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维护社会公平、伸张正义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前提,是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辩证地解读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作为公平的正义"及其原则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正义的内涵,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到社会不公正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影响,又要意识到社会差别的客观存在及其意义;加强制度建设以促进正义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维护社会公平、伸张正义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前提,是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辩证地解读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作为公平的正义”及其原则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到社会不公正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影响,又要意识到社会差别的客观存在及其意义;加强制度建设以促进正义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在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和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的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党需要从理念和实践上不断进行探索,寻求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最佳途径。一、强化党的执政理念1.实践社会公平的理念。《决定》提出,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执政党要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公平、正义有着相近的含义,表达着人们对于正常合理的社会制度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能够为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和公平环境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应当承认,目前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阻碍社会经济改革的健康发展,就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私法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和谐社会是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是稳定与有序的社会,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对私法体系构建的评价就要从和谐社会的这些角度来进行。私法体系的完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规则基础,为和谐社会的形成提供实践动力,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信仰支撑。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社会保障又是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的"安全网"、"调节器",如何使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成为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制度,是社会和谐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而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主力军,其作用尤为突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安机关维护公平、正义要做到:一、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尺度,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二、以公平、正义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三、以公平、正义为终极目标,坚持执法为民,切实提高执法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在马克思看来,理想的正义是与消灭阶级剥削相联系的,它存在于未来社会。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好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正义的。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影响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非正义因素。公平地分配并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正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切实贯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同时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公平得以实现、正义得到维护、权利得到保障、发展受到尊重的社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一、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社会公平不仅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更是现代社会应当具备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标准。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可以概括为不断追求进步的历史,而社会公平就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在当代中国,实现社会公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诉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公平就是实现资源或利益的平等分配,尤其是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同时,社会公正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正,反映了和谐社会中构建公正思想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2.
少数人作为人权主体的一份子,理应享有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为了增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使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运行,为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整个社会呈现和谐相处、生机活力的局面,我们必须切实解决少数人权利问题.保障少数人权利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在我国,对少数人权利的保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构建少数人权利的保障体系,采取综合手段和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少数人权利的保障问题.发挥其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法治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公安机关践行法治精神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当前形势下,公安机关应该公正执法,树立法律至上的精神;公开执法,树立公平正义的精神;严格执法,树立保障权利、限制权力的精神,从而践行法治精神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平是人类进步的一种价值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发展的目标追求,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支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既是政治关系和谐的保障,也是经济关系和谐的基础,更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我们要积极探索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公平环境;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国家发展不仅需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正确理解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平正义观,有助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以制度公正来促进和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具根本性的路径选择.制度公正是剖析社会问题的理论利器,和谐的制度必然蕴涵公正的伦理诉求,只有加快公正制度的建设,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牢不可破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发展目标。对当前西方较具代表性的公平正义观之理论检视表明,这些公平正义观均有其内在矛盾性,而当下中国的基本制度环境则为破解这些矛盾,实现全面、协调、科学的公平正义观提供了可能性。基于操作层面的分析昭示,当下中国政府公共职能定位与配置的思路在于将权利保障法治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分配合理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另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还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既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问题,又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它要求公安机关在实践中必须革新执法理念,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必须公正执法,合理运用行政和刑罚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既依法打击犯罪,又确保不侵犯人权。  相似文献   

19.
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统一战线,其目的就是增强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服务的功能。本文就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挥统一战线政治整合功能,在规范有序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在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提高公民的民主价值观及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感。总之,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20.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和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切入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