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党的乡村治理理念、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基层组织建设,强化金融支持保障,突出科技创新支撑,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构筑起全方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动能和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2.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发展生产力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容。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3.
现代领导必须增强科技意识中共渭南市委党校史晓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英明论断是邓小平同志通过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提出来的。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城乡统一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大计,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农业强国有重大指导价值,农业合理化、农地规模化、农户合作化、农村工业化、农民主体化、农政公共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试论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曲春郊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弄清二者的相互关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建...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应当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为基础的,其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从统筹城乡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也是对国家一系列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枣庄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点,针对本地的实际,提出枣庄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与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8.
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切入点,以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着力点,以培养“四有”人才为落脚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贴近高校中心工作,以解放思想、推动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作为工作切入点。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进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着眼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增强道路自信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必须在充分认识其现实依据、准确理解其基本内涵、科学把握其主要原则的基础上,全面探索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文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是统一的科学体系。我们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11.
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李英姿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是他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科技的性质、社会功能、科技发展等的系统论述。邓小平同志理论上的一个伟大命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他在继...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9,(3):124-128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是中共黑龙江省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必须答好的政治考卷。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推动思想大解放,全力开辟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境界,具体在于:解放思想,就要做到学习把握思想方法、多维审视长项短板、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探索发展条件转化、创新拓展发展路径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几十年实践的风风雨雨中经受了历史考验而获得重大发展,其最重要成果就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深刻展示着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征与创新魅力。深刻领会和发扬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对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对于社会主义的全面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已经有了较充分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同时还要相应地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系,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体系应当具有哪些特色呢?一、计划指导性.所谓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计划指导性,就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莓在着商品经济的前提下,自觉地依据和运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以及价值规律等经济规雄,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下半叶生产力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将做什么样的选择,本文拟从这一方面做一初步的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生产力标准论的特点──兼论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张先贤邓小平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对生产力标准作了创造性地论述。从坚持生产力标准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辩证发展过程的一些客观规律。因此生产力标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刘玉辉,雷高岭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是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四大已经破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浩大工程已经启动;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18.
论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观齐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最能体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它贯穿于第三卷全书的始终。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邓小平最关注的就是发展生产力。他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来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大在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其核心是生产力标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基础,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巨大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对科学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巨大成果,即是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轨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就是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石.正如赵紫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从而使我们  相似文献   

20.
栗彦卿 《学理论》2009,(20):108-11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生产力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生产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第一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支撑。我们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国情民力,认知社会发展阶段,兼收并蓄,提高民众科学素养,努力探索马列中国化的新阶段,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与此相匹配的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全面进步,促进“五位一体”和谐社会可持续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