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应急避难场所是防灾减灾"防抗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是践行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体现.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着力统筹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到2380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1.6平...  相似文献   

2.
防灾减灾设施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规划建设内容之一,可通过设置安全楼、安全台等发挥防洪减灾作用,通过设置"防震棚"等实现震后避难.唐山大地震后设置"防震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应急避难活动,2003年建成的北京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是我国21世纪第一个对标国际要求的以防范地震为主的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是统筹避难场所资源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抢险救援和应急避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应急管理部的统筹部署下,国家减灾中心组织建设了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4.
应急避难场所是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民众暂时避险、临时生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为切实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编制规划为引领,切实加快完善了应对多灾种耦合风险的应急避难设施布局,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现了应急避难场所高质量发展新作为。  相似文献   

5.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发生灾害事故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设施,是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管理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作为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省份,近年来十分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为了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该省将避难场所建设纳入规划,推动基层的场所建设标准化,规范规章制度,强化信息化手段,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对仍然存在的问题,广东省将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制度体系、空间布局、应急演练、信息公开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太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统筹发展安全,站在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高度,强化系统性思维和顶层设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成效斐然.目前已经建成应急避难场所513处,有效面积共745万平方米,初步形成"市级统筹规划、部门分级建设、县区挂牌管理、乡街牵头响应"的工作模式,为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8.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性建设,也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相关部门、单位按照上级关于加强避难场所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避难场所建设,不断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培训。同时,该区还充分挖掘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突出平灾结合,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9.
<正>应急避难场所是经政府规划建设或认可指定的、能为民众提供应急庇护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场所。在重大灾害事故防范准备、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过程中,应急避难场所具有转移避险、安置受灾群众、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应急避难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有力措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在重大灾害事故防范准备、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过程中,具有转移避险、安置受灾群众、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面对应急避难场所改革发展新要求,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以下简称"地震地质司")在制度体系、标准引领、信息化建设、宣传引导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齐瑜 《中国减灾》2005,(3):34-36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近两年加快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步伐。居住在北京,当地震、火灾、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什么地方应急避难最安全?离居住地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哪个?本文为您揭示——应急避难所是指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1976年7月28日,北京地区受唐山7.8级地震的波及,部…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防灾和公共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部和外部风险不断提升,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建设和管理有了新的审视和反思。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内涵、空间布局、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我国应急避难场所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大多停留在建设与布局层面,忽视了应急避难场所运行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成都市结合各区(市)县实际,以风险普查为契机整合多行业部门基础数据,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服务效能,并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为接下来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构建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提升城市韧性提供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4.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就近、便捷、安全的应急避险服务,加强城乡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对提升基层应急救助能力十分重要。近年来,湖北省将综合减灾示范创建作为抓手,加强政策创制、示范引导和资金支持,解决了城乡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为什么建、怎么建、如何建的问题,将城乡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相似文献   

15.
正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是基层开展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圳市宝安区应急管理局通过在辖区内组织开展应急避难场所专项检查,全面摸清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以宝安区为例,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从评估检查、制度规范、资源配套和培训演练等方面,对城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地方,平时可供居民休闲和健身,但在地震等突发灾害性事件来临时,就"摇身一变",成为紧急避难的场所。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应急避难场所,熟悉的是那块绿色的指示牌,上面有一个疾走的人像;陌生的是怎样才能在灾害来临时安全有序地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17.
胡艺杰 《中国减灾》2023,(23):32-33
<正>近年来,我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准体系框架稳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不断夯实。各省、市持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切实发挥避难场所减灾避险、群众安置、稳定社会等重要作用,及时、高效满足了应对重大灾难事故的应急管理需求,提升了公共安全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应急避难场所评估是对已投入使用或经规划建设将投入使用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的全面调查,评估场所的安全性、空间设置合理性,以及管理运维和分级分类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估结论,提出改进建议,对是否符合应急避难场所相关要求进行技术评价。本文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评估相关研究现状、规范化建设评估框架构建和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读者和有关部门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评估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要求:“各地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函(2011)120号)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要求:“各地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函(2011)120号)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