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取经团是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唐僧对徒弟们很是关心.八戒、沙僧有困难总愿意向他诉说.可悟空好像没什么困难,也很少向师父汇报,显得特立独行.有一回,八戒看四下没人就对悟空说,大师兄,怪不得你大闹天宫,眼里太没领导了.你难道就没有工作向师父汇报吗?你得尽快与我和沙师弟保持一致.悟空说,师父一天忙到晚,又要念经,又要赶路,我实在不忍心再去麻烦他了.八戒冷笑道,大师兄不听劝,就等着瞧好吧.果不其然,就在那次三打白骨精的战役中,悟空和唐僧之间发生了矛盾,最后弄得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2.
<正>《西游记》有载,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孙悟空曾向观音菩萨发誓,自此一门心思甘作唐僧门徒,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确保师父毫发无损、一路平安为己任。另一方面,唐僧也认为,能收孙悟空这样本领高强、武艺高超的徒弟于麾下,也是“幸事一桩”。然而一旦遇到降妖除魔之事,师徒二人总是各吹各的调,彼此龃龉不断,不是唐僧埋怨悟空草菅人命、乱杀无辜,就是悟空恼怒唐僧“老眼昏花”,连妖怪也不识得。  相似文献   

3.
不知是缘于文化生活的贫乏,抑或足文化生活太活跃,近来关于古典名著、传奇人物的话题多了起来,大家纷纷从文化协史宝藏中挖掘“真经”。其中,谈论《西游记》唐长老和他的四个徒儿的话题不仅多,而且杂——有论猴子的造反精神的、有论天仙们对童子、坐骑疏于管教之罪的,甚至有的地方竟在女性中搞起“唐僧师徒谁是理想的丈夫”,结果因八戒荣登榜首又引起了新的争论。当然话题最集中、最大气的还是:想修正果的人很多,为何独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当然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缘于职业习惯,我  相似文献   

4.
紧箍咒之妙     
正看过《西游记》的人往往为孙悟空鸣不平。特别是第二十七回,孙悟空对妖怪看得准、打得狠,唐僧不念其好也就罢了,反倒念什么紧箍咒,念得孙悟空死去活来。何以如此?我们且先看看孙悟空打的过程。书中写道:孙悟空"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擎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又发起性来,擎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可见,在孙悟空看来,只要他认定是妖怪就是妖怪,他认定了妖怪就可以由他来打死。不仅猪八戒反对没有用,就是取经团团长唐僧说了也当耳边风。这  相似文献   

5.
张书志 《湘潮》2004,(2):51-54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孙悟空大闹天空,触犯天条,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500年后,观世音路过此地,悟空苦苦求她相救。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告诉他:“天下自会有救你之人。”悟空听了,喜不自胜,后来被唐僧救出,并随其去西天取经。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的扮演者就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左大玢。左大玢在舞台、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角色和艺术形象,曾荣获“梅花奖”、“文华奖”等几十个奖项。她的个人表演唱段,已收录于1998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部的《名人名段》栏目。如同观世音菩萨经过漫长的修炼,终于成就金…  相似文献   

6.
张庆之 《党风建设》2002,(10):11-11
小时候听老师讲《西游记》,当听到妖怪来抓唐僧时,心里禁不住纳闷起来:“妖怪与唐僧无冤无仇,怎么要去抓唐僧?”当老师说唐僧肉吃后能长生不老时,我疑问顿消,心里还悄悄地想:如果别人给我一块唐僧肉吃该有多好,以后就不会死了。  相似文献   

7.
奥秘     
吉尔勃特讥讽人类不过是剃净了毛的猴子。史密斯则根据人会著书这一条反驳了他的论点。是的,猴子只会吵吵闹闹,而人类将书籍充满这个世界。可是,人也并非个个相同,我在吉辛的《四季随笔》中看到过一段话:在读过书和没有读过书的人之间,同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同样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从“唐僧取经”说开去郭连山重读《西游记》,对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有了一点新感受。唐僧西天取经.一路关山叠叠.艰险重重.但师徒四人却踏平坎坷.取回真经.成就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大业。唐僧之所以不虚西行.终有所成.固然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根本的一点还在于观音菩萨...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组成的取经联盟,四人背景不同、性格各异、志向差异明显.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更是存在天壤之别.却能够一起合作17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其中蕴含着现代企业管理要学习借鉴的管理理念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正>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师徒四人战胜八十一难,走过  相似文献   

11.
雪窗驰想     
正窗外下着大雪。我站在窗前凝望,这雪已经下了几天了,到处是白花花的一片,空气清新得沁人心脾……我想,这雪景真美,可是多难描写!这时我脑中奔驰过许许多多小时候看过的书,这几部书里都有一段以雪为背景的故事。首先是《西游记》里的妖魔,灵感大王,利用唐僧"取经心急"的心理,在八百里的通天河上,下了一阵"纷纷洒洒,剪玉飞绵"的大  相似文献   

12.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了一二十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其间也有许多发财获美腐败堕落的机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诱惑处处。但是这四位最终还是战胜困难,顶住诱惑,不辱使命,取经到了西天,个个修成正果。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在条件艰苦、环境复杂、财色引诱的情况下,取经队伍中没有一人腐败,最终取回真经。用今天的话来说理应授予“西天取经局”“反腐倡廉”先进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14.
承蒙众仙的厚爱,授予我西天取经局年度模范工作者称号,对此,我深感受之有愧。如来佛主让我在表彰会上讲经验,我不免脸红耳赤。经验谈不上,咱就说说体会吧。一年来的取经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做一名领导满意群众拥护的取经者,必须坚持做到“八戒”。具体说:一戒犯上一年来我处处注重对如来、玉帝等上级领导慧意的揣摩和唐僧主管领导言行的迎合。领导说公鸡会下蛋,我就说是亲眼见,领导说树上能结蛋,我就说蛋上有个把。对领导的训斥辱骂即使不服气也只是背后哼哼几声,从不像悟空那样与领导当众叫真争辩,弄得领导下不了台。二戒贪吃…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前往西天取经,路途何其遥远,艰难险阻何其多矣,但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却仅有唐僧师徒四人,可见能否取得真经,并不在于人数的多寡,而在于人是否精当。 前不久,看到某报刊登了一篇经验通讯,文中称:某地为了让干部职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近几年来先后组织5000多人(次)到外地参  相似文献   

16.
《党史文汇》是我经常阅读的杂志之一。这是一本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集思想性知识性于一身的严肃刊物,对广大读者富有教育、启迪的作用。我把这份刊物看作良师益友,每期刊物,我和老伴(她是《人民日报》最老的编辑之一)总是争先阅读。 我理应和渴望到太原祝贺《党史文汇》创刊十周年。因我近患脑血栓正在治疗,医生要我不要中断治疗,所以只好请假,用这封短信祝贺《党史文汇》越办越好。我愿意陪伴她到下个世纪。良师益友是最珍重宝贵的。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庄 《党史文汇》是全国同类刊物中办得较好的一份,也是我很喜欢看的。它既保持了党史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又在增强党史文章的可读性、扩大党史的社会影响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这是值得祝贺的。望朝此正确方向继续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绩。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春明  相似文献   

17.
正说起猴,中国最著名的猴子要算"大圣"孙悟空了。然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却有着数百年民间传说的源泉,有着复杂的原型背景。南宋时出现最早的取经故事作为《西游记》的一号男主角,孙悟空这个形象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南宋时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的猴行者形象,就是《西游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09,(2):43-43
唐僧取经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孤身一人到天竺(印度)取经,经17年时间,行经5万余里,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终于取回657部梵文佛经。后来,其门徒根据他的口述,先后写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其西行见闻和神异经历。在当时交通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唐僧孑然  相似文献   

19.
我是1978年秋《党员之友》筹备复刊时来到这里工作的。也是我踏入人生最关键的一步,是《党员之友》给我打下的基础,从而奠定了我一生从事文字工作的基础。中间几次工作变动,最终又回到我热衷的文字工作。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将甲乙丙丁四只猴子放进一个大笼子里,大笼子的上方挂着一只香蕉。猴子见到香蕉,当然非常想吃,于是这四只猴子就争先恐后地够这只香蕉。猴子甲体格最棒,最先抓住了香蕉,但香蕉没被拉下来,反倒是拉下了一阵“倾盆大雨”,将猴子们浇得精湿。原来,科学家将香蕉作为一个装置的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