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在苏联的整个劳改营历史中,以卫国战争时期最为典型,仅在战争爆发后的头三年,劳改营就将97.5万名犯人转送到红军部队.这个时期,在劳改营中从事经济建设的犯人劳动力竞占苏联全部劳动力的1/7,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建成一条条铁路、公路和石油管道,一座座工厂、机场和采矿场.但这个时期也是犯人们的命运最为悲惨的一个时期:1942年犯人的月平均死亡率高达2.1%,从1934年到1947年的14年间,死于劳改营管理总局所属劳改营和监狱的人数共计963 766人,其中仅在卫国战争时期的1941-1943年的3年间,死亡人数就达516 841人.  相似文献   

2.
苏联人民赢得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是苏联政府和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结果,也是世界一切正义力量向困境中的苏联人民提供援助的结果。战争期间,苏联囚犯这一特殊群体或参军入伍拿起武器跟敌人厮杀,或参加国防工程建设,或在工厂车间生产、制造武器弹药,或从事粮食生产、木材采伐、矿井作业,以其特殊的方式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媒体“开足马力”进行反法西斯的爱国主义宣传。其中,广播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在战时的苏联爱国主义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对广播宣传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节目编排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加快广播网建设,积极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在卫国战争前线与后方搭建起一座反法西斯宣传和军民交流的桥梁。广播节目出色地完成了爱国动员任务,成为苏联对敌宣传斗争的排头兵,也成为战争年代苏联人民坚持战斗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4.
卫国战争期间,被迫从原聚居地整体迁移到边远地区的苏联7个少数民族,其迁移过程充满着暴力和镇压;到达迁入地的特殊移民区后,被置于严格的管制之下.从迁徙之日到1949年之前移民的死亡数大大高于出生数.斯大林逝世后7个少数民族虽被先后平反,但只有5个少数民族恢复自治.没被恢复自治的两个少数民族虽经多次争取,但愿望终未能实现;而得以恢复自治的5个少数民族虽迁回原籍,但回迁过程一片混乱,回迁之后与当地民族的居民关系紧张,冲突不断.苏联在少数民族迁移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为世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乌拉尔在复杂而又矛盾的俄罗斯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外敌入侵时期,其作用显著增强。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由于地理位置居中、自然资源独特、工业发达、居民职业技术素质高以及武器制造的历史悠久,乌拉尔地区在客观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代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由单一的"硬实力"指标转变为"软硬兼施",对"软实力"的研究也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1917年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时74年的短暂历史中,苏联软实力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舆论这一宣传工具,无论在热战或冷战时期都起到了传达政令、强化意识形态和激励士气的作用,为苏联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军事改革,包括调整部队干部人事、发展战略火箭部队、改变海军战略结构、加速陆空军现代化以及大规模裁减武装力量人数等方面。通过这些改革,苏军初步实现了国防现代化目标。但是,赫鲁晓夫在整个军改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主观盲目、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等弱点。  相似文献   

8.
日本自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把中国东北作为它侵略扩张的基地,在积极准备对苏作战的同时,秘密预谋把化学武器运用于战争。从化学战战略思想的形成,到专业人员的训练;从全面部署化学战部队,到秘密地进行化学实战演习,日军一直以苏联为进攻的目标进行着周密的准备。然而1945年在苏军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下,日军的化学战未能得以实施,遗留下的大量化学武器成为战后中国人民的巨大隐患。  相似文献   

9.
在二战中,苏联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后方劳动力短缺、国防工业领域急需大量工人的情况下,苏联妇女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劳动极大地保障了前线的需求。作为战时军需生产基地的西伯利亚地区妇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尤洪波 《东南亚》2001,(3):37-40
战后初期 ,苏联并不太重视东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当时它的利益主要在欧洲 ,正忙于欧洲事务。有三件事情需要苏联去做。一是巩固既得利益 ;二是东欧局势不稳 ,亟须解决 ;三是对付美国的冷战攻势。因为冷战初期的主战场是欧洲。另外 ,经济实力不足和战后的重建也限制了它对东南亚的关心。随着后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 ,东南亚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也开始不断上升。整个冷战期间 ,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重点有两个 ,即越南和东盟。苏联对越南的外交政策从越南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和苏联对越政策的目标来看 ,冷战时期苏联的对越政策…  相似文献   

11.
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联与美国在欧洲的激烈博弈。苏联将能源作为政治和经济博弈的砝码,通过对东欧经互会成员国及西欧国家的能源外交,实现和维护着国家利益。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1月9日至18日,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美国与加拿大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乌特金应邀前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讲学。乌特金的八次精彩讲座信息量很大,对冷战初期苏联外交中的很多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见解。我们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47—1956年,以美英为首的西方资本主炙国家及一些亲美英的国际组织发起了反对苏联强迫劳役制度的国际运动,旨在打击和削弱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苏联政府虽对此运动不屑一顾,并报以更加严厉的国内政策,但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强迫劳役制度终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赫鲁晓夫执政后,在对外政策上重申执行和平共处原则,外交实践中主动对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和解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停滞不前的状态。但是,由于对形势认识的偏差、体制固有的弊端、理论上的缺陷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对外政策也有许多失误。因此,科学考察和客观评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制定对外政策和处理对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期日本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为后冷战时代双方的安全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为了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在安全上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制衡迅速崛起的中国,在冷战后积极加强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双方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合作。而日美同盟及东盟对日防范心理则是双方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后列宁时期苏联对基本国情的误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地判断基本国情,是一个国家正确制定发展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兴衰成败。后列宁时期的苏联共产党,由于急功近利、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以及主观臆断和冷战思维,在基本国情的判断上出现了严重失误,致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失去了根本依据。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乃至被葬送的重要历史原因,为我们提供了必须从实际出发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与美国的文化渗透存在着因果关系。在思想源头上推行意识形态弱化论、在文化源头上动摇传统俄语语言规范、在学术研究上推动全球化理论问题研究热潮、在大众生活领域抢占文化生活空间、在国家政治策略上实施非暴力政权更迭战略,是美国对苏联文化渗透的主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形式温和、手段细腻、影响广泛、过程持久、途径便捷、外呼内应。  相似文献   

18.
试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博 《西伯利亚研究》2010,(4):82-84,88
宗教问题是影响国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对宗教问题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对于宗教问题的政策是一种宽松的甚至是放任的政策,这也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一枚隐性炸弹。  相似文献   

19.
苏联对核武器的作用、核战争是否是政治的继续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了苏联核政策的制定。苏联的核政策与美国的核政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表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苏联最初坚持美国应率先进行核裁军。美国的核垄断被打破后,苏联在努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开始与美国合作致力于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随着对美核均势的形成,在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的同时,苏联开始实施与美国进行相互限制的核政策;冷战末期,由于自身实力的衰落,苏联努力争取与美国共同削减核武器。苏联核政策的主要结果,是使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随着苏联核政策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历史表明,反对霸权主义,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这一新安全观为指导处理与他国关系,才是各国防核扩散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