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群众特殊生活生产方式的精神表达,记载了彝族个性和审美习惯的时代变迁,所以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尤为重要。为实现四川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和活态传承,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独特优势,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传承保护体系,加快推进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现形式、传承路径、保护措施等方面的"云"建设,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循环发展活力,创造性实现数字化转型,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时代内涵和发展特色,将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四川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2.
十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姿,种类异彩纷呈,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神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遵循保护的规律和原则,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注重保护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非物质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它的生存空间也日益缩减。这不仅损害扭曲了非物质文化的本来意蕴,而且也加剧了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毁灭。着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加强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治理念,选择产业化、市场化之路,重视学校的教育传承和学术研究,增强公众参与保护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意识就能够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锻炼他们的意志品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培育他们的审美意识.因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果措施得当,既能通过大学的教育功能充分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又能让“非遗”自身蕴含的特征与价值吻合大学教育功能的充分释放,从而使二者合目的地协调发展,最终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博弈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主导下的保护与传承主体的本色传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周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项目传承人的原味传承与追求创新、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与项目自身演化、具体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博弈。博弈现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普遍存在,说明了我们的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正确地对待和调和各种力量间的博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力的实现和保护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中重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如何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大背景下,对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路径进行探析,以期对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有的甚至濒临消失。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行动和参与。教育(包括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根本途径。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有助于发挥各高校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也有助于高校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商标权保护模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一种,利用此种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其他模式没有的优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权保护制度建构的探讨,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补充与完善,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实现和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南通地区的高职院校引入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以南通地区几所高职院校为例,介绍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基本做法,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尊重、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云南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一个地区,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逐渐进入了的公众视野,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是社会发展转型期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内容。南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专门机构不健全,缺乏专职人员,民众保护意识薄弱,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宁市必须转变传承保护理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立法保护力度,构建宣传教育体系,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加大经费投入,打造特色品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队伍,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产业化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实现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济价值,调动项目传承人的积极性,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激发人民群众的保护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使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时代意义和新的历史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一是应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二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三要要始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历史和艺术诸方面均蕴含巨大价值。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应有的责任,出现了政策消极、保护意识薄弱、观念畸形等问题,以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陷入困境。如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重构政府相关责任体系。从宏观角度,政府应当落实并不断优化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职能。从微观角度,政府应当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传承和保护,形成体系化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也比较滞后,法律适用水平较低,各省保护不平衡,互相缺乏联系与沟通,保护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欠缺、整体性与系统性不足。对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研究不仅为了解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现状,建立符合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法律保护机制和提高法律适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增加西北地区的文化认同感、维护西北地区共同的文化生态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定位、立法概况和法律体系的建构等方面论述如何建立符合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特点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承载者,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要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传承人认定、保护和监管机制,对传承人进行有效认定,保障其合法权益,督促其自觉履行义务,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6.
许昌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保护利用意识上的不到位以及经费和人力的严重不足,许昌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保护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市县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视,建立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工作队伍,构建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机制,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和利用等.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浓缩与传承,它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是维护文化主体和文化主权的重要依据。因此,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和强权文化力图独霸世界的态势下,研究、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至高的责任和神圣而共同的任务。如何通过抢救与保护、解决好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紧迫问题。本文将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纳雍苗族“滚山珠”为个案,  相似文献   

19.
乐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相对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为了保护与利用这些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持本地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促进乐山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制定专门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采用文献记录方式的"静态保护"相比,活态传承更加注重延续和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广西田林平山木柄瑶铜鼓舞的活态传承目前正因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而处于濒危状态,为此,需要高度重视"人"这一决定性因素,加大对木柄瑶铜鼓舞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力度。政府要切实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木柄瑶铜鼓舞开发的系列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