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刊1990年第5期刊登了孙国华同志《民主建设必须纳入法治轨道》一文,其中就“争取民主”问题,对张光博同志发表在1990年2月5日《人民日报》上的《谈谈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几个问题》一文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本刊随后收到张光博同志就此问题答孙国华同志的文章,现刊登如下,以供研讨。本刊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不同观点的论战,既允许学术批评,也允许反批评。当然,批评和反批评都应当是实事求是的、与人为善的,以追求科学真理为目的,而不是私人之间的笔战。愿以此与作者和读者共勉之。  相似文献   

2.
学科发展评价的宗旨及其对学术生态的意义,本刊主编已在第1期中阐明。本期将在这一总体目标之下继续对中国民事诉讼法学2010—2011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质性学术评价,力求真实完整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本学科发展的进步和问题。这种尝试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风险已在本刊之前发表的学术评价报告中充分陈述,{1}例如因篇幅不足和涉猎不够而挂一漏万,因学术标准缺乏共识和学术评价的主观性而见仁见智,因评价者自身的学术视野和鉴赏力欠缺而自以为是等。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想通过这种评价过程,努力探索某些可能达成共识的哪怕只是抽象意义的学术评价标准,比如以知识或学术增量来评价学术贡献,或者至少将那些近乎抄袭的简单重复、毫无创新的作品归入学术垃圾——即使发表于CSSCI,即使给中国法学创新网的学术量化统计表增添了可观数字,即使为作者换取了高级职称或其他功利。不言而喻,我们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楼上看我们,因此我们也将自己的“评价”置于“被评价”的目标之下。但我们相信,正是这种评价与被评价、批评与被批评,才是学术发展的正常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一、投稿要求及相关约定(一)为了体现办刊理念,形成本刊风格与特色,特设置“本期聚焦”“学术专论”,“立法与司法研究”、“批评与争鸣”、“研究述评”、“书评”等栏目,欢迎作者针对栏目进行投稿。(二)来稿请以书面形式寄本刊总编室,不要直接寄给责任编辑;文章如被采用,本刊会联系作者发送相应的电子稿。(三)来稿请注明是否专投本刊,有关作者姓名、学位、职称(职务)、单位及详细联系方式等个人资料请另附一页标明,不要书写于正文中,以便本刊进行专家匿名审稿。(四)来稿请在正文前加列“内容提要”与“关键词”。内容提要为文章主要观点之提炼,字数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一般为3至6个。(五)本刊提倡一稿专投、反对一文多用,凡已在公开出版物、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一律不予以采用。凡于三个月内未收到本刊的“稿件录用通知”者,请自行处理。在收到本刊的采用通知前,凡文章已在其他公开出版物或互联网上发表的,请作者务必及时通知本刊。  相似文献   

4.
本刊北京讯 9月15日晚,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一场主题为“学术自由 VS 审批学术”的专场学术讲座在这里举行,由于讨论热烈,原定于当晚9时结束的讲座,延至晚上10点才在听众的依依不舍中结束。这是该校法学院“华一·公法时代”论坛为响应《法律与生活》的文章而特意举办的学术活动。本刊2003年9月下半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我国知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永流教授的批评文章《学术自由的敌人》,该文历数当前中国审批学术和等级学术制度的种种弊端及其对学术自由造成的危害。文章以详实的数据和充足的论理,…  相似文献   

5.
邓正来先生17万字长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由本刊分4期发表后,在中国法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国内权威文摘杂志也作了长篇选载,学界评价热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还主要以此文为缘由举办了“中国法学的反思与前瞻”学术论坛。为进一步探讨该文所提出的理论问题,进一步展开对该文的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进一步提升中国法学研究的水准,同时倡导严肃科学的学术批评风气,本刊集中编发8位博士生的评论文章,以求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6.
隔行不隔理     
陈平原先生的《学术视野中的“关键间”(下)》和葛兆光先生的《本无畛域——从(我之小史)说到资料的解读》都发表在今年《读书》的第五期上。陈先生主张通过辨析“新言语”之输入,来探究“新思想之输入”。他认为,以“文学观念的演进为巾心来构建批评史的研究框架”.“与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之提倡‘历史演进法’有关”.“也是擅长考据的清儒之拿手好戏”。“  相似文献   

7.
一篇文章发表出来之后,如果“如一箭之射向大海”,了无反响,也许可认为是作者的悲哀。而若能得到读者的关注与回应,不论是赞赏还是批评,则对作者以及广大的读者都是幸事。本刊自本期起新辟“读者与作者”一栏,旨在沟通彼此之间关系,促进思想的双向交流或交锋,引发对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本刊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凡本刊所发表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欢迎读者提出意见:或商榷,或批评,或质疑问难,或拾遗补阙,还可以评点发挥。本刊也将同时或间时发表原作者的答复:或释疑,或答辩,或吸收,或修正,或反批评。登在本栏的文章力求实事求是,与人为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切忌扣帽子,打棍子。可以对作者之文作全面评议,更欢迎专就某一点、某一个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文章宜短不宜长,三五百字很好,三四千字也行(但不宜超过,否则可另撰专文)。本期所发表的读者质疑与作者答辩,并非范本,不过是起个头,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评议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学术书评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学术对话和批评的重要形式。但长期以来 ,法学界一直存在轻视书评的倾向 ,甚至把书评排除在学术成果的大门之外。究其原因 ,在于法学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书评。我们见到太多为人捧场、商业广告式的书评 ,太多缺乏见地、言之无物的书评 ,于是以为书评不属于真正的学问。其实 ,研究性、批评性的学术书评 ,在理论价值上并不亚于一般的学术论著。严肃的、认真的学术书评 ,可能比一般的学术论著更有助于形成良性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机制 ,提升学术对话和评论的水平。基于这一基本认识 ,本刊推出“学术书评”栏目 ,刊载那些富于批评精神、富有理论洞察力、富含真知灼见的学术书评 ,以期扭转学术书评的形象和声誉 ,为中国学术规范和传统的建立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峰   《中外法学》2011,(4):819-819
<正>学术争鸣、批评是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的表现形式,本刊也体认这一原则并乐于为这一目标而尽绵薄之力。本期编辑的专题所刊发的三篇关于公司治理和公司法的进化模式和路径的争论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基于不同的公司本质的视角,在不同的社会变迁模式下,而得到了不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双百”方针是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根本方针。这个方针的要旨在于:提倡和保证科学工作者在学术研究领域享有独立思考的自由,进行探索和辩论的自由,发表自己意见和坚持自己见解的自由,有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等等,以便充分发挥科学工作者的聪明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方法论立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相似文献   

12.
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相似文献   

17.
构建协同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国际私法学术研究方法的点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