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欣悦  刘正光 《求索》2007,(9):195-197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多以铮铮铁骨硬汉性格出现,“硬汉性格”是他自身性格的反映。解读他的作品并追寻分析他的传记材料可揭示出海明威性格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人物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这一点历来为学界所忽略,许多论者喜欢从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入手对其进行品评,甚至认为海明威是一位不尊重女性的作家,这实际上是对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的误解。从具体作品入手,分析他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对作家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李茜 《求索》2010,(5):208-209,198
海明威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在世界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本文专题研究海明威现实生活中父子困境的形成和父子困境在他小说创作中的体现,并首次对其作品中父子关系的映射做了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作品能穿越不同民族、国家、制度的屏障 ,在整个世界的空间流传。他笔下的“硬汉”形象 ,表现出一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 ,能越逾死亡的威胁 ,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永生 ,他笔下的那种“冰山”深层结构是群星璀璨的艺术天国中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叶泉 《人民论坛》2012,(14):152-154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对《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进行分析,认为该作品既是海明威对因《过河如林》受到的批评的反击,也是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的思索。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建构了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中,他成为了精神上永恒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6.
不寻求别人怜悯,不指望别人保护,不愿看别人脸色而活。在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老人与海》里,有一位慈祥的硬汉老人,他是精神上的强者,无论命运如何不幸,他一直都没有屈服,总是神采奕奕,战斗力十足。"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电影中的这句名言激励了无数人。事实上,经历了"摧毁-解构-重塑",经历过底层的人,观察和思考会更敏锐更深刻,才会更加懂得品味和享受人生。  相似文献   

7.
徐青 《湖北社会科学》2004,(10):133-135
文学巨匠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个与战争、死亡、勇气相联系的名字,是硬汉与死亡的独特象征。本文从海明威的传奇经历、他笔下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及他的自杀等角度,分析海明威死亡主题的真正涵义。海明威一生所追求的人生哲学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击败。一、海明威的传奇经历欧内斯特·海明威他从小就酷爱钓鱼、打猎、斗牛及种种冒险活动。14岁时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时,对手是个职业拳击家,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可第二天海明威裹着纱布,纵身跳进了拳击场。1918年,海明威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在前沿阵地上海明威…  相似文献   

8.
《豹变》与《我们的时代》都是有生命意识贯穿始终的短篇循环体小说。在现代主义视野下,二者的生命意识同中有异:同样是在向死而生中追寻生命的价值,木心作品的主人公们是柔中带刚的名优,海明威作品的主人公们则是一群刚毅、血性的硬汉;在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时,木心用诗性智慧驻足追索,海明威用行动奋力抗争。他们的生命意识书写在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同时,为现代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里,老人桑提亚哥说道: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事迹和从其崇高的精神体现了人类永恒追求的人生理念,老人桑提亚哥虽然连续遭受到失败,但是他没有被打败。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本文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入手对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中主要女性角色进行剖析,旨在阐释海明威不是一个对女性世界麻木不仁的作家,也不是一个所谓的男权崇拜者。相反,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但他也是一个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换言之,海明威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4)
正小说可以怎样反映作者?将名著改编为动画片,再创造的过程,得以什么样的媒材、什么样的精神传达作品?海明威在世前9年(1952年)的作品《老人与海》,在出版的第二年即获得美国普立兹奖与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生活充满了冒险的性格,笔下自然反映他对世界,以及对于自己内心的探究。他曾说:"写作是一场寂寞的人生。作家应该是把想法写出来,而不是说出来。"大约22分30秒的动画片《老人与海》画面精细优美:小石屋、蓝海、红  相似文献   

12.
李茜 《求索》2011,(9):190-192,214
海明威《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和路遥作品中的老年农民,都具有坚韧的“活着”精神,但在“如何活着”的问题上却有着不尽相同的选择;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选择,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基因。比较桑提亚哥和路遥笔下的中国老农民形象,分析其不同的生存、抗争方式,并进而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文明特质,对于我们把握中西文化和文学的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一个不该忽略的重要文学现象 海明威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发表后,在国际评论界引发了一场论战。论战的焦点是:海明威属哪国作家,《丧钟为谁而鸣》属哪国作品。论者各持所据。争论不休。因为海明威是美国人,作品用他本国语言写成,有人认为他是美国作家,《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文学作品。可是,海明威几乎在西班牙呆了近二十年,他不仅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十分深广地表现了西班牙民族的生活斗争和民情风貌;而且其《丧钟为谁而鸣》,被国际评论界公认为是反映西班牙内战最成功的作品,将海明威看作西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海明威以其独特的"冰山原则"创作手法享誉世界文坛。通过分析他在多篇小说中使用的"冰山原则",可以展示掩藏在"冰山"之下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作者鲜明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马小娟 《人民公安》2013,(16):42-45
60年前,美国作家海明威因其小说《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一年后再次凭借此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写作始于其记者生涯,一生中,作为记者的他遍历希腊、土耳其、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古巴及非洲,曾以战地记者身份亲历20世纪欧、亚大小战争。1941年二战期间,中国之行后曾写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生存方式是人类个体的具体存在形式 ,它是客观社会外在条件与个体自我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 ,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生存方式直面客观世界。作为 2 0世纪的伟大作家之一 ,海明威在非凡的人生历程中进行着长期的小说创作 ,追寻着自我的精神归宿、探索着个体的人生价值。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实质上构建了一种实践性的生存方式 :它崇尚行动哲学 ,坚持勇气原则 ,弘扬抗争精神 ,从而为处于文化荒原的现代西方人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小说始终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士大夫气息,他注重在传统文化的母体里汲取现代艺术的营养,用传统的审芙方式和书写方式思考着现代人的生活.建构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本文主要从贾平凹的小说语言、结构等外在形式,内在人物塑造及其作品中儒释道精神文化内涵、对民风民俗的吸纳等方面来探讨其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市民小说崛起,王朔、池莉等人开启了充满市民文化精神的文学空间。然而,诸多研究多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时尚、热点理论话语来解析中国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与池莉现象”,而忽略了它们生成的本土性原生态语境,牵强附会之处甚多。自宋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市民文化精神以及西方近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影响,构成了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池莉作品中的具有新质的当代市民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云得煜 《求索》2013,(8):155-157
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都涉及了人与自然的主题。其小说创作中显示的自然观、他对自然所取的姿态有一个从早期到后期的嬗变过程,然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在海明威的自然姿态中存在着明显的悖论与吊诡之处,乃至存在着生态批评在处理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中无法摆脱的困惑.这一难以解答的悖论中隐含的仍是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揭示这一吊诡的目的不是要否定生态批评.而是希望从中引发更多有关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笔下的世界与存在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要纵观一位真正的小说家的全部作品,人们就不难发现,他(她)的笔下总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即作者本人的生活经验使他形成的对生活和行为的特有认识。这种认识通过作者的艺术创造反映到作品中。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海明威,又在他的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笔者认为,海明威笔下的世界是一个战争的世界,一个非理性的世界,一个虚无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所称的那个“异己的世界”,那个“建立在偶然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