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横向经济联合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地区之间的联合,部门之间的联合,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之间的联合,是横向经济联合的基本形式,是发展的重点。本文试图对企业之间横向经济联合的法律形式作些探讨。一、企业之间横向经济联合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僵化体制模式的约束,形成条条之间、块块之间、条块之间森严壁垒,没有横向联系。这种人为地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把企业约束在条条块块之中,是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这是我国经济领域中的一件新生事物,它冲破了我国旧有的经济模式,推动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随着各种横向经济联合日益迅猛的发展,许多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也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1987年年底,上海市召开了一次“横向经济联合法律问题研讨会”,共有二百多人莅会。研讨会以贯彻十三大精神,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和深化改革为主题,围绕着如何为发展上海的横向经济联合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使经济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等问题作了探讨。与会代表把实际工作、理论研究和立法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商讨了《上海市城乡工业联营企业条例》、《上海市关于联营合同的若干规定》、《关于上海发展企业集团的暂行意见》、《省、市政府关于横向经济联合中企事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协定》等四个法规,规章的制订工作。这  相似文献   

4.
当前,许多企业法人和事业法人,以先进的科研成果、技术决窍和其他实用性先进技术作价投资,建立新的经济联合实体的,已经越来越多,但情况比较复杂。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技术投资中的有关法律问题,现就技术投资的法律依据、法律特征、法津责任以及法律保护,谈些粗浅的认识。一、技术投资的法律依据技术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可以和其他有形财产如厂房、设备一样,折价作为联合企业的投资,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一九八六年四月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国内联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关于企业横向联合的规定》、《关于发展企业集团公司的规定》。我们认为,围绕横向经济联合体的法律调整,应切实解决以下主要问题。一、经济联合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各种经济联合,都要以合同协议确立联营关系。联营合同是由参加联合的各方为达到共同经济目的而签订的,关于共同投资、联合经营、承担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协议(或联营章程)。联营合同的主体是指签订横向经济联营合同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联营合同主体资格合格的条件,这些单位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必须是从事生产、经营、运输、  相似文献   

6.
横向经济联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脱颖而出的一项新事物,它的出现,不仅是对旧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理论的有力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捉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广泛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研究在某些方面脱离实际、落后实践的问题,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因此,从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 横向经济联合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企业在进行联合过程中都离不开法律的调整,那么律师怎样为横向联合提供法律帮助呢?笔者试就此谈谈横向经济联合中的律师实务。一、律师协助企业进行联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在发展联合中往往对其自身利益考虑较多,而对国家宏观经济控制了解较少。因此,律师有责任要求企业从国家宏观经济上考察项目的可行性。对国家控制基建规模的,对联营增加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对耗能高、技术差、质量低的项目,要从严掌握;而对能源开发、  相似文献   

8.
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逐步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联合。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横向经济联合的法律形式可分为法人型联合、共同经营型联合和协作型联合。法人型联合是指联合成员共同投资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新的经济实体的联合形式。以这种形式组成的联合组织具有独立支配的财产和独立经营的权利,在法律上享有法人的地位,并以自己的财产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9.
《法学》1986,(12)
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开展,企业的活动空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现有的税收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其中包括纳税主体的概念和范围,对征税客体的调节作用,政府管理部门对税收法律制度的影响,都需要重新研究和探讨。一、横向联合体的纳税人地位问题。经过利改税的改革,我国的国营企业已经在税收法律的形式上获得了完全的主体人格,国营企业对税后利润拥有收益权,能够自主的支配、处分;对完不成税收义务的  相似文献   

10.
《法学》1988,(11)
当前横向经济联合正以它特有的高效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入其中,只有发展横向联合才能搞活企业的道理也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认识.但正打算进行和已进行横向联合的企业家在实践中碰到了不少诸如怎样选择合适的联营形式,如何进行可行性研究,如何投资,如何分配,发生了纠纷如何处理等政策法律方面的问题,亟待得到解答.本书选择了87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横向经济联合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已经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联合体的大量涌现,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此,企业要求律师运用法律手段提供法律帮助,这是很自然的。实践证明:律师在横向经济联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众多的企业顺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大家知道,过去旧的经济体制一个是条条、一个是块块,在条条之间、块块之间、条块之间都没有横向联系,只存在一个简单的纵向垂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中的事实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麟 《法律科学》2003,(1):15-23
事实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范畴 ,客观性是指事实的实在性 ,而主观性可以理解为事实的语言性和事实的选择性。事实是纠纷的组成元素 ,我们能够在掌握一个纠纷的部分事实的情况下把握纠纷的面貌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裁判 ,是由于我们利用了“法律事实”概念 ,因为在既有法律制度范围内 ,裁判对事实的选择受制于法律。事实得到确证才能成为裁判根据。确证事实有多种方法 ,但在大多数情形下要通过证据证明。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反思我国过去的法学研究,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微观经济法律机制的再构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宏观经济法律机制的再构造的研究,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失去了强有力的法律控制。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建立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本文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几个法律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论特许经营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特许经营中的法律问题李小伟1992年初,我国开放了原来属于外商投资“禁区”的服务行业,国内巨大的购买力市场迅速吸引了大批外商,他们纷纷在国内设立外资“连锁店”“专卖店”。如麦当劳快餐、假日酒店等等。从法律的角度上看,这种现象属于特许经营(Franc...  相似文献   

15.
论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有限的法律规范与无限的现实世界的差别决定了司法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行政诉讼中,当行政机关与法院对法律规范的理解、解释与适用产生不同看法时,法院可以有三种选择:坚持法院的观点、尊重行政机关的看法或者对分歧不作选择。围绕这一主题,文章从对大量的行政诉讼案例的归纳、分析、总结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初步探讨了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问题的意义、确立标准及它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发挥法官的司法能动性,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横向经济联合是企业之间,企业、事业单位之间,为了一定的经济目的,按照专业化协作的要求和发展生产的需要,自愿进行的经济联合。横向经济联合有三种形式,即法人型(紧密型)、合伙型(半紧密型)、合同型(松散型)。由于三种联合的形式不同,其法律责任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法学》1986,(10)
近年来,上海县地区与外省市的横向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辖区内市属,县属企业及乡办、村办企业与外省市签订、履行了大量经济合同,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亿元。其中有与外省市搞联营的,补偿贸易的,帮助“老,少、边、穷”地区提供技术协作和帮助培训技术人员的。省市间横向经济联系的扩展,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效益。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和阻力。为了改善和促进横向经济联系,主动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8.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国际化,而使国际经济领域中法律冲突和对立的现象日益普遍,其中既有传统的法律冲突,也出现了新的法律对抗。但是至今国内外法学界仍然习惯地将法律上的各种对立形式统称为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19.
经济计划与法律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相反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计划就是法律,另一种观点认为,计划与法律互不相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这两种观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都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重视关于计划经济与经济法制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发企业员工创新才能的长期激励机制,显得迫在眉睫。北京、上海、武汉、江苏等地,都在尝试通过股票期权这种新型制度,来建立长期激励机制。但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各个地方性法规为了促进企业科技创新,鼓励创新企业“采取股票期权这种长期性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现有的公司法等法律制度阻碍了股票期权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科技创新中股票期权存在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