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马克尔 《当代贵州》2011,(27):25-25
我是第一次到贵州,没来贵州之前,大多数是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到一些贵州的信息。在我的脑海中,贵州始终就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景象。但是踏上贵州土地的那一刻,我就感到了现实和想象的巨大反差,贵阳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城市绿化好、市民精神好、空气清新,这是很多发达省市都无法相比的。  相似文献   

2.
<正>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重新诠释了历史上"天无三日睛,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当代含义,这是对贵州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近些年,"有山有水有优良空气","三有"的贵州正在成为一个"聚宝盆",变身让人向往的观光度假花园、寄托乡愁故园、改革创新田园。而曾几何时,贵州被贴上"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三无"标签。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  相似文献   

3.
正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一旦激活贵州这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开放基因",就会有如"天行健、地势坤",开创出惊天动地的新局面;有如核聚变,爆发出"万马如龙出贵州"的大气象。说到与贵州相关的成语,有"夜郎自大","黔驴技穷";与贵州相连的俗语,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与贵州相通的文化,乃封闭的"山地文化"。这是偏见、偏信。偏见比无知更远离真理,偏信比万水千山更阻碍沟通和交流。贵州文化中,有没有"开放基因"?当  相似文献   

4.
贵州是“三不沿”内陆省份,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落后,加之地处云贵高原,交通不便的地理原因,来来往往的人不是太多,因而知名度不是很高,更有甚者还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来理解贵州,实在是贵州人民的不幸!但值得欣慰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让世界了解贵州,让贵州走向世界的思想已被贵州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现在重要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5.
王录生 《当代贵州》2004,(12):26-27
提起贵州,多数人都知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三句老话.前两句讲的是自然环境,后一句是讲穷.所以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 贵州的自然环境究竟好不好?得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委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越是要对外开放”,这正是邓小平同志开放观的具体体现,对贵州的发展是关键的一环。首先有形象问题,贵州应更鲜明地进一步打出对外开放的旗帜,我认为有以下三个问题急待解决: 一、吏有实效地做好对外宣传,解决贵州中看不中听的问题。历史上留给贵州的评语,是封闭落后的形象。如:“夜郎自大”和“黔驴技穷”,再加上“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等,听起来,贵州实在难于在人的脑海中留下美好的形象。但凡亲自到贵州看过的,无论国内国外,都惊  相似文献   

7.
<正>起始于2005年的"多彩贵州"品牌形象塑造,承载着有志气、有信心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梦想起航。十年磨一剑。多彩贵州从新鲜出炉走向厚重成熟,从唱响神州大地到风行世界。在中国的区域版图上,没有一个地方像贵州一样因为"三言两语"("三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两语":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而长期被误读。  相似文献   

8.
正张军:从文化的视角深层思考,摆脱精神贫困,构建精神谱系,建设精神高地,才是贵州崛起的文化密码。改革开放前,人们对贵州的印象是"三言两语",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三言和"黔驴技穷""夜郎自大"这两句成语。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贵州长期属于边郡,因群山围绕,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今,贵州试图改写外界对自身三无(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误读,以及三个一——一栋楼、一棵树、一瓶酒(遵义会议会址、黄果树大瀑布、茅台酒)的简单理解。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千百年来,贵州被贴上的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贫困标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贫困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贵州仍长期是全国贫困  相似文献   

11.
贵阳是一座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三句民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戏谑着的城市。  相似文献   

12.
旱灾是贵州历史上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历史上"三无"环境是贵州独特的省情。这种"三无"环境,决定了贵州旱情的特殊性,从而表现为每次旱灾发生以后对贵州破坏程度比其他省区更为严重。这表现在:一是"天无三日晴"的假象淡化人们的备荒抗灾意识;二是"人无三分银"的贫困现实而导致备荒抗灾能力低下;三是"地无三里平"的喀斯特状况表现出对水旱灾害的反应特别敏感,表现更为脆弱,灾荒危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何慰先 《当代贵州》2004,(15):30-31
历史流传下来的贵州"三无",是解放前贵州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贵州各族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三无"中,"人无三分银"的历史早已结束.虽然"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现象至今犹存,但实现了温饱,正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贵州人,听人说起"三无",总感到有损贵州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就是因为这句长期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使许许多多从未到过贵州的人对贵州产生了恶劣的印象:偏僻、闭塞、愚昧、贫穷。时至今日,它仍象一层浓浓的雾罩障碍着外地人审视贵州的目光,那明显的揶揄和讥讽甚至使一些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感到丧气和自卑。在他们的眼里,贵州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 其实不然。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优能变劣,劣能转优。  相似文献   

15.
一、贵州后进状态的涵义 长期以来,贵州后进状态作为一种独特而令人困挠的地域现象,。一直是我国区域发展研究领域中颇受关注的问题。那么,贵州后进状态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呢?大致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认识贵州后进状态。 1.历史的贫困与落后 自古以来,由于贵州地处偏僻高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因而被视为蛮荒之地,并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说法。尽管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基础薄弱,至今仍处于相对贫困和落后的状态,而在许多边远地区,目前仍有600多万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状态中。这就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青团》2023,(9):30-31
<正>曾经,“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是贵州的“标签”;如今,贵州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已成为“中国之治”、“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千年梦圆,这是一个亘古未有的胜利—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贵州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全胜,贵州综合经济实力大踏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今年,“多彩贵州”、“黄果树瀑布节”两大品牌活动,着实让贵州风光一番。那原生态的音乐资源让业内知名人士大为赞赏、让音乐爱好者惊羡不已。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城市面貌打破外界对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传统看法。扣在贵州人头上的“黔驴技穷”和“夜郎自大”成语成了历史,贵州给外界一个全新的印象。由此想到,北京是首都,上海是国际都市,广东福建是侨乡,这些城市自远古在国内国际上都有较大的影响。但更多的藏在“深闺”的内陆城市,怎样才能有效推介出去,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展示独特魅力,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  相似文献   

18.
贵州,拥有喀斯特地貌所有地面地下形态,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地貌精品”。大概是“天无三日晴”的缘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贫瘠的喀斯特地貌上长出了苔藓、草丛、灌木和森林,看上去绿油油的,被称为“绿色的喀斯特”。  相似文献   

19.
最近去了一次贵州省。 这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贫困县人口较多的省。历史上人称它“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现在也还有38个贫困县。 我们是为了实施扶贫行动去的。 然而,我们在贵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在惠水县甲烈乡,我们来到一个布依族和苗族聚居  相似文献   

20.
正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里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里创造了中国减贫的贵州奇迹!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到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从"天无三日晴"到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从"地无三尺平"到万桥飞架的"高速平原",从"人无三分银"到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