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斯大林功过看苏联兴亡——评《苏联兴亡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对斯大林功过的评价要与时俱进要考察苏联兴亡的历史进程、总结苏联兴亡的历史经验 ,首先就要探究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历届党政首脑的理论、路线、体制和实践的演变问题 ,尤其是涉及对斯大林功过的评价问题。因为斯大林执政时间最长 ,而且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在斯大林执政的 3 0年间( 1 92 3~ 1 95 3年 )建成并且得到巩固的 ,随后 3 0多年苏联斯大林模式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如果我们肯定斯大林是“功大于过”,那么就要肯定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成功的、优秀的 ,尽管难免还有一些弊端 ,那只要经过小修小补就能更加显示优…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师参考书对苏联历史的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2007年出版的历史书<俄罗斯现代史1917~2006年>是苏联解体后,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第一本历史教师教学参考书.它对于苏联历史和苏联历史人物具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不同的评价,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西方认为这是普京重新评价苏联历史和斯大林,是"从民主体制的倒退".该书否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或日苏联模式已经丧失了发展的潜力.该书充分肯定了斯大林领导卫国战争取得胜利和实现工业化和文化革命的巨大功绩,肯定了斯大林民族政策正确的一面,因而称"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但也没有回避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问题,如,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巨大的成就是通过极大压制民众所取得的.该书明确指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执政者应当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认为"苏联解体并没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俄罗斯人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和对西方价值模式的极端推崇在降温。他们知道,俄罗斯应当走自己特殊的道路,超越西方视角,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俄罗斯出现重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思潮,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标偏移和结构缺陷--从系统的观点研究苏联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所谓"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整套理念、体制、方法和政策.它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极端型苏联模式(苏联模式A型)和改良型苏联模式(苏联模式B型).作者不同意将苏联模式定义为"斯大林模式",因为"斯大林模式"概念缺乏学术上的准确性.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载体是一种偏激的选择,苏联模式的目标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违背的.苏联模式的系统结构存在致命的缺陷.苏联模式的问题不在于其集权性质,而在于其集权的"过度"性质,在于"度"上,在于这种"集权"远远超越了社会所能够容纳和承受的范畴和界限,从而使苏联社会陷入了一种"权力笼罩"的状态."非常权力"状态的生成和模式化,使正常社会走向"非常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5.
苏联模式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斯大林所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20世纪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苏联模式具有显著特征历史继承性、封闭性、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实践的背离、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同僵化的体制无法相容。等等。“政治大清洗”是苏联难以愈合的创伤。“个人崇拜”曾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而斯大林则把“个人崇拜”变成了苏联社会的主轴。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研究重新成为热点, 国家利益观是一个新的视角。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 在 研究现状上是欠缺的, 至今没有专著;在内涵上是宽泛的, 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和文化;在研究方法 上是多样的, 有唯物史观、历史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系统论、影响论和心理分析法;在意义上是多重 的,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对“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历史的研究, 对中国战略的定位和调 整都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苏联共产党的官僚特权阶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指出 ,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是在缺乏民主、高度中央集权的斯大林模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苏联特权阶层在演变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特点是 :隐秘性、专权性、保守性、欺骗性和贪婪性。为了防止特权阶层的出现 ,各级党的生活必须保持高度民主的、自由讨论的和战斗的性质。要对特权阶层制度进行改革 ,就要对它产生的根源作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 ,特别要对斯大林时期的党建模式同列宁时期的党建模式进行历史比较和分析 ,才能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试析俄罗斯对斯大林主义的重新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罗斯社会重新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主义的思潮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生活导向和民众意识取向的一种反映,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一)表达了对俄罗斯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二)表达了对某种社会公正的追求;(三)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相似文献   

9.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要巩固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乃是针对新经济政策的一次制度创新.这种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行和变革充满着继续发起制度创新与拒斥制度创新的矛盾对抗.在这种矛盾对抗中,苏联一再错失了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良机,最终使社会主义在苏联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为维护通过战争获取的胜利果实,斯大林奉行大国合作战略。在围绕被解放欧洲国家未来命运问题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斯大林以许诺"自由选举"换取了英美对苏联提出的"联合政府"建议的赞同。反法西斯大国合作是联合政府体制存在外部条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把人民民主制度看成是长期的当时还未用尽其积极潜力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3.
1917年11月7日,斯莫尔尼宫沸腾的欢呼声向全世界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991年12月25日,镰刀锤头国旗的悄然降落宣告了社会主义苏联从地球上的消失.短短74年转瞬即逝,苏联于一夜之间突然崩塌,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不解,同时也为中外学者研究这一20世纪的"历史之谜"留下了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动摇了在伊朗乡村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伊朗的发展。伊朗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因白色革命的成功推进而发生了激烈变革。经济现代化的长足进步客观上要求政治领域进行相应变革。巴列维无视这些变化 ,继续强化君主专制 ,推行独裁统治 ,致使新兴的社会阶层无权分享政治权力 ,传统的社会力量被摧毁。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引起伊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推翻巴列维王朝成为伊朗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战斗目标。因此 ,白色革命后伊朗经济现代化进步趋向与政治领域滞后状态之间的矛盾构成巴列维王朝覆灭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初俄罗斯经济迅速反弹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以来 ,俄罗斯经济走势一改经济转轨以来连续下滑的颓势 ,出现触底反弹并持续增长的积极迹象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增长主要的仍是经济严重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 ,由于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的存在 ,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从俄罗斯转轨以来的经济走势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持续好转的原因及经济增长前景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启示的。  相似文献   

18.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9.
南海局势与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南海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菲律宾国会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把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光星仔礁宣示主权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海洋法的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就成了捍卫领土主权、维护合法海洋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东北经济落后原因诸说评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振兴东北经济必须准确找出其落后的原因。现学术界提出的“结构说”、“体制说”、“国企比重过大说”、“项目怪圈说”及“东北人观念落后说” ,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又都不很全面、完整 ,尚有其他原因需加以分析说明。国家在改革、发展战略与政策抉择上“失算” ,使东北地区收入过低 ,人才大量流失 ;在东北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缺乏必要的资金补偿与支持 ,这都是造成东北经济落后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全面科学地找出东北经济落后的真正原因 ,才能保证应对方针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