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并且是在经济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到来,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7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养老受到严峻的挑战.本课题是对广东省25村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和30-59岁年龄段作为子女的中青年群体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期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和农村中青年群体养老观念的变化.通过围绕农村不同群体对待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折射出农村代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革命老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革命老区农村养老的实际情况,课题组选择了内蒙的LC县和宁夏的YC县作为调查地点。在养老模式、居住类型、精神慰籍、养老质量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调查,从而对老区的农村养老现状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目前农村养老服务业存在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不健全、机构养老形式单一等问题;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养老观念制约、居民收入水平不足、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经营风险等;因此,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应秉持一般思路是:发展经济最为根本,"国家在场"至关重要,多方参与十分关键,人才培养刻不容缓,监管机制亟待规范。  相似文献   

4.
农村老年人已经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施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监测的重要群体,他们具有的脆弱特质使其面临较大的返贫风险。沿着“风险识别-预警”和“风险发生-干预”的逻辑,基于风险因素、抵御风险能力、社会保障和服务的脆弱性三维框架,讨论既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农村老年人返贫风险,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返贫风险识别和监测机制。同时结合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个案例对政策干预的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农村老年人的返贫治理路径。提出要基于群体脆弱性特征和大数据技术,对农村老年人的多维贫困风险精准识别,且从生计资本、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加强制度化支持,实现返贫风险的阻断和系统治理。  相似文献   

5.
王微 《青年探索》2010,(2):6-11
中国应急志愿行动由抗击SARS斗争促发,在经历汶川地震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突发危机推动下,中国应急志愿行动日渐普及,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数量多、主体多,但往往缺乏事前和专业准备等特点。当前,体制内的应急志愿行动纷纷启动,规划性较强并已逐步向全国覆盖。然而,中国应急志愿行动进一步常态化、制度化的发展,还面临着统一机制缺位、专业梯队建设尚无全局方案、发展不平衡、保障支持不足等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6.
调查邹平县张高村133名农村老年人后发现,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福利存在着无钱就医、情感关注不足、社会地位下降、文化娱乐缺乏等现状,分析形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从中可以找到改善我国农村老年人福利的对策,即通过构建多中心的福利供给机制来改善农村老年人福利,运用改进后的西方国家的多中心理论实现改善我国农村老年人福利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养老政策包含了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与措施.在我国,一直以来社会福利所覆盖的人群范围较窄,老年人社会福利主要是为那些处在特殊困境下的老年人提供经济供养、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服务,由民政部门负责制定、实施相关政策.这就是俗称的补缺型社会福利.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正在加快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步伐.值此政策转型之际,有必要就我国养老政策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予以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2001-2003年“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研究农村老年人代际交换对其健康状况影响的性别差异。本文发现,男性老人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其健康状况,但子女对其生活照料的增加对其健康状况不利。而女性老人对子女生活照料的增加和情感交流对其健康状况有利,子女对其的经济支持则对其健康状况不利。这种基于老人需求的代际交换模式一方面说明子女对老人经济和生活照料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暗含了老人健康状况的恶化;另一方面则体现老人对子女的支持和帮助可能得到子女的回馈和补偿,有利于其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农村"啃老"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基于河南Y村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河南Y村的调查发现,当地年轻人的"啃老"阶段长且內容多.但村庄中的养老只定位于"孝"的最低标准上,这种不平衡的代际交换模式,却没有引起代际之间的关系紧张,因为大多数父母心甘情愿地被"啃老",这种自愿性付出受当地不利于父母的"地方性规范"的型塑.要改变这种剥削性的"啃老",需要理顺代际间的关系,使之达到一种良性的厚重平衡.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党的二十大再次作出部署: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在乡村公共治理场域,国家、乡村社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结构力量与实践主体,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S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说明:依托国家高位推动、地方政府专项部署与生活场域机制构建的耦合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逐步深入农民日常生活,实现与农民以家户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接”。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治理资源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持续重塑农民生活空间,以家户为治理单元规范农民生活秩序,并通过现代化改造形塑农民生活实践,进一步赋能农民主体参与,从而建立起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城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常常带有抵触情绪,建构主义为研究这种消极态度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形象的建构,老年人形成了对养老院的消极的刻板印象;通过自我身份的建构,老年人主观建构了"独立人"、"理性消费者"、"局外人"等身份,与机构养老模式刻意保持距离;通过机构养老的意义建构,老年人在考虑是否选择机构养老时往往踌躇不决。为了消弭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消极认知,必须加强养老机构的形象重构,推动养老机构的精品化与特色化建设相结合,改善老年人对自身的认同,促使老年人建立起关于机构养老模式的积极认同体系。  相似文献   

12.
魏欣  刘新亮  苏杨 《中国发展》2007,7(4):92-98
通过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可以发现中国农村聚居点除环境污染较严重外,污染状况还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农村水、渣产生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但造成污染的情况却不一定;农村环境管理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从这些特征出发分析,农村聚居点环境污染的制度成因既存于城乡二元制,也在于这类污染在防治上表现出的特殊性。为此,应明确县乡政府和村集体的事权,落实有关财权;按生产、生活、生态统筹的原则抓好规划;建立相关财政资金使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和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受欺凌青少年向父母保持沉默,隐瞒被欺凌经历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文从代际情感互动视角出发,通过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发现,当子代向亲代部分或全部披露欺凌事件,亲代继续实践日常情感互动模式会产生虚假情感理解甚至对子代进行身体惩罚,此外长时间的不良代际情感互动会导致受欺凌子代产生负面预期,为避免痛苦再生产,理性的个体以向亲代保持沉默来进行自我保护。代际情感共同体建构是受欺凌子代实现共有感受期望的前提,代际情感互动的时空界限是真实理解受欺凌子代情感需求的基础,消解或转移受欺凌子代负性情感是打破沉默的关键,进而有助于家长理性参与校园欺凌干预,防范校园欺凌风险。  相似文献   

14.
面对基层社会错综复杂的治理形势,居委会的处境及其应对策略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B居委会四个实践案例的田野观察,本文呈现了社区治理依势而为的问题应对策略,即面对业委会连续提出来的问题,居委会动态地运用识势、顺势、造势和借势等策略,不断调整其与业委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对特定问题的灵活处置。依势而为的行动策略是社区治理情境演变的结果,内含以势为中心的情境应对逻辑,包括缓解棘手问题的紧张性、避免直接的矛盾冲突、盘活多元治理主体和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依势而为的策略细致呈现了居委会在社区治理场域中的位置和角色,深入揭示了居委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及其运行过程,对于理解社区治理的动态性和权变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世礼 《中国人大》2012,(14):26-26
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乡老年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在不断地改善,尤其是城市、老年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少数的一些特困企业和零就业的家庭以外,多数有工资收入的离退休干部、职工,晚年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16.
王进文 《理论月刊》2024,(3):99-108
在城镇化带来代际空间分离的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有所弱化,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问题随之显现。作为扩大化的“家”,面向村庄的社会交往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有着促进作用。在转型期,留守预期下的养老需求耦合以及熟人社会的去阶层效应,构成老年人面向村庄交往的展开基础,但这种依托村庄社会、通过主体交往的日常化精神慰藉路径如今遭遇多重挑战,具体表现为闲暇时间短缺带来的退而无休、公共空间式微带来的无处可寻、工具理性笼罩带来的文化限权、土地权属固化带来的利益脱嵌。为此,可以借助家庭政策供给与治理规则嵌入、加快自治组织引领与留守主体整合、推动积极老龄化理念传播与精英示范、引导农地确权模式创新与议题设置来拓展老年人面向村庄交往所需的时间自由度、空间公共性、文化友好性和关系弹性化,从而助力老年人实现从活着到生活的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7.
李三福  吴姝璇  邝娅 《求索》2015,(1):188-191
教师胜任特质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胜任特质评价比较积极,处于良好状态,但中小学教师胜任特质水平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胜任特质水平明显低于城区教师,除了人际沟通和建立关系等特质外,乡镇和县城学校教师的胜任特质水平明显低于城区教师,而且乡镇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明显低于县城学校教师。调查表明,教师的职业压力大、职业认同感低、职后培训缺失和教师评价问题等是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特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采取改善教师的生存与教学环境、培养教师的压力应对能力、重视教师职业效能感的培养、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等措施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特质的发展解困突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困境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着理念困境、文本缺陷与运行困境等三大困境。其中,理念困境在于救助主体施恩观念尚存,责任意识有待提升;救助对象公民权利意识薄弱,诚信观念淡薄;社会公众对贫困原因认识不清,歧视、排斥现象明显。文本缺陷在于规范缺失、执行程序失范、监督乏力以及自控机制缺位。运行困境在于筹资难、低保对象甄选难、家庭收入核算难、低保标准确定难与动态管理难共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农村低保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学习、经商、打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亲人或老师照看,这部分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访问中我们看到,在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把科学的教育方法传递给监护人及学校,以期对留守的成长给予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