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俞吾金 《传承》2011,(6):61-63
在当代中国社会,"人文精神"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术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偶然的。20世纪80年代,作为对"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理论界掀起了"人道主义"讨论;90年代再度兴起了探寻人文精神的热潮。  相似文献   

2.
《小康》2007,(10):34-41
40年前,一场以"文化"为名的大革命彻底打碎了中国5000年的文明与传统。然而,砸碎一个旧世界,却并未建立起一个新世界。这一历程,伴随着无数人的精神迷失。从十年创痛中蹒跚走出的"后三届"学子们,由此更为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精神的废墟、思想的重建、文化的坚守。即便彷徨、悲凉却也难以褪去其根固的理想主义:心忧天下、匹夫有责。所以,他们在70年代书写出反思历史的"伤痕文学";在80年代初展开了"人道主义与异化"大讨论;在90年代可重新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直至21世纪重拾传统,带动国学热的思潮……人生几经沉浮,一次次从轻信到幻灭的生活体验,使"后三届"对社会现象有了清醒而坚定的判别能力。"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注重学术;在官学与私学之间,弘扬私学;在俗文化与雅文化之间,坚持雅文化。"一代知识分子在理性的选择中,实现着对人文精神的自觉坚守。  相似文献   

3.
钱发俐 《思想战线》2011,(Z2):384-386
研究从"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定义、现状分析入手,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困境、人格发展"三个方面的现状,分析阐述了"人文精神"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中职教育迫切需要"人文精神"教育回归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徐小军  谢晓锋 《传承》2008,(8):88-89
近年来,人文研究热闹不凡。就人文精神研究而言,"人文精神"概念的多次诠释,"人文与科学"关系的多维探讨,使人文精神研究的内容、话题日趋深入广泛,且激发出诸如"中国文化究竟有无人文精神"等富于时代气息的学术争论。这些基础性、实质性的探究,为新世纪构建更具理性的中国人文精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变迁,"人文精神"的内涵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从"人文精神"的恢复到"新人文精神"的建构,是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精神走向,它既是文学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亦是文学回归文学本体的成果。从人的寻找、发现到人格的张扬、重铸,再到国民素质的塑造、提升,新人文精神对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人格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文研究热闹不凡.就人文精神研究而言,"人文精神"概念的多次诠释,"人文与科学"关系的多维探讨,使人文精神研究的内容、话题日趋深入广泛,且激发出诸如"中国文化究竟有无人文精神"等富于时代气息的学术争论.这些基础性、实质性的探究,为新世纪构建更具理性的中国人文精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国人文精神的探讨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以下三种畸变现象:一是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完美化,二是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神秘化,三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派化。而最近发生的"张悟本事件"、"李一道长事件"和汪晖涉嫌抄袭事件中的"联合签名声援信"等现象,正是中国人文精神畸变的典型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些畸变现象的批判性考察,我们应确立真正的或理想型的中国人文精神,这一精神以平等、理性、科学、真理、人格、个性和公平作为自己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对人道主义、诚信道德、生态道德、网络道德等社会热点道德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在人道主义方面,前期关注"人文精神"讨论,中期对社会问题更为关注,近年来推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诚信道德方面,前期知行一致、爱憎分明,中后期知行脱节、出现危机,近年来展开自省、重建信用;在生态道德方面,90年代生态道德形成、投身环保活动,近年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网络道德方面,经历过道德异化,目前正在他律与自律共同作用下自我矫正.  相似文献   

9.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1,17(5):25-27
"以德治国"不仅是治国方略,而且也是育人方略,对人的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价值予以了充分肯定,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价值功用以及现代意义."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协调关系,共同指向为国家、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宏伟大业,从而体现出它与儒家传统的"德治"观、"礼治"观、"人治"观的本质区别,体现出现代科学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统一而构成的现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进程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发展变迁。从知识界对"人"的价值的呼唤到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再到进入21世纪后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至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价值观的变迁与重建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理论创新,也需要贴近百姓生活,做好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表现为制度,生成于精神。法治的产生注定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但中国囿于传统人文精神法治“基因”的缺失,不但没有像西方那样孵化出自己的法治,相反却孕育着人治的温床。当代中国法治缺乏足以支撑法治的人文精神资源,加上理论准备不足、方法论失误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等缺陷,直接导致法治建构过程中的窘境和困惑。因此,立足中国国情,重塑法治的人文精神基础,是走出困境、将中国法治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得到充分发展和体现。近代哲学家们将"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在探讨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突出了人的价值、尊严和自主性地位。这种人文精神深刻地体现在人们对"神本"的拒斥、对理性的信仰、对自由的诉求当中。这种人文意蕴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正确认识这种人文精神,对中国各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丽娟 《青年论坛》2007,(6):150-15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它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造成大学生的畸形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逻辑悖论通过与现实生活相互观照,或通过形式逻辑演绎,体现人文向度。通过分析并揭示"美诺悖论"、"上帝悖论"和"上帝的烦恼悖论"的实质,提出逻辑悖论的实践问题,以及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逻辑悖论是实践活动的有效思维工具。在实践活动中,对逻辑悖论的理解要在意识并回归到人文精神中达到自觉,还要回归到人文精神中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逻辑悖论不仅给出了人们生活的理想目标的设定,而且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更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某种精神意境。可以说,在思考逻辑悖论的同时,人们创造着一种有意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8)
<正>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中国画的自娱性、抒情性功能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精神,而中国画所体现出的以表现文人画家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淡化。尤其是在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状方面,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愈发式微。在上世纪初期曾借鉴西方绘画,寻求改良,在取其形式题材上,为中国画创作增加了新的元素,尤其是表现在人物画的"主题性"创作上。"主题性"这个词有人认为始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这种说法还未查证,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0,(11):94-94
何蓉在《清江论坛》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有悖人文理想的现象,人文精神意识逐渐淡薄乃至消失,而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在领导干部身上有一些更集中的体现。人文精神既是人们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又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润滑剂。  相似文献   

17.
汤一介先生谈德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和90年代的"国学热",分别把对中国传统的反思推到了前台,只不过前者的主调是否定的,而后者则变成了"弘扬"。在这时代的大转换中,儒学的命运和学界对儒家的评判始终处在漩涡的中心。作为中国文化的研究者,汤一介也经历了一个"置身其外"和"投入其中"的过程。从学术领域讲,他过去的特长不在儒学,而在佛、道;从研究态度看,之前较为秉承"客观"之理念,于儒、释、  相似文献   

18.
周传家 《北京观察》2005,(12):49-51
"人文奥运"不是空洞的口号,关键在于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贺良林  朱志霞 《传承》2012,(22):38-39
"三生教育"涵盖面十分广泛,虽然每位教师讲授的内容大不相同,但都围绕"三生教育"的主题展开,不同程度地阐释了"三生教育"的深层内涵——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王娟 《人民论坛》2010,(4):130-131
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是在古代"士",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思想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本文从知识分子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谋生手段、诉诸文字的语言方式、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修身以致良知的人文精神等方面来分析其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