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雄壮六盘山     
伫立六盘山巅,我努力寻找着一种感觉。确切地说,我是在寻找着一种霸气,一种雄壮、强悍、啸傲天下的王者之气。然我终是俗人一个,面对高山,我自觉特别渺小,尽管我内心深藏“山高我为峰”的豪放。  相似文献   

2.
颜玉华 《民主》2014,(5):59-60
<正>最近,我有一位在某县担任宣传部副部长的朋友高兴地向我报喜:他所分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受到了上级表彰,其主要政绩就是在全县自上而下,普遍开展了寻找和评选"最美××活动"。什么叫寻找和评选"最美××活动"呢?朋友告诉我,他发明了一道"万用填空题"。全县只印一种表格,表头是"最美××评选表","最美"后面的空白处填写"最美机关干部";"最美基层干部";"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职工";"最美农民"等等都行……全县各行各业全覆盖,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柳萌 《民主》2010,(3):49-49
<正>腾出一定的时间休闲,正在被更多人所接受。寻找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对于每个年龄段的人,我以为都很有必要很有益处。可是认真地问一句:您会休闲吗?不知道被问的人会怎样回答。做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休闲有着一定文化含量,更考验着人们的养生智慧,会休闲的人身和心都会放松,不会休闲的人身累心也累,所以千万不可把休闲变成"闲休"。  相似文献   

4.
王宝文 《侨园》2013,(7):49-49
<正>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我徜徉于山海关古城内。迎着细细的雨丝,仰望高耸的城墙和巍峨的"天下第一关"城楼,我期许着透过岁月留下的斑驳印痕,寻找到390年前的遗迹。近年来,笔者在阅读有关关城的文史资料时,发现袁崇焕竟与关城有着密切联系。他曾两度在关城任职经略,当他带着辉煌的功绩和千古奇冤,走进笔者心里时,我为这里曾有过一位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而骄傲,更为他的蒙冤惨死而悲愤。我抚摸着城墙上的箭垛,极目向东望去。穿过朦胧的烟雨阴霾,仿佛看到了1622年(明天启二年)正月下旬,明朝与后金在广宁(今辽宁北镇)决战,明军惨败。从锦州通往山海关的大道上,到处是败兵和难民。他们哭喊着,乱纷纷地向关内拥来。在呼啸  相似文献   

5.
沿着铺满柔软的紫绒地毯的走廊,我侧着头,一边数着客房门上那紫铜数码,一边寻找着我要到的房间。前面透出灯光时房间里传出一阵爽朗的说笑声,循声走去,门里出现一位女士。她细挑的身材,举止轻捷,面容清秀,一双锐敏的眼睛,好似把一切都能映摄到心灵中去。她,就是我如约前来拜访的,国际知名的英籍女作家,中国人民的诚挚朋友韩素音女士。  相似文献   

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思索。从它的生态危机理论到"消费异化"理论再到社会建构理论,无不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以及寻找摆脱生态危机的出路,为我们解决全球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其理论困境最终导致一种"乌托邦"愿景的结果不可忽视,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立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基础上对其局限性进行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音乐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红艳 《民主》2007,(7):36-37
2006年9月我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邀请赴美担任访问学者,研究课题是"琵琶与中国文学"。而对我来说,这仅仅是我的课业,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在一个更为宽广的、国际化的视野中,考虑中国民族音乐的前景。我知道,获得这样一种视野,必须走出去,必须接触更多的同行,必须了解西方音乐。国内民乐界实际上存在着两个让人忧虑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央视《等着我》推出一系列与民族历史、国家命运相交织,有"大叙事"特征的寻人节目,重现革命战争历史,实证"国家记忆",彰显了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央视通过《等着我》的成功策划履行了国家媒体的社会职责和"保存国家记忆"的历史使命,发挥出"一种价值塑造和精神召唤的特殊功能",其对振奋民族精神、增进群体意识、彰显共同体价值、教育和鼓舞人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晓研  宋奇洋 《学理论》2012,(3):110-111
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率真、刚正不阿、自然"真"爱的文人气质和独特的"陶诗"风格,深受后人的追随和模仿。经过日积月累的组建和凝练,演化成一种情结,这种因蕴藏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产生的强烈的无意识冲动,有个体发展成"普遍存在",我称之为"渊明情结"。这个具有浓重文化背景和深蕴的情结,一直对中国社会的个体、群体以及未来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有关"法律发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发现"是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寻找、选择可以适用于个案的法律活动,同时也是法官在法律解释中的一种权力.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进行"法律发现"是一种客观需要.法官的"法律发现"活动不是任意的,而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瞭望》2010,(Z2)
<正> 近日,来自江西、河北、广东、内蒙古等地的30余名家长,在北京街头拉开自制的百米"寻子墙"海报寻找失踪子女。"寻子墙"中一张张活泼可爱的童稚容颜背后,伫立着一个个心力交瘁的父母,聚焦无数关注目光。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1,(24):18-19
我的一位兄长遇上了懒汉,当他敲打着懒汉的脑壳要出世时,懒汉却赖在床上睡觉,迟迟不肯拿出笔来记录,结果天折了。为了避免兄长的厄运,我决定主动去寻找最需要我们的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7)
"寻根"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审美中找寻历史的因子,是一种文化想象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投射和显影。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一个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撞击中,探寻民族理想、形成民族意识,并最终确立民族身份认同的过程。以传统文明为参照反思现代文明的得失,在全球化到来之际寻找民族传统之根,弘扬民族文化,重构民族精神。当知识分子把"寻根"作为社会变革时期内心激荡的精神家园时,文学的"寻根"也被赋予了长久"在路上"的特质。寻根文学既接续传统,又面向未来,它已内化为一个文明大国的话语表述和价值体系,彰显着中华文明与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体现的是一种诚实、服从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无可阻挡的执行力。接受了任务而完不成,不应该找任何借口。寻找借口就是把属于自己的过失掩饰掉,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社会或他人。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成功。  相似文献   

15.
唐春翔 《侨园》2013,(11):76-77
<正>家被抄1966年8月一天中午,和红卫兵战友又一次"横扫"完毕,我唱着"造反有理"兴冲冲蹦跳着回家。我家在一个大杂院北屋。一进院心蓦地提了起来:自家台阶上堆放着许多从屋里清出来的东西。小心翼翼地走进屋,屋里的情景使我目瞪口呆:墙上字画耷拉着,地上掘了几个坑,橱子移了位,床被掀翻了。一个高大魁梧的"红袖章",指挥着几个造反派在搜查,他是父亲单位的电工,姓徐。母亲蜷缩在墙角里,惊惶的眼睛里噙着泪水,紧搂着7岁的弟弟,弟弟瞪着惊恐的眼睛。这还了得,红卫兵的家居然被抄!我  相似文献   

16.
自加入 WTO 之日始,中国既有的"三农"问题面临着全新的考验,一个适应新规则,解决新问题,寻找新机会,实现新突破,形成新优势的过程,渐次展开。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在国际市场波诡云谲的今天,在拆解"三农"问题这个关乎黎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大计的重大课题之际,尤须以更宏阔的视野,进行更深入、更理性的审视  相似文献   

17.
阿琴 《民主》2015,(2):52-53
春联,是年最浓郁的"色彩"。在我心目中,春联最能够象征中国人"过年"的吉祥喜庆气氛,且是家家户户必踊跃呈现在自家门上的一道"年"的风景。我很看重春联。不仅精挑细选,还把它当成置办年货的首要。为此,我积极主动地走进拥挤的商店、商城,满怀情感不厌其烦地找寻中意的春联。那时那刻的找寻"中意",似乎还糅进了一些类似宗教的情绪和内心固有的虔诚。面对一片又一片红彤彤、印刷着漂亮花边的、烫金的、差不多一模一样的上联、下联、横批的时候,我又总是有些失落和失望,因为很少有能够一入眼便入心的中意。于是,怀念那种带着年味、蘸着墨香的、传统过年现场现编现写的春联,以及那些写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人蓝博洲用近30年做了一件事:寻找和记录19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严格来讲,台湾只有我一个人在写这些。"他笃定地说。也只有在他笔下,我们能读到这样的故事: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代,有过那么一批不甘接受日本殖民教育的台湾青年,他们有人冒着战火"寻找祖国三千里",从台湾一路走到丹东;有人在光复后,听到广播里用普通话说一句"亲爱的台湾同胞",就开始流泪;也有人带着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6)
孙中山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即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那他为何提出此想法?从历史资料中寻找,大致可有以下两种解释:一是孙中山认为"三权分立"存在制度缺陷;二是孙中山认为考试和监察皆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好制度理应继承。那么,这两项制度到底好在哪里呢?笔者想从科举考试制度的相关内容中寻找孙中山关于提出考试权独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余平 《侨园》2011,(11):21
2009年我因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库比提诺市工作了10个月,这里是美国著名的苹果公司总部所在地,当地一直流传着"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故事: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一个苹果砸醒了牛顿,一个苹果握在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手中。我很早就拥有一部苹果智能手机,其时尚的外观、便利的可操作性、丰富的应用软件让人爱不释手,我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果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