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雪 《理论与当代》2008,(10):20-23
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在对工业文明时代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更为高级的人类生存空间系统,可以说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简而言之,生态文明城市就是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对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建设和弘扬生态文明,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全球生态治理也面临公正价值诉求缺失、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治理中存在责任“赤字”等现实困境,严重阻碍生态善治的实现。面对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突破了地域空间和主权国家的局限,呼吁世界各国在治理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结合历史责任和国情实际,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生态治理,重塑全球生态价值观,凝聚生态共识;重构全球生态利益观,实现利益共享;重建生态责任观,彰显责任担当,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为破解全球生态治理困境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全球伦理──世纪之交的呼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人类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直接关系到ZI世纪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是重建人类的价值观念系统,建立一套能为全人类所认同、所接受、所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全球伦理。一、时代迫切需要建立全球伦理全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只有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本世纪50、60年代逐渐暴露出来,到70、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而日趋尖锐,到了今天,已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人类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坚持生态文明,重树整体协作枣识、人地共生意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统一意识和对话交流意识,才能使人类的发展逐渐步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加强对“中国21世纪议程”的研究——评《我们的未来与人类的世界化》王红由石中元撰写的《我们的未来与人类的世界化》一书,探讨了人类面向未来的热点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地球村”的生态危机,设计了未来发展的蓝图,用生动的事例阐述了“全球意识”。首次...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与东方文化石中元近代科技革命的产生将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带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但工业文明是一把巨大的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又给人类造成了一系列的灾难。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目前已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改造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又迎来了生态文明时代的曙光。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生态文明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反思全球工业文明、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时代产物;是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战略举措;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生态思想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具有鲜明的实践旨趣和特定的国际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时代对国际法的新发展。在国际法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国际法的价值观相符合,体现为人本意识、合作意识和共进意识三个层次,以维护或推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其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全球生态治理也面临公正价值诉求缺失、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治理中存在责任“赤字”等现实困境,严重阻碍生态善治的实现。面对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突破了地域空间和主权国家的局限,呼吁世界各国在治理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结合历史责任和国情实际,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生态治理,重塑全球生态价值观,凝聚生态共识;重构全球生态利益观,实现利益共享;重建生态责任观,彰显责任担当,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为破解全球生态治理困境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20,(6)
正庞立生在2020年5月7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时代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当代人类必须从时代背景出发,获得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和时代性的意识,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提升人类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面全球重大议题,体现人类共同关切,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样一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重大课题的回应。世界历史时代人类相互依存、普遍联系、休戚与共的存在状况,是人类  相似文献   

12.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遍布全球的因特网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超越时空的交流与沟通,并营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虚拟的信息交流空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可能。面对网络时代,图书馆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一、图书馆在网络时代所呈现的特点随着因特网的惊人扩展,一个充满信息知识的全新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使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进入电脑网络中。网络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社会迈向共享文明的新时代。因此,网络时代…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新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导致了全球生态恶化 ,进而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反省工业文明的“负效应”即全球生态恶化这一现实。转变价值观、发展观、消费观和科技观 ,加强制度他律和道德自律 ,实现从传统工业文明向新的生态文明转变。生态文明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找到了最佳路径与新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管理意识,这种独特文化中的生态意识虽然还含有消极被动的缺憾,但对于正在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的今天,我们可以从中不断采撷绿色文化的精神颜料,用来染绿21世纪人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颜旭 《前线》2017,(6):27-32
伴随着国际力量分合的加快以及全球性问题挑战的日益增多和尖锐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群体迫切要求推动全球治理变革。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旗帜,大力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征程,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于杰 《世纪桥》2011,(1):76-77
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将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学生,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与自然关系从远古蒙昧时代向当代生态文明时代演进,也推动着人们道德观的不断进步。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资源、人口、生态问题的困扰,迫使当代人不得不认真反思和重新审视人与...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应对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生态问题这一时代考题时提交的中国答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破解作为生态哲学的时代之“问”,追寻天人合一的时代之“美”,澄清义利关系的时代之“辨”,创设生态空间治理的时代之“规”,开创生态难题的时代之“治”,不仅有效指导了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而且为推进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创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申森 《理论研究》2020,(3):77-80
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在不断书写着中国绿色奇迹的同时,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独特的贡献。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与担当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的深刻把握和中国共产党人对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追求,也源于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望的热切回应。  相似文献   

20.
生态保护是大工业时代以来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尤其是近年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人们越来越发现人类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遏制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行为对大自然带来的破坏,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这种平衡一度由于人类生活分布于城市或乡村而相互分割,采取不同的态度和维护方式,没有体现出生态本身的整体性和循环性,故而,推进城乡区域生态保护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