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历了《刮痧》《牵手》《中国式离婚》等一系列婚姻情感剧的洗礼后,蒋雯丽终于在《金婚》中完成了自己对"中国式妻子"形象的终极诠释。但是,演活了文丽(《金婚》女主角)的蒋雯丽却说:"我并不像文丽,我在演《金婚》时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但是演戏和生活是不同的。"是的,蒋雯丽不是文丽,也不是她所演绎的任何一个妻子角色,在生活中,她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金婚"故事……  相似文献   

2.
我叫阿香     
我是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长大的,我能感觉到背后的指指点点和窃窃私语,懵懵懂懂中我觉得别人不喜欢我。一直到 8岁那年,我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她把我叫到床头告诉我她将不久于人世,她的心里放不下我。她还告诉我她其实不是我的亲生母亲,我的亲生母亲在我生下来的第二个星期将我送给了她然后远走他乡。那时我才明白,别人为何不喜欢我的原因,我的出世名不正,言不顺,我的人生先天不足。   我看到养母的眼里滚出浑浊的泪,于是我也哭了,我不是哭我的身世凄惨,而是害怕养母就此弃我而去,我像一茎藤蔓一样依赖养母,我不知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3.
马冰 《半月谈》2005,(9):68-68
当知道朋友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的时候.我很难过,并决定帮助她渡过难关。我首先跟她说,离婚不是爸爸妈妈的错,也不是她的错.不应该责怪别人.也不需要自我忏悔。作为朋友,我没在她面前表现出大惊小怪的样子,情绪和行为都跟过去没有什么两样。我甚至到过朋友的家里,找过朋友的妈妈,希望地不要表现出好像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我有同样的感受 看过贵刊的《一个母亲的焦虑》后,我有同样的感受,很想把我的想法与贵刊的编辑和更多的读者分享。我的女儿16岁了,她也和文章中的女孩儿一样在学习上从不让我们家长操心,在学校里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可是我还是对她不懂得尊重别人、只为自己着想、不考虑别人感受的做法而担忧。也许她还没有长大、思想还不成熟,但是我不希望她身上自私、清高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是被逐渐地克  相似文献   

5.
让我许个愿 我不是一个很宿命的人,但是,能做她的女儿,我想是与她有缘的。 其实,上中学的时候,我一直不大喜欢她。那年,她四十岁了,在一所学校做老师,却不大会做家长。她对我要求严格,却从没有试图了解过我。我从学校到家,要经过两条马路,一家电影院,大概需要二十分钟。于是,每天下课,我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回到家里,必定要受到她的盘问。  相似文献   

6.
曹德旺 《今日广西》2014,(10):32-32
我现在的老婆是我的结发妻子,她没有读过书,叫陈凤英,人很好。几十年来,帮我煮饭、管小孩,连电话都不接,她觉得自己讲不好普通话,人家会笑她。但是,我这个家现在所有的财产都记在她的名下,我控股的公司也是她在当董事长。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呢?因为在我还没有富起来的时候,我曾经对婚姻徘徊过。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一家大企业当主管的洋子,芳龄34岁,能干且迷人。虽然她也渴望结婚生子,并且有过三次被男人求婚的经历,但是在几番情感挣扎之后,她忍痛全都拒绝了,其理由就是结婚后会给她个人带来太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她说:“我还没有找到一个能完全尊重我个人生活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有位在军队院校时的战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是因为她长得多么漂亮,也不是因为她的学习成绩多么出类拔萃,而是因为她的人缘特别好,大家都说与她交往感觉轻松而惬意。我曾仔细观察过,她对待别人特别宽容。有人失手把她的暖瓶打碎了.她笑笑说:“没关系。”有人不小心把饭汤洒在她的裙子上.  相似文献   

9.
生活已然令她变得粗糙“弟,妈病了,正抢救呢,你快回来吧。”这些年,每次看到姐给我打来的电话,我都不由得心惊肉跳,原因是本已次数少得可怜的电话,从来都没有给我带来过好消息:不是她离婚了,就是我的外甥女儿菲儿上某某学校需要多少钱,再不就是爸妈出了状况。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从我大学毕业之后,我这个做弟弟的,就一直是她的主心骨,当然,也成了她求援的惟一对象。可能也是从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吧,我开始直呼她的名字,而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跟在她的身后,一声一声地叫着姐姐。这样称呼她,第一是想证明自己长大了,第二也是在不自觉间,显示着一种权威。毕业后,我找到了一份合资企业的工作,薪酬相对丰厚,到她结婚时,为了不再让父母操心,是我给她承担了很大的一笔嫁妆费用;而她离婚后的房子,也是我眉头都不皱一下,为她付的首付。她的落魄前夫再婚后,对她和菲儿愈发吝啬,于是我让菲儿改随母姓,然后全部生活用度都由我来出。我在北京,她在大连,每年只在几个法定假日回家探望父母时,我们才能见面,每次相见,她几乎都在忙,不是忙着做饭,就是忙着出去买菜,或者忙着陪菲儿去补课。我曾尝试着让她坐下来,我们一家四I:1儿聊聊天,可是时光流转,我们再也不是那双窝在被窝里,可以讲一个通宵的黄口小儿了。我曾努力用曾经的记忆来修补我们之间的疏离,然而那些深深刻在我心里的温情时刻,当我说给她时,她却都不记得了,还总是反问我:“有这事吗?”她永远不会知道,每每她如此反问一句,我的心里就会多凉一分。  相似文献   

10.
林菁菁原先就住在我家楼上。她个头高挑,眉眼很大,看人时眼睛显得很有神。有一次,画家刘亚明在我家说,她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的女画家。 从那以后,我陆陆续续从一些美术刊物上看到了林菁菁的作品,还有一些评论家对她及作品的评价。坦率地说,起初对她的作品不是看得很懂。她画的都是一些家居中的小物品:挂着的衣服,悬空的鸟笼,永远不开花的花和花瓶,梦境中的风筝,还有些没头没脸的人物,笔触极为随意,色彩也很简单,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一个小女子整天在家里呆着无聊,闲情逸致时抒发抒发情感,发发牢骚而已。但是,又过了些日子,在一次画展上,看到了她的一件挂在半空  相似文献   

11.
闲意人生     
闲意人生陈炜在中国,见一个不化妆的大姑娘很容易,但是见一个不化妆的女影星就十分不易了。因此,当我坐在客厅里,看着女主人——影星陈炜的时候就感到很吃惊——她没有化妆,可比银幕上的形象更清丽。采访陈炜,不仅仅因为她是个影星,还因为她与我拥有同样的两个方块...  相似文献   

12.
亲爱的编辑:我只想对你说一句话,写这篇笨拙的文章时,我用的不是笔,而是心的全部,这颗心艰难地飘泊了很久才停驻在这里,整个市委大院只有我一个不是某某的女儿,我感激妇联的接纳,我敬重妇联的纯净,因此有了这篇文章。走进妇联是我二十几年来做梦也没有想过的,她不是我的选择,因为在此之前我的脑海里从未有过她的影子,我是在流落街头的时候被她“接纳”的。但在工作之后,我发现自己与她竟然是那么投缘,仿佛已经认识了许多年,这种感觉常常使我热泪盈眶……我生长在王屋山下的一个兵工厂,这种类型的工厂,人们已经很熟悉了。由…  相似文献   

13.
虽然许多才来到美国不久的中国老人们每天都早出晚归,由小巴士接送着去老人活动中心,但是老人活动中心是个什么样儿,我是一点也不清楚。可是看着将近80岁的母亲自从一年多前加入了那里的活动之后,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身上的病痛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不再时不时地要我带她去医院看病,由这事想来,老人活动中心必然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我家姐妹众多,大家相聚时总爱揶揄母亲说,她每天早晨花了太多的时间装扮,把自己弄得那么干净整齐,又不是中学生去学校上学,还指望着哪个男孩子对她多看上两眼。母亲被我们如此的逗弄每回都是笑得花…  相似文献   

14.
房子(散文)     
我们的房子已经住了三年,是机关遗弃的平房。开始住在一起的单身汉不少,我们还没有异常的感觉,但是当大家陆续买了房子,然后不断搬走,最后只剩下我们一家的时候,妻子的心态强烈地失衡了:不知道哪天我们也住进新居? 平房有许多的不便,苍蝇多,厕所臭,而触动妻子灵魂深处的是她半夜看见一个强盗造巡在窗子下面。从那以后,妻子的睡眠严重不好,胆子小到了极限,担心受怕的她规定我每天必须回来。买套不是底楼的房子仿佛是她的一生所望,除此之外别无它求。 我们把全部的存款清了清,大概可以买到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卧室。我叹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15.
刘春 《当代广西》2004,(3):47-47
桂林给我的印象是暧昧的,这并不是对她的优美风景的亵渎。暧昧是一种感觉,一种似是而非,说不清道不明但有时又不需明说的复杂心情。  相似文献   

16.
初见罗放云是在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她个子不高,皮肤有点黑,眼角刻上了一些细小皱纹,那一身色彩鲜艳的布依族服饰,在代表团里格外引人注目,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漂亮的民族服饰,而是她的朴实和执着。  相似文献   

17.
滕忠 《当代广西》2007,(24):57-57
写写蒲庙榨米粉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并不是我对它有多么深入多么透彻的了解与研究,实在是因为我对它有一份格外的、虽时时品尝而又回味不已的热恋之情。这就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情感,常常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不是说爱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么?更何况美食!  相似文献   

18.
我早几分钟到达约定地点,特意选了房间一角坐下。呷一口茶,我试图品出即将见面的刘芸是怎样一个人.这时门开了,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子走进来。抬眼看去,一袭乳白色的连衣裙衬托出她匀称的身段,蓬松的卷发随着脚步轻扬,称得上风姿绰约。来人自我介绍,果真是她。刘芸说,秦岭并不是调情高手,追求她的手段也不高明,是她自己爱情的门扉没有上锁,才让这个偷心“贼”轻易得手。  相似文献   

19.
严实 《人大建设》2001,(10):20-20
近日,笔者在采访素有“平民包公”之誉的全国人大代表姚秀荣时,她说,有的朋友和新闻媒体说我是“平民包公”,把我和河南省人大代表李朝义、焦作市人大代表卢靖之等一些人大代表称之为“群体包公”。我觉得这种提法很不恰当,心里觉得很不舒服。这不是愧不敢当,而是人大代表不座谈当包公,也不能够当包公。  相似文献   

20.
朱山坡 《当代广西》2009,(22):54-54
写这篇散记的时候,我曾顾虑地犹豫:因为她是名人,更是名女人,要不要先征求一下她的意见?但很快我便下决心把顾虑从窗口扔了出去,直看到它烟消云散。因为我要写的不是别人,她是我家乡的林白,一个我可以亲热地称她为大姐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