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丽娜 《当代贵州》2011,(10):63-63
贵州少数民族集居的广大地区,几乎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蕴藏的地区,但其生态环境脆弱。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面临挑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化主权观念还亟待加强。由于民间文化博大、深厚、灿烂的特点,任何个人都无法承担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只有联合起来,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公民实现文化权利和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哲学基础目前主要有保持文化特性、维护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特定文化权利实现等不同的认识。但是,只有从正义和人权的角度全面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现人们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3.
周必素 《当代贵州》2009,(18):44-4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延年益寿”?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性”、的关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生命力”“流变性”的特性。处理好保护和利用,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4.
并不是所有称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都值得保护。在濒危优先的情况下,必须考虑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要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尊严和社会影响,让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到国家的重视;减少工业化复制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对非特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减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破坏;最根本的还是要唤起全民族的民族文化自觉,从情感上投入,才能真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保护基础薄弱、传承乏人、传承环境改变、资源流失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坚持多样性、发展性、原真性原则,通过立法、培养传承人、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等途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张伟平课题组成员:沈小勇、王雅君、谌远知、林本喜批准号:07CGWH001ZQ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主要观点:①农村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特征,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族表演艺术、制作工艺、口头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②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口传心授的特点,其文化载体多为语言、文字和人,这些特点使得其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流失和消亡。因此,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要后继有人,必须建立富于激励的科学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机制。③按保护的紧迫性将农村传统文化划分为濒危型、残缺型和完整型,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应区别对待,重点是抢救濒危型文化遗产。④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从整个文化生态环境的维护出发,致力探索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翟颉  乔芳 《山西青年》2022,(18):85-87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创造的重点所在。近年来,高校逐步引入了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项目,既突显了办学特色,也进一步驱动了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领域的有效融合。为此,文章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重要性分析入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旨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民族传统审美的弘扬,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设计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产品。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相关的文化空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独具特点,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现状,分析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服务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军 《求实》2009,(Z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刻内涵上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按照国务院2005年文件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固有财富。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目前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苑焕乔 《前线》2013,(3):72-73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就有国家级44项、市级216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及促进社区和谐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场所开展包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社区环境的文化品位,又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2.
对铜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历史悠久,有土家、苗、侗、仡佬等25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不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至今为止,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铜仁地区仅有6个,  相似文献   

13.
漆凌云  周超 《世纪桥》2013,(3):104-106
加强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于传承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资源,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步创造、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遗存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前者为文物,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两种;后者可分为宗教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节日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吴媛媛 《唯实》2013,(6):63-64
@@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和突出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国已于2004年正式加入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展示江苏魅力、提升文化认同度、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武俊平  伊丽 《实践》2009,(3):52-53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偏差.其中最明显的偏差是重静态保护,轻活态保护.当然,将一些失去传承可能性的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录音录像等静态方式保存下来,通过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对它的保护更重要更困难的是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文明的载体,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事件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培养各民族高素质的管理、抢救、保护、研究的专门人才,需要学术界提供有力的学术、智力和人才支撑。编撰民俗地图、坚持群体传承不失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得到保护,保护它们体现的是一种人道的、民族平等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人文精神。培养锡伯族双语人才不但是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可以使祖先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保存和传承下去,而且,在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还能继续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谐发展。本文从培养锡伯族双语人才的角度,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延续意义重大。难能可贵的是,陈云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中国还没有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的时代里,已经为保  相似文献   

20.
徐文燕 《世纪桥》2010,(2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做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