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每次回家乡,我总会到“我们书室”的旧址看看,那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每次去,总是令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往事历历在目。是啊,从“我们书室”,走出了一批批革命青年,他们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解放新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书室”的确是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地方。 我1920年12月出生于揭西县五经富镇,少儿时期在那里度过,革命的思想是在“我们书室”得到启蒙,“我们书室”对我产生革命思想和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起了重要的作用。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沈阳,蒋介…  相似文献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篇人人耳熟能详的《陋室铭》,将对书房的想象刻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从刘禹锡的“陋室”到蒲松龄的“聊斋”,从杜甫的“草堂”到陆游的“老学庵”,从梁启超的“饮冰室”到鲁迅的“老虎尾巴”……读书人的书斋从来都不仅是存放书籍。  相似文献   

3.
诗词品读     
《党建文汇》2014,(12):16-16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品读】这是宋代诗人陆游作品。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底,在冬日寒夜,年过半百的陆游沉醉书房,突然抑制不住心头进发的情感,一气呵成,写下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是其中第三首,也最著名的一首,饱含着陆游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他深邃的教育思想,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4.
1959年初春,梅宅书房里很暗,只有窗前一点光亮。梅兰芳披着~件深灰色的上衣,面朝窗伏案认真地书写着,一连十多天都这样。他凝重的神态,融合着书房里的色调,似是一幅庄严的油画。梅夫人进屋轻问:“何不请秘书笔录或整理呢?”梅兰芳放下笔。郑重答道:“不,这不能请人代笔!”原来,桌上厚厚的一叠文稿,是他重新亲笔撰写的《入党申请书》。其中写道:“本人已过花甲之年。却时刻自问:我为什么要申请入党?其实,早在建国初期,我就在心中立誓要为建设新中国努力工作,也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我由衷感激周恩来、陈毅、周扬等同志对我在政治上的亲切关怀……”解放初期。  相似文献   

5.
正书室楹联是读书人的一种悠闲文化表现,也衬托着书房的文化韵味。这些对联或抒发情感,或针砭时弊,或表达雅兴,或勉励自我,今天的人们可从中探究学者的情怀和嗜好。陆游的书房名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万卷伴终生,是放翁的真实写照。放翁嗜书,老而弥笃,有"读书有味身忘老"之名句传世。晴窗万卷,耽书如年,是真名士!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有关建国后重大历史事件的回溯性文字,颇受关心中国当代历史命运的读者的欢迎。李锐的文章是可算其中的典型表现。这套文集共三卷四册,分别是:第一卷《庐山会议真面目》,第二卷《毛泽东的晚年悲剧》,第三卷上下《大跃进亲历记》。《庐山会议真面目所者自称是“史料性的东西”,并且‘一字一句我都是负责的”(“前言”)。作者出于“抢救活资料”,以防“人亡事灭”的历史责任感,在胡乔木的建议下写作了本书(1988年初版时书名为《庐山会议实录》)。本书分28个标题,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主,配合许多记录材料,尤其是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7.
<正>1983年,母亲接下编辑出版《巴尔扎克全集》(以下称《巴全》)中文版的重任,从1984年《巴全》第一卷问世,到1998年第三十卷付梓,15年间,这个早已作古的胖大叔,主宰了我们家的呼吸视听。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母亲就是这句话的真人秀,就连与我闲聊,也不时蹦出几句“巴尔扎克说过”,有时,我会产生一种厌烦和妒意,  相似文献   

8.
香港百年     
香港百年(散文)○姚学礼我编一本《香港百年诗选》时,读到一位晚清百岁秀才临死前留下的一首《改陆游〈示儿〉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香港回归祖国时,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有另一首诗,其中两句是:“自信人生二百年,最盼游子早团圆。”老人虽...  相似文献   

9.
《新湘评论》2006,(10):61-63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本期特在“往事回眸”栏目选登发表在《领导文萃》上的《江泽民和他的同窗好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书房就是一个使人进步的地方。爱读书的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书房。 我的书房不大,十来个平方米、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外论摘译”栏目的编辑。在组编介绍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文章时,我曾经向有关人士咨询,他们一致推荐我务必要看一看《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这部书,此书获“朱光潜美学奖”等多种奖项,作者也被邀请到澳门参加“后现代对话学术讨论会”,作品、作者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注意。新年伊始,我受命采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岳川,有幸见到了这位《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一书的作者。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位好学的书生,书房里俯拾即是书和学生的贺年卡。王岳川1955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3岁下乡放牛,后回县城做工人、教师,1977…  相似文献   

12.
《新长征》1994,(2)
“不搞争论”还要不要“统一思想”?编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热潮中,我们再次重温了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即南巡谈话)。小平同志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回顾我们党有史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一些事实,可...  相似文献   

13.
南宋诗人陆游《示子繘》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倘环顾左右,陆游的此句格言颇得今人青睐.“汝果欲为x,工夫在x外”,亦近时下之“时尚”.“做足包装”.前些时,在穗举行的“乐坛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书房讲究题名。或以书房周围的山石花木为题,或以腊梅满院谓为“闻纱香室”,翠竹环绕称之“小竹里馆”,我这间陋室则因书法家张星槎先生题匾“藏乐斋”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曾颖 《学习月刊》2014,(23):21-21
南宋的一个夜晚,在越州山阴陆家宅院的书房里,74岁的南宋诗坛领袖陆游,正以自己一生的读书体验教育自己最小的儿子陆子聿。诗人教子,出口成诗,于是留下了这首至今传诵的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学刊》副主编张庆善教授曾应邀到卓琳家,看到书房里有个书橱全部是《红楼梦》方面的书,特感亲切,好奇地问:“您这儿有这么多红学的书,是小平同志喜欢《红楼梦》吗?”  相似文献   

17.
坚持改革注意稳定加快发展──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张佩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它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其中对“改革、稳定、发展”问题的论述,就非常精辟深刻。下面,我就此谈点学习体会。(一)发展是目的,必须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治交待”,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提出的一个醒目的而又崭新的重大命题,认真探讨这一命题,对于深入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一、邓小平政治交待的篇目《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哪些篇目属于政治交待的范围,确定的依据是什么,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要素:第一、作者自己的说法。1989年5月31日,当时北京政治风波正处于酝酿升级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决定:“现在换第三代。要真正建立起一个新的第三代领导。”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8页。以下只注页数)为此,邓小平同李鹏、姚依林两位…  相似文献   

19.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只讲了五对,其中之一就是“必然和偶然”,或“必然性和偶然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还提到“必然与自由”。1982年春,我在哲学上提出“一分为三”、“三分法”、“立体思维”,尔后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  相似文献   

20.
一部有用的书《南亭笔记》,李伯元著。李伯元是晚清四大小说家之一,《官场现形记》的著者。《南亭笔记》是他的一部笔记集。《南亭笔记》是李伯元的遗稿,1919年7月大东书局首次石印出版。我读的是198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的大东书局石印本。此书共十六卷,每卷卷首皆是“武进李伯元著,江县胡寄上校订”。李伯元有一别号南亭亭长,刊行《官场现行记》时署的就是这个别号,《南亭笔记》之“南亭”,与别号中之“南事”当同出一义,大概都源于李伯元的居所有座亭子吧。古来所谓“笔记”,大致包括三类: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