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华 《求索》2010,(6):190-192
晚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值得关注的时代,李贽是这个时代文学与文化转型的轴心人物,其《童心说》为晚明思想之自由及文学文化之转型建立了一种无人替代的参照体系。正是李贽那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和嬉笑怒骂的文风,才把中国几千年来奉为"至圣"的"偶像"文人所谓的"仁义道德"批驳得体无完肤,也因此为晚明浪漫主义思想开了先河。明代文学的后续学派在李贽"童心说""离经叛道"思想影响下,产生了诸多"变通"的文学观念。正是这种"变通"和务实的关注社会现实的思想,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研究的后来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甚至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准备。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称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贡献."三个代表"所体现出来的党建理论创新主要有三点: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和论述党的建设大思路;对新世纪党的建设目标进行了科学概括;党的建设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骆昭平 《桂海论丛》2002,18(4):8-10
"三个代表"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与时俱进新发展,是中国人民在新世纪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深化和拓展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刑事政策是指导一国犯罪防治工作的总体策略,其科学与否对该国犯罪防治效果及刑事法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时值我国1979年刑法施行30周年之际,探讨30年来中国刑事政策的历程有助于发掘刑事政策演变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重新梳理相关刑事政策间的关系,并分析其演变后的社会因素,是把握今后刑事政策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浅析当前毒品"合法化"问题的发展趋势及其危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毒品"合法化"实质上是主张使非医疗和科研用途的毒品成为合法商品,通过合法经营和买卖,降低其暴利,减少禁毒成本,实现滥用毒品非罪化,从而试图减少毒品的社会危害,把禁毒的希望寄托在公众自我的约束和觉醒上.此观点主要流行、蔓延在美洲、欧洲等主要的毒品消费国以及部分经济主要依靠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国家和地区.其理论依据主要是禁毒无效论和减少危害论.毒品"合法化"不仅是一个危险的论调,更是一种现实的威胁.我国禁毒决策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其现实危害性,切实采取措施,避免其对禁毒工作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7.
政治机关在履行“两个提供”使命中负有重要责任。政治机关干部要履行好“两个提供”的使命,一要努力增强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有一个清晰的、切合实际的工作套路;三要在会出点子、会办事情、会写文章上下功夫;四要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8.
发展、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实事求是、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马列主义智慧结晶,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再一次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报在学校中的最终作用应定位于“信息交流平台”。学报在学术信息交流中拥有的许多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应深入挖掘学报的潜力以提高学报质量、扩大学校的影响、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时代政府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塔西佗陷阱”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媒体时代,微博让每一个公民都可能成为记者,对周围发生的事件进行主动记录并传播,这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国家民主法治的进程;但相应地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谣言丛生。本文以"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分析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发布平台在此次事件中所起到的舆论推动作用、谣言传播及其对政府公信力的削弱,探讨政府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11.
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郝时远 《思想战线》2002,28(5):60-70
英文ethnicgroup这一术语引进中国后 ,普遍共识的翻译为“族群”。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在理解这一术语的含义和应用这一术语的实践中 ,存在对“族群”概念理解片面和应用泛化的现象。辨识ethnicgroup翻译为中文“族群”的准确性 ,同时针对台湾和大陆学界有关理解和应用“族群”概念中存在的问题 ,对“族群”应用的漫散无边和替代中文话语的“民族”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质疑 ,可以为全面理解和准确应用这一源自西方发达国家以“认同”为核心的术语 (eth nicgroup)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