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贝叶经的传播及其文化意义——贝叶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叶经在中国的传写 ,具有文化传播的典型特征。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贝叶经 ,南北朝时已受到文人学士的关注 ,贝叶成为名僧、名士谈论佛理的象征语汇。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是贝叶文化进入中原的通道 ,贝叶经沿南方丝绸之路的传播 ,是佛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途径。信仰上座部佛教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保存着丰富的贝叶文化遗存 ,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贝叶经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2.
宫哲兵 《湖湘论坛》2001,14(1):85-86
慧远是东晋大和尚佛图澄的二传弟子、名僧道安的得意门生。佛图澄、道安死后,慧远与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他们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慧远的般若——本无宗  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它要在中国扎根,必须在很长一个时期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依附于黄老之学,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东晋时期,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本无宗”的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是道安和慧远。“心无宗”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3.
《丧服》规定嫂叔无服,缘于名分的限制与实际生活中的避嫌。但是这一规定却在魏晋时期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论,对立双方或维护传统,或因应现实,观点迥异。整体而言,主张嫂叔之间无服的观点更被社会认可,也更为通行。这与魏晋时期重视门阀家风、讲究闺门整肃的现实需求有关,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女性地位的提高,风气所及,连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族也深受影响,并成为是否取得汉人士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尽管有北朝恒代遗风的影响,以及玄学的兴起、重情观念的流行,"情""礼"冲突频仍,率性、放达成为最时尚的生活姿态,以致以往所有的思考都需要重新思考。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当事关世族门风、胡汉关系、皇权正统等大事时,传统之"礼"仍会占据上风。这种既对抗又妥协的胶着状态,嫂叔关系正是绝好反映。  相似文献   

4.
闫韶华 《传承》2014,(4):120-125
佛教在中国传播相对成功不是偶然的,其原因除了社会历史因素、地缘关系、传播时机以及中国本土文化的包容性等因素之外,还与佛教的非人格神论密切相关。佛教的非人格神论表现在本体论和境界论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主体部分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具有相似、相通之处,正是这种非人格神论使佛教找到了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佛教安养院老人日常饮食及相关活动,能揭示安养文化的多重意义。如果将素食斋饭视为佛教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可以将素食从安身、养心、安魂三个层面对佛教安养文化进行界定和阐释。从安养院的管理模式体现出的安身,由养心概念出发的吃素习惯,从而形成的身份认同,以及食素与养老伦理、佛教生死观之间形成的安魂,是这种现象的三种表象。在此意义上,老人们在佛教安养院安享晚年,也意味着对于素食的完全接纳,遵照佛门戒律安养以求往生安魂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宋元以来,孔氏南宗与婺州学者的交游广泛而密切,其中以许谦、吴师道、黄溍、胡翰、宋濂等婺州名儒为代表。婺州学者对孔氏南宗的敬仰、评价、推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他们以孔氏南宗为大宗,对孔氏南宗士人的学养、品行、忠义精神与诗礼文化推崇有加。孔氏南宗与婺州学者的长期交游,不仅扩大了孔氏南宗的影响,促进了孔氏南宗的发展和孔氏南宗的思想演进,而且推动了浙西南地区的朱学传播以及区域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磊 《人民论坛》2022,(5):126-128
孝文帝文教改革以江南文化为标尺,起到了缝合内部分歧、确立改革目标的重要作用。借由改革所建的门阀体制,北魏的江南认同通过士论进一步促成了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精神融合。江南认同由此成为北魏民族融合的重要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8.
小乘佛教与瑞丽傣族社会契合后,无论是生产生活和伦理规范,还是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均被赋予了丰富的宗教内容。共同的宗教信仰培养了当地傣族浓厚的情感归属和凝聚力,成为对内认同和对外区分的民族符号,不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起到重要作用,还增强了传统社会时期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随着瑞丽全方位的开放,对现世求得福祉和物质生活的吸引使当地傣族的宗教观念日趋淡薄,有寺无僧和缅僧入境现象甚为严重。因此,应在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下,根据宗教和民族自身的特点,在健全的机制下获得文化补偿,以寻求瑞丽傣族民族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清扬州闺秀何佩珠(1819-?)因其剧作《梨花梦》近年颇受研究者关注。文章将研究重心从对剧作的阐释转向著述活动的家族、地域、文化环境,从剧作者何佩珠的写作意图转向其家庭的文化轨迹,进而拓展视野,以期获得对扬州一带闺秀著述与交游风气的新认知。文中搜集何氏一门现存著作,发掘这一家庭与徽商家族在扬州缔造的盐业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以绘图方式直观展现其社交纽带。何氏交游圈既覆盖扬州精英社会,也通过关键"节点"延伸至江南文化中心一带。其中阮元这一关键"节点"尤能为研究扬州闺秀群体及其与江南文化中心的联系开启广阔空间。拓展的视野可纠正既有扬州研究的片面性,展现出为"风月"想象所遮蔽的闺秀文化风气,同时为徽商家族研究与明清妇女著述研究带来方法论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哲学的视域审视马克思哲学与先秦儒家思想,二者在理论进路、理论阈限和理论目的上的趋同使得对两者进行融通性建构成为可能。而两者在人与实践两个概念上的双重互补关系是这种融通性建构的基本要点。同时,对人与实践两个概念内涵的重新诠释,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种建构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帮助中华民族重塑其民族主体价值体系,并以此为文化力量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相抗衡。  相似文献   

11.
义理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必然要经过的发展阶段。佛教的传播经过汉魏之世依附于鬼神方术的阶段后,西晋以来,隋着佛典翻译事业的隆盛,探讨佛经义理成为风尚,如何理解教义,传播教义,成为摆在佛教徒面前的一大课题,佛教进入义理佛教阶段。义学高僧们先是用所谓“格义”法,后来又受玄学得意忘言派影响,主张不拘泥于文辞而直达意旨的解经方法,表现出玄佛合流的特征。这一切最终促使佛教哲学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河流,同时又使其彰显出独立的品性。  相似文献   

12.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崛起于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阿吒力教是在南诏大理国颇为流行的佛教密宗。 阿吒力教的传播及法术具有诸多特点, 体现为阿吒力梵僧的传教与白蛮大姓的结合, 以及阿吒力教经历文化传播而地方化、 民族化的特质。 南诏大理国时期流行的阿吒力教, 能够融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经历文化涵化而形成地域特色的佛教密宗, 这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前进》2021,(2)
正昙曜,北魏名僧,姓氏、家世、生卒年月均不详,以复兴佛教而著名。当时北魏太武帝下令废佛,致使佛教事业凋敝不堪。废佛令七年之后,主事者崔浩、寇谦之及太武帝相继离世,佛教复兴事业始现生机。昙曜积极致力于复兴佛教事业,在各种复佛事业中,昙曜所开凿的云冈石窟可谓当世之冠,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灿烂的奇葩。由他所确立的"僧祇户""僧祇粟""佛图户"制度,改善了当时一大批受凌辱者的经济生活,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南传佛教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佛教的传播不仅是佛经教义的传播,也是佛教自身及其周边文化的推广。因此南传佛教对傣族地区的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方面的改变,整体上,南传佛教文化促进了傣族社会的进步(巩固和完善了封建领主制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傣族地区因此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文明格局。  相似文献   

15.
国家认同是构建现代国家合法性的前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台湾民众中国认同的弱化。从文化和政治属性两个面向来对既有的民调数据进行梳理与诠释,发现两岸长期分隔的历史导致多数台湾民众虽然认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但又以所谓的“台湾人”自居。两岸制度差异影响了台湾民众统“独”立场。台湾社会有关国家认同的民意充满内部分歧和变数。鉴于中华文化对岛内的持续影响力,台湾经济发展对大陆的依赖性以及岛内多数民众偏好维持现状,大陆方面在台湾地区重构国家认同上存在积极作为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开始创建的极乐寺,是南洋第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开启了汉传佛教在南洋传播的新阶段。作为来自福建鼓山涌泉寺的高僧,妙莲禅师自身的佛学和文化修养,是其赖以和槟榔屿世俗社会交往的资本。甚至其客家身份,在获得槟榔屿华人政治身份最高者的副领事的支持上,也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极乐寺的捐赠,槟城广东省的次生社群势力进行了一次重新整合,籍贯认同开始超越方言认同,成为新时期华人认同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兴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绘画、雕塑的传载形式分不开的。东汉明帝时在洛阳建立起首个皇家直属的佛教机构白马寺之后,接纳西域高僧、翻泽梵文佛经之风在中原大地上绵延不断,但经文词句艰涩难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佛教的传播,继之而来的是历代推崇佛教而建寺凿窟工程的兴起,于是建筑、绘画、  相似文献   

18.
略论佛教女性观及其与社会历史的共相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对女性的看法源于其众生皆有佛性的究竟平等观念 ,通常主张女性本质上亦应有与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参与权、自主权和尊严权。然而囿于各种外界因素 ,佛教这种究竟平等的女性观 ,却往往反映出实事上的不平等。本文初步考察了社会历史变迁与佛教女性观演化的互动 ,涉及当前佛教界对复归佛陀本怀建立真正平等女性观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唐会霞 《求索》2012,(7):112-114,101
西汉前中期,即从汉代建立到武帝末的120年间,西汉国力由弱渐强,最终达到极盛。这段时期内,各种阶层、各种身份、各种性情的人物积极进入社会,寻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因而彼此之间发生了密切而频繁的交游。这些交游行为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求取政治功名、追慕势利基础上的非情感的交游,一类是建立在彼此欣赏、喜爱、仰慕基础上的真情交游。这两类交游基本触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总体来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志忠 《求索》2012,(7):124-126,46
明宫内廷通过内书堂教育等途径培养了一批知识型宦官,他们能文善书、诗酒风雅。与文人士大夫、帝王、僧侣等进行诗文交游成为他们颇为喜好的一项活动。考述这些诗文交游,不仅可以看到明代宦官文学性、文人化的一面,而且也可以了解他们与文人关系交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