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境遇下,作为当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应该也必须反映新时代的特征、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诉求进而牢牢掌握话语权。新时代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坚持人民立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说服力;要突出问题意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阐释力;要强化批判与反思,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力;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赵准 《人民论坛》2020,(6):124-125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的思想内核,反映国家安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诉求,对塑造和维护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至关重要。面对互联网这一国家安全的最大变量,安全问题日益呈现复杂化、多样化态势,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复杂风险与挑战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针对当前公共传播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等问题与挑战,需要从“非传统安全”视角切入,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对外开放,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遭遇到很多挑战。总体而言,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的挑战、西方错误思潮和理论的挑战,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中国的挑战。廓清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肖行 《理论月刊》2015,(2):19-22,27
受全球化、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受到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我们必须回归与超越结合,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适时转换;传统与现代结合,优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传播方式;内练与外修结合,强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新媒体虚拟时空中并未被遮蔽,相反却突显了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关注新媒体境遇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掌握传播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机制,整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体资源,强化话语监控和制度规范,营造积极健康而又合理有序的虚拟话语空间,巩固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不断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应社会发展,寻找有效路径建构新媒体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当今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  相似文献   

7.
包毅 《淮海论坛》2013,(2):4-5,12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指统治阶级通过非暴力的形式构建出一套话语系统和价值体系,使被统治阶级自觉信仰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世界观。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特征是生成的基础是社会认同,作用的方式是说服吸引,存在的状态是权威服从,外在的表现是道德制高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坚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可以更好的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是话语主体间沟通互动的结果。话语互动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起点,话语内容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载体,话语模式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手段,话语情境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结构。牢牢把握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善于从增强话语主体能力、创新话语议题设置、拓展话语表达载体、推进话语情境融合等四个方面,提升网络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支持力、引领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与迅速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诸多的挑战。自媒体时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需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权威话语主体、创新丰富话语内容、转换话语方式、持续优化话语环境。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理论论证、舆论引导和价值支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破旧立新和多重时代挑战,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方式与途径的拓展以及话语主体的建构等方面探讨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地位,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基础与话语体系,亦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历史借鉴与良性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1.
揭晓 《前沿》2014,(5):133-135
网络不仅是信息社会一种全新的技术媒介,更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带来极大的冲击。在网络环境下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必须迎接挑战,积极探索创新构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体系。  相似文献   

12.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所掌控的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从传播渠道、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信息资源等方面严重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要改变其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对广大青年话语权争夺的不利地位,增强时代感和感召力,须大力建设反映主流话语的自媒体平台,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切身需求,重视对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应用管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自媒体队伍。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了很多新特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关注大众生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效性;要结合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和资源,拓宽大众话语权的宣传渠道和交流空间;要依照群众心理来创新话语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其整合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先后经历了“天命观”、“儒家思想”、“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嬗变;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极端自由主义的挑战,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完成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新一轮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16.
作为与社会主义存在相适应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诸多挑战。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从不同角度试图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其实质就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必须从学理上和现实中对各种攻击进行有理有据地回应,澄清思想理论中的错误认知和实践中的各种消极影响。新时期,巩固和夯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地位,必须与时俱进,真懂真信,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创新治理模式,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在情感上感化人民,在理论上信服人民,在价值上为了人民,同时尊重多样选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地位的有效维护和捍卫。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6,(6)
当前高校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诸多困境,如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网络信息多元化、思政课吸引力不足、评价体系利益化、高校宣传未形成"合力"等。破解这一困境须从五个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模式转型,抓好网络阵地建设,整合高校资源做好体系化宣传。  相似文献   

18.
周仁准 《前沿》2012,(21):30-32
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多元价值并存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政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应着眼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着手.加强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任务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应采用务实的、发展变化的眼光.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日趋多样化的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相互竞争与激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建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我们明确当代中国话语权与意识形态的必然联系,努力提升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主动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融入社会生活并使之产生足够影响,寻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动发声,强调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殊性,确保发出准确而响亮的"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软实力,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20.
王玉荣 《前沿》2011,(22):51-54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网络时代,它正在遭受一种"分子入侵"式的破坏。网络信息的泛滥导致信息控制的失灵;网络技术的异化使得技术控制逐渐形成;规模性、批判性的网络舆论的蔓延,使传统时期的操纵舆论正在为现时期的舆论操纵所取代。由此,多重网络力量依靠自身的特质,以无知无觉的方式渗透到主流意识形态之中,腐蚀着其文化分子,进行着文化入侵的过程。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应由政府牵头,运用新的知识、技术、文化条件,健全四大领导机制,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反渗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