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地方政府的债务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地方政府的债务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总是可能存在着风险。目前,学界对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以及经济增长所能承担的债务规模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发现政府举债虽然能够稳定地方发展建设,然而不恰当的举债存在债务风险。文章以四川省地方政府债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VAR模型,验证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地方政府在保证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在防风险的前提下,高效管控地方债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与地方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的经济地位得到增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地方主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上,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可以考察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及其方式,有助于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楠 《社会主义研究》2008,3(1):113-115
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运行中,部分地方政府表现出严重的地方利己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其他地方政府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地方政府利己行为的原因有思想、经济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建立一个"全国统筹的、全民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规范的地方政府的自律与他律机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与协调能力,才能制止这种地方利己行为:  相似文献   

4.
博奕论的精髓——"交互的决策论"。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过程中体现为:中央战略对地方有利时,地方政府顺应地执行,而对地方不利时,则会遭到其抵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集中体现出地方对中央采取的博弈策略;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污染事故频发,这是环境规制失灵的直接表现.在我国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以及官员"晋升锦标赛"式的制度设计下,地方政府的经济理性甚上,更多关注经济的发展.在环境规制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弃.地方政府的经济理性容易与企业等组织形成特珠的"利益共同体",其结果是地方政府往往屈从于资本的意志,出现"资本挟持环境"...  相似文献   

6.
央地关系视角的土地财政:一个制度层面的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中央与地方税收、金融、国企等经济分权改革是本世纪初土地财政兴起的重要根源,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一致则是土地财政快速扩张的关键。嵌入此背景中的土地财政不仅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为载体获取财政收入的过程,还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构成的土地市场复合型利益链条的重要环节。在后"四万亿"时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出现偏离。在政治层面的制度支持逐渐耗散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这一"独木"将难以支撑土地财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地方循环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在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又是地方利益相对于中央政府的代表者,形成了三方政策博弈的格局,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应当立足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探寻地方政府的正当性角色,形成循环经济合作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在地方循环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在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又是地方利益相对于中央政府的代表者,形成了三方政策博弈的格局,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应当立足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探寻地方政府的正当性角色,形成循环经济合作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问题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主产区承担着更多的粮食安全责任,通过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以促进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对于中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新的思路。利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方法,建立主产区地方政府、主销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模型可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政府检查成本,改进中央政府的监督质量,提高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值,可以有效地降低主产区地方政府发展非粮食生产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林文 《求索》2011,(4):5-8,41
本文在考察中国国内市场分割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竞争博弈模型来解释财政分权和产业政策在促进中国国内市场整合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中央政府执行的以税制改革为特征的财政分权和以市场竞争优化产业结构为特征的产业政策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激励地方政府放弃地区间贸易壁垒,鼓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与市场分工,从而能够带来中国的国内市场整合。  相似文献   

11.
街头官僚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官僚执行问题和自由裁量权问题,它为分析基层乡镇政府的政策执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利益差异是导致我国乡镇政府政策执行梗阻的内在动因,这些利益差异包括政策执行主体之间、政策执行主体与乡镇政府之间、乡镇政府与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之间以及利益群体与乡镇政府之间。从政策执行主体角度出发完善乡镇政府的政策执行,必须强化公务员公共精神,树立良好的执行心态,提高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准公共经济组织角色下我国地方政府横向合作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扮演着准公共经济组织的角色。政府间关系具有独特的特征,政府间合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强化中央政府的协调职能、建立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的“利益分享和利益调节机制”、积极引导进行行政区单项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省级政府经济职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政府经济学研究方兴未艾的时候,本文独辟蹊径,探讨作为中央政府下位的省级政府,应如何介入地方经济、介入到何种程度、与中央政府经济职能有何不同等问题,以期为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的中国地方行政官员如何找准位置、更好地驾驭市场经济提供一点现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邓建英  马超群 《求索》2012,(1):67-68,123
本文通过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推行建筑节能过程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全面推行建筑节能的职能分工,建立政令执行模型,探讨中央政府要实施的系列激励监管措施,保证地方政府全面贯彻实施建筑节能政策,避免政策执行中"异化"、"走样"与"变形"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5.
邢淑英 《前沿》2012,(17):29-31
建立完善的政府问责制,是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我国政府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在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范围、问责程序、问责制度以及问责文化建设上采取切实措施,以推动我国政府问责制的健全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追求自我效用目标,扩大控制权收益,这会导致地方政府产生行为变异,过度关注辖区经济规模的扩张,盲目扩大投资,偏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了减轻地方政府行为变异的影响,有必要建立科学的政府行为评价监督机制.本文认为当前的重点是以公众利益为导向进行政府绩效评估改革,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对财政政策的执行策略: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偏离现象已经受到理论界普遍关注,但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某种特定政策执行过程的描述与解释,缺乏对不同类型政策执行策略的整体性分析。本文以国家财政政策执行为视角,依据财政政策的模糊与冲突程度,将国家财政政策类型分为四类,同时将各种政策类型执行及其影响因素置于整体性框架中,进而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针对不同政策类型的执行策略以及应对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央与地方政策执行方面的政策性含义。  相似文献   

18.
自贸试验区改革的政治逻辑是以地方自主性扩张为特征的央地关系调整。在"自主性红利"的驱使以及中央政府的控制下,地方政府分别从战略层面、制度层面和权力层面扩张自己的行动空间,以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自贸试验区改革也促进了地方治理的转型,推动地方政府从企业式政府转向协会式政府,促使地方增长联盟发生扩张与重构,有利于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间接化。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4,(5):94-95
沈毅在《学海》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使得"公民社会"的预期大增,近年来的一系列网络民意表达事件似乎也说明其的确促进了政府信用问题的改善与建设。但究其根源而言,网络民意对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有效约束,主要是构成了高层政府及至中央政府考察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快捷信息通道,从而成为高层乃至中央问责于地方或部门的重要信息源。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分权改革,使得地方政府的权力不断膨胀,加之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和监督的不断弱化,地方政府利用自身多维角色(中央政府的代理者、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和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通过所谓的制度创新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文章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厘清了制度创新与政策谋利的内在区别,重新界定了制度创新的边界,提出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范围、推动决策体制和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制度创新的备案和纠错机制、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手段使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和制度化的程序内进行,避免打着制度创新的幌子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现象的出现,保障地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