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格的演变(一)身份法意义上的人格在罗马法中使用拉丁文“caput”即人格,该词的本意是“头”,“个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古罗马法那里人格的伦理意义得到了最初的说明,尽管这种说明是带有歧视色彩的(奴隶被排除在人格之外)。这和自然法产生了矛盾,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都该是平等的。在自然法那里的人拉丁文用“homo”表示,包括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拉丁文“persona”一词也指人,最初是指演戏时使用的面具,并引申出“角色”的含义。“当它被用来指人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不区分人的类别的,直到古典法时期,盖尤斯还在说:‘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2.
“一人公司”又称独资公司,指仅由一人或一个投资单位单独投资而建立和存在的公司。在我国,“一人公司”主要包括:由国家独资创办的各级、各专业公司,以及私营独资公司,外商独资公司等。我国“一人公司”的特点是:投资者单一,创办的经济组织名称自定为公司;国家和外商出资创办的绝大多数是法人,负有限责任;私营独资公司不是法人,负无限责任。在国外,只有极少数国家允许设立“一人公司”,如瑞典,虽在法律上承认“一人公司”存在,但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国外严格限制“一人公司”的原因是,“一人公  相似文献   

3.
论人本法律观的科学含义——发展权层面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术界对人本法律观中的“人”、“本”和“人本”这三个基石范畴存在不少分歧与模糊认识。本文认为,从逻辑起点上讲,人作为人本法律观的主体,应当是“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和“政治人”以及“生态人”五方面的统一。从内在特质上看,人本法律观是一种理想的法律价值观而非工具论、是一种理性的法律本质论而非抽象的本原论、是一种科学的法律方法论而非简单的具体操作方法。从价值选择上说,人本法律观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权利,发展权体现了人本法律观的主体性要求、浓缩了人本法律观的客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猿类“劳动”的行为特征,探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劳动”不是猿类的本能行为,而是一种高级的具有推理过程的学习行为。它在由猿的体质向人的体质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并且加快了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如此,从猿类“劳动”到人类劳动这一行为上的转变也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拉马克式的。因此,劳动既选择了人也创造了人。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法律人”和“法律人职业道德”所谓“法律人”,是一个存在不同解释的概念。有的论者认为,“法律人”是一个包括法官、律师和法学家在内的“法律共同体”①。也有论者是用“法律职业者”来表述“法律人”的,称“在我国,法律职业者是指精通法律专门知识并实际操作和运用法律的人,即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法律职业者在广义上还包括行政司法人员、公证人员、仲裁人员和法律研究人员。②”笔者是在狭义或通常的意义上来使用“法律人”这一概念的,即法律人是指精通法律并运用法律的人,他们也就是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等。法律人实…  相似文献   

6.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一位朋友讲了个笑话。他见另一位牵着一条狗,个子很小,腿很短,是给孩子玩的那种小狗。人问狗的主人:“这是什么狗?”回答说:“是一种警犬。”一听人都不信。警犬都是又高又大,跑得快,样子也凶,像这么个小东西,它怎么当警犬呢?谁信啊!他小声回答说:“不是一般的警犬,是便衣的。”人一听都乐了,知道这是说笑话,说来出人意料,但也有情理可通之处,就觉得滑稽了。有一次,记得是看高凤山的快板表演。他一上台,在旁边取一碗水喝,还边喝边用牙嚼着。同台的演员问:“喝水你嚼什么?”他回答说:“北京的水硬。”听了非笑不可。现在人…  相似文献   

7.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被判刑人移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被判刑人移管的概念和意义 “TRANSFER OF SENTENCED PERSON”在国内有不同的译法,如“被判刑人移交”、“被判刑人转移”或“被判刑人迁移”,但把“TRANSFER”译为“移管”似乎比较恰当。因为上述用语所要阐明的制度是指一国将在本国受到审判的被判刑人移交给另一  相似文献   

8.
史爱萍 《政府法制》2012,(18):50-51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我党的一贯作风。我们常说“慎独”、“慎微”……这里的“慎”是郑重对待的意思。“慎”是个宝,它可能表瑰为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种合胛的选择,一种智慧的顿悟,一种权衡后的结果,也可以表现为对情绪事态的掌控√色的最佳作用是让人提高警惕,让人不自高自大,使人思索,让人大彻大悟。它可以让我们在身处险境时悬崖勒马,让我们在面对顺境时保留一份清醒,让人一生平安。“慎”不是谨小慎微,不敢担当;不是瞻前顾后,裹足不前;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一个月里,他受聘为人“死守”店面,抵挡强拆队伍的“进攻”,成了一名“职业钉子户”。颇具戏剧意味的是,“职业钉子户”陆大任,曾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拆迁队长,想方设法拆人房子。他还自曝,“干了12年拆迁,只挣了900万,算是没出息的。”  相似文献   

10.
安广禄 《政府法制》2013,(12):28-28
“人妖”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苟况所著的《苟子·天论》一书:“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袄(妖)。”可见“人妖”一词的原意是指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后来人们才将那些女扮男装、男扮女装,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严重变态的人叫做“人妖”或者“妖人”。  相似文献   

11.
(一)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了一对亲兄弟。他们的关系被描写成吃人者与被吃者的关系——“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时隔七年多,鲁迅在《弟兄》中又写了一对亲兄弟,一反吃人与被吃的关系,“他们两个人就象一个人”似地融洽,真所谓“弟兄怡怡”了。这样的家庭还有什么弊害可言呢?似乎是找到了挽救这种家族制度的灵丹妙药。但鲁迅在小说中设计了一个“假想敌”——猩红热。从而使这个“鹡鸽在原”的家庭失去了平衡感。鲁迅再一次告诉我们,中国“圣人之徒”倡导的家族制度,已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进  相似文献   

12.
关于“零储蓄”的调查 “我们一起玩的人都不储蓄的。”这是很多人在采访过程中的一句 开场白,他们除了承认自己属于“零储蓄”,往往还会兜出一群人:经 常和他们一起玩的朋友大多也是“零储蓄”。 这是个特征明显的群体。 年龄:多数都在35 岁以下。 家庭:一部分人还是单身,选择租房居住的较多;一部分人虽然 有了家庭,但至少暂时没有想过要孩子。 学历:都有较好的学历或者技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消费:刷卡消费的较多,品牌观念很强。在采访中,笔者发现“零 储蓄”的大部分花费都用于吃穿玩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公民与法治》2014,(16):25-25
我国有两句俗语:一句是“对事不对人”,另外一句是“打狗也要看主人”。如果要贯彻“对事不对人”的处世哲学,必然的结果是“打狗不要看主人”,相应的,如果打狗也要看主人,那就意味着“对事也要对人”,结果就会变成就事论人。因此,只有“打狗不看主人”了,才能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  相似文献   

14.
侦查程式从过去单一的“由人到事”的程式转变到了“由事到人”和“由人到事”并重的程式,是推进依法独立办案,提高反贪侦查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由事到人”,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从群众议论中“找”人。这几年来,国企改革处在攻坚阶段,社会各  相似文献   

15.
幽默大王     
不反对一天晚上,美国总统林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上床休息。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原来是一个惯于钻营的人告诉他,一名关税主管刚刚去世,问林肯是否由他来接管。林肯回答说:“如果殡仪馆没意见,我当然不反对。”小麻烦李治一大早打电话给科长:“今天我要晚点才能来上班,我家里有点小麻烦。”“是什么麻烦啊?”“我妻子丢了100元钱,她正在找呢!”“那你为什么还待在那里呢?”“因为我正踩在这钱上呢!”挑刺法官正在审问被告约翰:“你结婚了吗?”约翰“:是的。”法官“:和谁?”约翰“:和一位女性。”法官:“你不要耍小聪明。每个人都知道是和女人结…  相似文献   

16.
比喻的滑稽     
人说话有个习惯,爱用比喻,因为语言总是概括性的词儿。如说某人品质坏,就说他“吃人饭,拉狗屎”。就很形象,很具体。因为“品质”两字儿是个概念性的词儿。如果说“集体富了,个人收入就多”这句话就不如说成:“锅里有了,碗里就有。”就是一位文化水平很低的人,一听也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还特别能记得住。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人和物时,往往给人的感觉很具体,关系交代得很清楚,因为,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比喻,都是人所熟悉的事儿。幽默是一种语言形式,俏皮话:“阎王爷出告——鬼话连篇。”“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听来就有趣。说什么人…  相似文献   

17.
金励  阳子 《检察风云》2005,(15):43-45
今年6月,广西各地工商和警方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横扫“玛雅”传销专项行动,上百家“玛雅”经销店被查封。一段时间以来,“玛雅”在广西各地成了炙手可热的名词。“买一份玛雅不但白拿产品,还可以赚几百块钱!”高额的回报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玛雅”,雪球越滚越大,迅速由广西扩展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一时间50万人成为“玛雅人”,成为全国最大的传销网。然而,“玛雅王国”却是一个变相的传销网络,它仅存在了9个月,就被广西公安、工商摧毁。行将倒闭的玛雅搭建“金字塔”玛雅是什么?现年47岁的赵德强是广西大新县人,早年在部队工作,1994年…  相似文献   

18.
三支枪和一颗手榴弹 晚秋的夜风,已带着萧瑟的寒意。 将近午夜时分,一个高个头的青年急急忙忙闯进西安市西郊土门派出所值班室,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同志,我被人绑架了,抢了!”他说着脱掉上衣,拉开裤腿,露出背上、胸部、腿部血迹斑斑的伤痕。值班民警霍地站起来:“几个人?在哪里?说简短点!” “在庆安家属区,三个人。不,在韩森寨,八个人。” “怎么一会儿三个,一会儿八个的?别着急,说清楚点!” “把我绑架到韩森寨是八个人,押我到庆安取钱的是三个人。还带着三支枪和一颗手榴弹!” “什么,还有枪和手榴弹?是真的还是假的?你看准  相似文献   

19.
读了方伯荣同志的《孔乙已——二十世纪的“多余人”》(见《南京师院学报》一九七七年第四期),有点不同的见解,写出来与作者讨论,并就教于别的同志们。方伯荣同志的立论是:“小说《孔乙己》就是批判‘学而优则仕’,投向反动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一枚爆弹。”在“学而优则仕”者中,有少数人“仕”上去了,变成“吸血鬼”,有多数人没“仕”上去,变成“废物”。而“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废物,一个二十世纪的‘多  相似文献   

20.
胡君 《法治研究》2008,(9):12-14
“人本”或“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早年法学思想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的一种法哲学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或称《巴黎手稿》)一书中,马克思集中对异化与私有制度进行了一种历史辩证法的批判,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关于“人类自由”与“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