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归宿,生者为死者举行的葬礼是人生礼仪中最为繁杂隆重的一项仪式活动.历经长期的发展演变,贵州毛南族一直保持自己古老而独特的丧葬传统习俗,其传承性比较稳定.主要包括装棺、开丧、安葬、守孝等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建红英 《求索》2011,(3):66-68
在人的观念中,肉体与灵魂是可以分开的,而且灵魂并不会因为肉体的死亡而泯灭。人活着,灵肉一起,人死了,灵肉分离,尸体消逝而灵魂永存。在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时刻,现实生活里的人生世界与信仰观念上的灵魂世界构成了所谓阴阳两界的对立,这种对立需要仪式进行沟通,以打通阴阳两界,实现生者与死者的心灵对话。因此,人们创设了葬礼,它展演着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对立与统一,架起了阴阳两界沟通的桥梁。对于肉体与灵魂的二元思考、对于生与死的界限分析以往多集中在宗教、哲学、风俗学领域,从人类学角度考察的则较为少见,本文拟从人类学仪式理论角度解读丧葬仪式背后人们的信仰观念和社会礼俗。  相似文献   

3.
王晓凡 《传承》2009,(8):110-111
在中国的传统葬礼中,哭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仪式环节和文化现象,其功能和形式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中西传统葬礼上,人们对于哭泣行为的态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与不同文化之间社会结构、宗教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传统葬礼中,哭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仪式环节和文化现象,其功能和形式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中西传统葬礼上,人们对于哭泣行为的态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与不同文化之间社会结构、宗教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克智”是凉山彝族口头传统的一种典型本土文类。在葬礼中,通过喜丧仪式中的乐舞与激辩,“克智”演述利用其夸张、讽刺的语言风格,对抗、竞争的表演形式,在仪式中呈现出了以“迎—聚—分—送”为基本特点的结构形式,它同时观照了仪式中的人、祖、神。并将通过礼仪与祖灵信仰作为一种内动力,形成了活态的循环体系,从而奠定了彝族社会、仪式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6.
郭静伟  吴昊 《思想战线》2011,(Z1):27-28
尽管在于汉族和傣族杂居,以及他们经历的现代化影响下,阿卡有汉化的倾向。汉名汉话则成为与外界交流和发展自身的工具。但阿卡人以传统的父子连名取得真名来建立原生的认同,并用各种仪式尤其是葬礼来巩固认同,命名制度和仪式已经成为了阿卡人最重要的族群标志。本文试图通过场景论和原生论观点组合起来,在现代化多民族杂居背景下解释社会里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7.
正仪式是破解"传统"的"魔方",透过仪式我们能探究到他者的文化和社会的深层核心。而作为傣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仪式——摆,则可称之为傣族文化的典型缩影。傣族人生不可或缺的摆傣族人从出生到葬礼都受宗教的影响。在德宏,每个传统傣寨都盖有奘房(即佛寺),既是供奉佛像、僧侣生活的场所,更是傣族乡民进行仪式活动的核心领域。傣族一年之中的各种大小仪式不断。当地人这么说自己:"我们傣族就是一天唱唱跳跳,爱赶摆。一年啊,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赶摆。"生长在傣寨的人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语汇置于仪式场景,对反排木鼓舞的四次展演情景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与分析,指出反排木鼓舞的仪式展演可视为一个结构与反结构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与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与仪式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以过程视角来看,仪式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并体现着社会的整合与延续,通过仪式展演与舞台表演,反排木鼓舞不仅强化着当地的祖先崇拜、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同时也是当地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与个体情感的一种交融体验与象征表达。  相似文献   

9.
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洁 《观察与思考》2009,(13):60-60
每个人都曾不自觉、不情愿地经历过葬礼的仪式。即使是在异国他乡,入殓仪式也代代相传,它繁复、讲究而神秘,已成独特的文化。这个过程时常被人们反复描述,甚至添油加醋,成了惊悚片、悬疑剧,悲伤感人的文艺电影,而当到你亲身经历的时候,却发现这只是一部真实的记录片,逼真得你难以言状。  相似文献   

10.
姚振强 《人民论坛》2010,(11):206-207
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也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的诠释。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张振国 《求索》2010,(11):117-118,133
宗教是社会的凝聚剂,在传统社会中发挥了整合社会的重要功能。作为一种分散性宗教,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功利性"特征非常突出。民间信仰具有某种社会功能:民间信仰所内涵的道德伦理价值以及约定俗成的仪式在家庭、宗族及社会组织的整合,以及社会制度与舆论的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及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因素,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彝族有很多支系,至今各个支系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跳歹是富源彝族丧葬场中一项重要仪式.其特点是在葬礼中加进一些载歌载舞的活动内容,使彝家的丧葬场面显得明快、活泼而不沉闷.  相似文献   

13.
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也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的诠释。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相似文献   

14.
民族特色仪式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小东  丰凤 《求索》2011,(11):68-70
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往往受到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制约,而民族特色仪式是传统民族风俗习惯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强化社会规范,促进社会整合的政治功能。因此,国家需要通过一系列技巧性符号的运用介入一些民族特色仪式,生成符合国家意志的少数民族节庆仪式,从而强化国家认同,有效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控制和政治稳定的维护。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系统治理。系统理论视域中的现代社会遵循功能分化的运行逻辑,就职宣誓本质是相对封闭的仪式系统。在法理上,仪式系统信息识别要素包含时空、言行、器物和程序,其仪式功能具体表现为象征标示、整合吸纳、表达沟通和建制规训。2 018年宪法修正案载入就职宣誓,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04条可视为就职宣誓制度的区域先行先试。仪式展示出与普通法"遵循先例"共通的系统沟通逻辑与自我指涉,使得在区域既有经验基础上推进国家仪式建制的深化成为可能。就职宣誓充当宪制结构耦合的法治组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仪式法理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1929年6月1日,国民党为孙中山先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奉安大典,这是国民党党史上,唯一一次运用国家政权为个人举行的大规模的葬礼活动。国民党人通过建造宏伟壮观的中山陵,举行规模盛大的奉安大典,希望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使中山陵成为凝聚国人的精神纽带。奉安大典后,中山陵一直是国民党人心中的圣地。这块圣地,是他们心中解不开的情结。1949年以前,国民党在举行一些重要活动或会议之前,往往先来中山陵拜谒中山先生,以增加庄重的气氛。每逢孙中山诞辰、逝世纪念日或一些重要节日,国民党都要在中山陵灵堂举行谒陵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相似文献   

17.
金台里社区残协,是北京市朝阳区建立较早的社区残协之一。如何搞好基层残疾人工作,社区残协领导班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确定了摸清底数、了解需求、组织学习、开阔视野、调动积极因素、强化参与意识、努力回报社会的工作思路。 摸清底数是做好基层残疾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残协组建伊  相似文献   

18.
直村彝族祭祀仪式以多元信仰为基础,以人神交换为祭祀逻辑,以神鬼各司其职为祭祀目的。祭祀仪式的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通过信仰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确立人的生存策略和建构社会组织。祭祀仪式的文化阐释主要是仪式背后隐藏的符号、象征和隐喻。社会基础是祭祀仪式产生的根源,是文化表达的载体。文化阐释则深化了社会基础存在的合法性。考量祭祀仪式的社会基础与文化阐释,能够呈现祭祀仪式的全貌,折射人们生存的社会规则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血写的亲情     
“养不教,父之过”,对于本文的主人公刘玉林来说,杀死恶子刘振也许是最大的解脱;但无论对生者、死者、家庭、社会,这都是一场悲剧,不该发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史婷婷 《思想战线》2011,(Z1):38-41
仪式的功能不仅呈现出"强化信徒与神之间的归附关系",实际上它所强化的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对其社会的归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仪式的功能就是凝聚社会团结、强化集体力量,当仪式对调节、维持和一代代地传递那些社会构成所依赖的社会情感起作用时,仪式的特有社会功能也就显示出来。近些年国内对于丧葬仪式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沿袭老一辈人类学者的足迹,用功能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二是借用阿诺德.范.盖内普的"过渡仪式"和特纳的"阈限性"理论进行分析,但后者在文章表述时又服务于功能主义的最终解释。从功能主义出发分析丧礼仪式的社会功能,有助于保持群体对宗族传统和历史的记忆,维持道德信仰和群体的凝聚力,通过所有家族成员参与的仪式,家族不断地强化自豪、忠诚和团结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