像河流爱上水草一样——竭尽所能的呵护。其实母亲的手不算柔软,现在她的青春年华不再,手背上飘着小小的黄褐蝴蝶,一朵、两朵、三四朵……缠绕着幽冷的光阴,看得人心一颤一颤的。可我依旧放纵的喜欢牵着母亲的  相似文献   

20.
难忘阿里山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每当听到这委婉动人的旋律,自然就会想起在阿里山的时光。尽管从台湾回来好些日子了,但是,阿里山的壮美景色,依然让人难于忘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