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认定赃物折款的价格问题,是当前司法实践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据笔者调查,主要问题是: (1)认定赃物价格的时间不统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当前办理盗窃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以下简称“两高解答”)规定:“计算被盗物的实际价格,应按照作案时间和地点的国家主管部门核定的国营商业的零售价格计算.”由于这个规定的零售价格与作案时的实质价格差距较大,而作案时的赃物情况又只有犯罪分子与被害  相似文献   

2.
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我国现行法律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赃物应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这里的赃物指一切违反原权利人(所有权人或占有人)的意思而被抢夺、盗窃或用其它不正当手段而获取的物品。善意取得中的“善意”则是指第三人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无从判断该物是赃物而误信出让人为所有权人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赃物价格鉴定是物价部门接受公安司法部门的委托,对赃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案发时市场价格的活动。赃物价格鉴定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证据,特别是在侵犯财产案件中,赃物价格的高低往往是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的根据。检察实践中,对赃物价格鉴定的审查与监督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追缴赃物,是指司法机关通过法律手段追索缴回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在追缴赃物的司法实践中,发现犯罪分子已将赃物转让,且几易其手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犯罪分子非法获得钱财,并未获得所有权。原财物所有人的所有权关系未发生改变,无论犯罪分子采用何种方式处分,都归于无效。都应予以追缴。 但是,有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较大难度。例如,某甲在市场上购得一架照相机,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域外法上,对赃物的善意取得及限制均设有明文,在承认赃物的善意取得前提下,通常又设置限制性规定,如赃物的原物返还。我国法律包括物权法至今未对此作出规定。物权法施行前。赃物的善意取得是通过司法解释或其他规范性文件调整的,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于赃物的态度前后不一。物权法在第一百零六条设置了善意取得制度,在第一百零七条对遗失物善意取得作出限制性规定,但赃物的善意取得仍未涉及。笔者认为,对于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适用:一方面,应当把第一百零六条与第一百零七条的关系解释为包容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其中第一百零六条中法律另有规定应当作限缩解释,不是指赃物、遗失物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规定,而只是对赃物、遗失物的限制性规定。另一方面,鉴于赃物与遗失物同为脱离物,在善意取得制度上具有实质上的相类似性,对于赃物善意取得的限制性规定可以类类适用第一百零七条。  相似文献   

6.
刑法规定销赃罪以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代为销售为主观构成条件。那末,如何认定销赃罪中的“明知”呢?根据司法实践,我们提出五点看法:一、犯罪分子亲自告诉销赃者或销赃者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该赃物是犯罪所得而予以销售的,可以认为是“明知”。如被告人李某得知张某盗窃了一批铜铸件(价值800余元)后,积极为其出谋划策,指使张某把铜铸件挖坑掩埋,待铜件生锈后再出售,数月后,李某自己出面将生锈的铜铸件销售给物资回收公司,并从中分得赃款。李某明知铜件是犯罪分子用犯罪手段得来的赃物,又积极谋划参与销赃,其行为则为销赃行为。二、犯罪分子虽然没有明确告诉销赃者赃物是用犯罪手段所得,但销赃人通过其他途径,知道赃物是用犯罪手段得来的,而故意予以销售的,则可  相似文献   

7.
论赃物的善意取得及其回复请求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丙万 《法律科学》2008,26(2):133-142
犯罪人将侵占的被害人的财物转让给善意受让人之后,司法机关一般不能通过追赃活动追讨。被害人是否有权向善意受让人请求回复其物,关键在于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需要根据犯罪人取得赃物时被害人的主观状态和预测、控制危险的能力作类型化分析。如果某些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被害人便可以行使回复请求权,回复其物。法律需要兼顾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对被害人回复请求权作适当限制。  相似文献   

8.
赃物犯罪,确切地讲,应称为“与赃物有关的犯罪”。作为一类犯罪,它是指行为人明知是赃物并实施一定的行为,依据刑法的有关规定构成犯罪的情形。与其他种类的犯罪相比,赃物犯罪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二重性,即独立性和依附性并存。赃物犯罪的独立性是指:作为一类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无论是刑法理论还是刑事立法都为其单独设定了罪名、犯罪构成和法定刑,使其在整个犯罪体系中有了一席之地。赃物犯罪的依附性是指:它在事实上与其他犯罪密切相关,在相当程度上它的存在与成立是以其他犯罪的存在与成立为前提的。这是因为赃物犯罪是以他…  相似文献   

9.
赃物估价之我见薛锦宏赃物,在刑事诉讼中属于重要证据,其价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定案是否准确,处罚是否恰当,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与国家计委于1994年4月22日专门联合下达了《关于统一赃物估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统一...  相似文献   

10.
买赃自用,是买主为贪图便宜或方便,购买他人用犯罪手段取得的各种公私财物归自己使用的行为。赃物有消费资料,也有生产资料,无论买主是为生活之需还是满足个人生产需要而购买赃物自用的,均属买赃自用范畴。 买赃自用与销赃罪不同。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的销赃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代为  相似文献   

11.
1.基层派出所在未抓获犯罪嫌疑人之前,仅调查了销赃人后,就提取了赃物。而在处理赃物时,一是经销赃人或亲属活动,原物退还给物主,或作少量罚款处理;二是变价处理给他人,所得款项交单位。结果抓获犯罪嫌疑人,案子破获以后,到原销赃人处提赃难度增大,或赃物转销他人几易其手根本无法追回。 2.破案单位追回赃物后,不随案移送。有的留给单位使用,有的甚至个人据为已有。到最后追回赃物时,使用时间过久,有的严重损坏,原物难以估价。 3.赃物依法追回以后,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门的存放保管场所,也未配备相应的防火、防盗设施,或被盗或遗失或毁损。  相似文献   

12.
浅议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存在争论。新出台的《物权法》对此问题也未作出明确的规定。本文试图从赃物概念的界定、赃物善意取得的理论和司法实践出发,分析赃物是否可以适用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13.
刘健 《法制与社会》2010,(10):293-293
善意取得制度涉及民法财产所有权的静的安全的保护和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的保护两个方面,其体现出两者中更注重对财产交易安全保护的结果,其出发点基于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我国《物权法》未明确规定赃物是否使用善意取得制度。本文将从赃物及善意取得制度的解析、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求对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论盗赃物的善意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盗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物权法》没有明确规定。为了维护交易安全,稳定交易秩序,有必要承认盗赃物善意取得;否认盗赃物善意取得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我国的相关立法进程表明,我们立法并不非当然禁止盗赃物善意取得;盗赃物善意交易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和犯罪构成理论,“明知”作为窝赃、销赃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就性质而言,是指犯罪故意心理意识因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就含义而言,是指犯罪分子对赃物不法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以犯罪分子对赃物不法性事实上的认定为特征。“明知”包括两种认识形式。一种是对赃物的确定性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被明确告知或耳闻目睹,也可以是根据财物的品种、数量、价格情况自我确定。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因办案机关对赃款、赃物处理不当引起的涉法上访问题时有发生。比如,有的办案机关对已经扣押、冻结的赃款、赃物在案件审判前随意进行处理,对本应该予以收缴的赃款、赃物却以被害人的合  相似文献   

17.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的一项非常重要制度,关于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学界的看法不尽相同.本文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应该规定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这样才能合理保护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同时也能保护市场的交易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蔡炯 《法学研究》1984,(3):19-21
在铁路货盜案件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即有的货盜事实既有被告人和同案人供述,又有赃物或窝赃、销赃人证实,情节吻合,能够相互印证。但由于找不到被盜货主而被人们听否定。  相似文献   

19.
王蕊 《法制与社会》2011,(26):297-297
赃物在被善意第三人取得后,善意第三人是否能取得赃物所有权未有明确规定。本文旨在探讨确立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信最近,我们在业务学习中,对于销赃罪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只有明知是赃物而帮助犯罪分子将赃物出卖给第三者,才构成销赃罪;如果仅仅是将赃物买来自己使用,并未再出售或转让给第三者的,就不算销赃犯。另一种意见则与此相反,认为如果明知是犯罪所得赃物而为其销赃,不论是买来自己使用,还是再出卖给第三者,都构成销赃罪。以上两种意见,究竟哪一种符合刑法理论,请予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