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桥》2016,(8)
把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生态乡村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以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抓住生态建设的难得机遇去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从而带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关于“十一五”规划说明时强调,要立足节约并没有保护环境推动发展。的确,以消耗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走到了尽头,实现经济的增长,要由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提高资源利用率带动转变。近年来,即墨市瞄准循环经济,注重节约发展,用科技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  相似文献   

3.
马大才 《当代贵州》2013,(25):42-43
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为安顺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必将引领安顺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做好自身特色的"底层设计"安顺市紧抓战略发展机遇,统筹市域规划,鼎力打造黔中经济发展三大集群带,以东部战略增长极、安顺工业核心区、南部生态发展极为发展引擎,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点带面、以面带片,整合周边资源,发挥项目经济的联动效应,为全市经济社  相似文献   

4.
2019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共石家庄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石家庄将以发展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园区经济、生态经济"四种类型经济"为抓手,构建要素合理配置、特色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经济"在"四种类型经济"里排在首位,作为拉动石家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石家庄市必须要首先抓住"城市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着力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形成以城市为载体的规模经济效益,提升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  相似文献   

5.
正生态现代化要求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行为都必须同时实现生态转型。毕节比全国很多地区早许多年就形成了生态意识。引起生态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是低生产力下农村人口剧增与粮食短缺的巨大矛盾,导致不得不毁林开荒,从而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在过去的20多年,毕节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变救济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经济开发和人口控制。同时,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以生态的不断恢复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走出了贫困—人口增速失控—生态严重恶化进而加剧贫困的陷阱。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以环境改善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根本途径,围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绿色产品开发、交通通畅工程、生态能源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带动和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国内旅游经济正处在稳步上升期,在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以精致露营为抓手,充分利用省内露营方面的生态资源优势,可以促使露营地与景区、度假区协同发展,助推贵州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作为中国旅游大省,拥有众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精致露营这一新型旅游模式的兴起,带动了一波旅游新浪潮,吸引众多消费者参与其中。充分利用好省内生态资源优势,以精致露营为抓手,开展旅游沉浸式体验,可以促使露营地与景区、度假区协同发展,助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就是要发挥东部地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发展蓝色经济、高效生态经济,同时推动各种资源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构建经济紧密型和一体化发展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以陆海产业融合互动为基础,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释放更大的区域发展战略红利。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和扩散进行的,并以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道路为重要内容和必然条件。未来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着重以中心城市为重点进而带动整个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使鄱阳湖区发展成为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世界知名的旅游区和度假目的地,重点打好名山、胜水、候鸟、名城牌,建设以庐山、鄱阳湖、南昌为核心的鄱阳湖大旅游网络,带动湖区旅游业发展,振兴湖区经济,为湖区农民脱贫致富,为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休闲旅游的“后花园”服务,必须合理规划鄱阳湖区旅游生产力布局:建立以庐山、九江为中心的文化观光与山水揽胜旅游区,以吴城为中心的水域风光与湖泊生态旅游区,以南昌为中心的革命胜迹与文化观光旅游区,以波阳为中心的农渔生态与水乡休闲旅游区。  相似文献   

11.
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选择——从产业和产品的角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怎样发展生态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难题.本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应该以生态产业为支撑,以生态产品为落脚点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从"守着金山没饭吃",到经济景气指数和百姓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生态综合效应和开放带动效应持续显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靠改革引领以开放助力的"习水现象"引人关注。习水县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是贵州经川渝、通江达海的前沿窗口。这样一个区位、资源、生态气候等综合优势比较突出的县,却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昌平区委以实施“十一五”规划为主线,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紧紧围绕“科教创新基地、人文生态景区、和谐宜居新城”的区域发展定位,坚持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和奥运带动战略,着力“和谐昌平”建设,努力打造一流的首都城市发展新区。努力打造首都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凸显现代制造业、文化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现代农业等“五个经济板块”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巩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支柱地位,发展旅游会展等服务业,不断增…  相似文献   

14.
黄秋斌 《当代贵州》2008,(17):59-59
在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发展生态经济是息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息烽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着眼长远,以循环经济为抓手,以磷煤化工、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突出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实现生态转型,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周春义 《实践》2010,(10):47-48
<正>近年来,克什克腾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级生态旗建设为目标,以打造"赤峰市生态工业大旗、内蒙古生态牧业强旗、全国生态旅游名旗"三个发展定位为支撑,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原则,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续9年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  相似文献   

16.
<正>水城县围绕"一个引擎九大龙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形成"点上开花、引擎推动、龙头带动"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经济强县升级版。2014年以来,水城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立足"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建设,坚持以"生态引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基调,按照产业生态化、集群化、规模化、园区化以及发展绿色化、低炭化、循环化、科技化的要求,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狠下功夫,切实优化转型升级路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围绕"一个  相似文献   

17.
毕娟  王鹏 《前线》2022,(6):62-64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京津冀在数字经济生态、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存储处理、数据内容开发、数据加工挖掘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河北双轮助推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通过强化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共建共享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深度融合,合力打造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在一定意义上是科技、人才和旅游的结合,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从长远来看,农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六合区作为毗邻南京主城的农业大区,大都市农业特征明显。区情特点决定了在融入主城、融入苏南进程中,必须立足城乡统筹,守住生态底线,致力富民强区,以工业理念谋划现代农业,以抓经济的激情、抓招商的力度发展现代农业,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园区化、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产业品牌化带动农业特色化,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苏南的“六合路径”。  相似文献   

19.
孟丰林  戴聪 《当代贵州》2011,(28):23-23
山地工业园区在带动全县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关键在于既少占耕地、不破坏生态,又带动了广大山区群众就业致富。  相似文献   

20.
赵克志 《当代贵州》2011,(21):20-21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与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不是要回到原生态状态,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通过更科学的制度安排,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