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厚廷 《求实》2006,(9):34-37
在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改革成为最有效的发展手段。这一事实同时也使改革成为一个被动的发展工具,改革逐渐被边缘化了。基于此,改革应由“为发展服务”向“为发展服务同时又超越当下发展”转变,将改革视作一个独立的“工作模块”。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改革的发展效能对改革科学性的依赖越来越强。在科学发展的语境之下,改革独立性和改革科学性的诉求凸现出来,同时既有的改革经验也可以为未来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转型之一:从“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学在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上,中心主题是研究改革,发展是作为改革的目的放在改革的框架中。1986年《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就明确提出“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1996年《“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仍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看作“是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学可以归结为“改革经济学”或者“过渡经济学”。它的核心和实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为何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而由科学发展观出发,科学改革观也呼之欲出。从逻辑延伸来看,科学发展观包含着科学改革观。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截然不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领导人不断强调,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业已成为当代中国的“硬道理”。同样,与“抓革命、促生产”、“抓纲治国”截然不同,1978年以来,领导人自觉以“改革开放”来推动发展。“改革是…  相似文献   

4.
“改革”具有多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革命”,属于宏观层次的改革,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第二层含义是“改进”、“完善”、“改良”,属于中观层次的改革,主要指通过改变、改正错误或消除缺点来使体制机制变得更好,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层含义指“改造”、“改变”、“重组”、“重建”、“革新”等,属于微观层次的改革,针对的是具体的方针政策,旨在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第一层次的改革,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第二层次的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深化第三层次的改革,要切忌瞎折腾。  相似文献   

5.
改革问题是邓小平同志论述最集中的问题之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提到“改革”两字的达300多处。小平同志把改革同革命联系起来,同发展联系起来,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  相似文献   

6.
正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但这个“软实力”需要“硬措施”来托底。今年4月以来,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改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组织制定了《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党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方案》《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开展“党建+营商环境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自查自纠工作方案》,立足发展改革工作实际,通过抓党建工作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效果初显。  相似文献   

7.
《改革是最大红利》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内容简介]《改革是最大红利》鲜明地定位于通过改革推进中国全面发展的主题,从“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全面发展”“改革惠及民生”“改革红利专家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释。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改革的阐释,也可看到当前中国社会关注的重大改革问题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当前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都大大增强,关键的一条就是在改革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好“为谁改革”、“靠谁改革”、“怎样改革”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坚持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解决好“为谁改革”的问题“一切为了群众”,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进行改革,是党的宗旨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最广…  相似文献   

9.
2014年以来,六盘水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开展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下简称“三变”)改革发展新模式。“三变”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实践创新、机制创新,发源于基层,根植于实践,受到了中央和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目前,六盘水市正以“三变”改革引领农村综合改革,充分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将“三变”改革助推农村精准扶贫机制改革,推动六盘水市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贵阳市白云区积极开展城乡“三变”改革的新探索,搭建了城市低保户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新平台,形成了城乡齐变的新局面,为各地“三变”改革和脱贫攻坚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一、白云区城乡“三变”改革共享项目的基本情况城乡“三变”改革的关键,在于有优质的项目。白云区科学统筹、精心谋划、注重创新,涌现出了以“梵华共享”项目为代表的城市“三变”改革和以“白云共享农创城”项目为典型的农村“三变”改革等一批先行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11.
<正>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在全省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沈阳现场会上强调,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深入推进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落实落地。当前,具体要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抓深化改革。集中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国资等关键性重大改革,推进“放管服”等基础性重大改革,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大连金普  相似文献   

12.
张健 《唯实》2008,(11):37-39
在哲学意义上,改革是一种历史文本,“改革”的背后是“发展主义”对“公有制主义”的替代;当代中国政治理念的发展图景可概括为:发展主义的演进及科学发展观对它的有限性匡正。  相似文献   

13.
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解放以后二十多年,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学习和照搬原苏联的经济工作经验,以及“左”的错误影响,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在经济工作中总是在所有制方面做文章,认为所有制的形式越纯越好,越高越好,“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已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挫伤了人民生产工作的积极性。整  相似文献   

14.
观点搜索     
《理论与当代》2007,(2):53-57
北京日报呼唤“科学改革观”邹东涛在1月15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树立“科学改革观”。第一,这是实现“改革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先后进行了七次“宪政”改革.这七次“宪政”改革使得台湾地区政治体制框架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其体制架构目前仍保留着五权分立的外观,但其各机构之间在权力关系方面已发生的变化表明,台湾地区的政治体制已由原来的“五权体制”变成了当前事实上的“三权体制”了.七次“宪政”改革虽然巩固了台湾政治民主化的成果,但在“宪政”改革的过程中,台湾当局有时出于政治斗争、“政权本土化”、“法理台独”等需要,使其“宪政”改革并没有完全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地向前推进,也使台湾地区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失范和冲突之赴,这有待于台湾当局及其民众在今后的“宪政”改革过程中逐步地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绘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进军号。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又是我国面临国情和世情现实的必然选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需要我们做“坚定改革”的先行者,唱响改革发展主旋律;做“推动改革”的先行者,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做“实践改革”的先行者,提振改革发展精气神。  相似文献   

18.
谈谈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譬“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相似文献   

19.
汪青松 《党史纵览》2010,(12):39-42
1990年3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谈到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时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战略构想.为什么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为什么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就是“两个飞跃”?怎样理解“两个飞跃”的丰富内涵与深刻意义?这些问题都必须联系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大背景来把握.总结建H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必须在加快推进农业“两个转变”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社会主义改革,加速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实现了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的发展。改革的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以“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为题,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刘海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