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善待退休职工 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 一车间的老王师傅退休时间到了,车间主任通知他去劳资科办相关手续。 手续办完了,老王又到主任办公室找主任,主任说,完了?完了就完了,还找我干什么?收拾收拾回家吧! 老王师傅双腿灌了铅似的,眼里含着泪水回家  相似文献   

2.
先说一个源于生活而又近似“黑色幽默”的故事。去年12月7日晚7时许,冰城哈尔滨一位张姓年轻司机驾车运行中,见一老太太坐在马路中央站不起身来,便急忙停车跑过去询问,原来老太太是被身边疾驶而过的“缺德摩托车”吓瘫了。张司机刚要伸手扶老太太回家,忽转念一想:救人得有个证人。可此时天色已晚,找不到人,只得拿来纸笔,要老太太写个保证书,“证明不是我撞了你”。已冻得够呛的老太太哭着说不会写字,张司机就代她写保证书,又跑回车里拿来一张复写纸,让老太太按了个手印。待到他忙活完这一切,把车开过来扶老太太上车回家时…  相似文献   

3.
案例:1994年1月,兴宁县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借据纠纷案,纠纷双方的陈述如下:债权人陈某说,张某于1992年1月20日和1992年7月20日分别向他借款各一万元,合共二万元。当时他都写了借据。陈某向法院递交了张某书写的两张借据。债务人张某则说,1992年1月20日,他向陈某借了一万元现金,借款时写了一张借据,后来应陈某的要求,他又写了一张同样内容和同样日期的借据作为交付利息用,两张一万元的借据实际上只是借一万元。陈某出示的交利息那张借据日期“92年7月20日”中的“7”字是他有添改的,原字应是“…  相似文献   

4.
1999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家住海宁斜桥镇长新村的郭德庆老汉可仍没闲着。他今年71岁,务农一辈子已经忙惯了,吃完中饭后刚歇了一下,想到家里牲口吃的草不多了,3时不到就背了个竹筐出了门。他们村沿铁路线不远,出了门他就沿着铁路线慢慢地走着走着.在沪杭线斜桥到海宁区间的136公里处还歇了一下。这以后没多久,他就找到了一处鲜草茂密的地方,干惯了农活的他很快就割满了一大筐.沿着原路往回走。  相似文献   

5.
长大     
五六岁时,爱看小人书。因为识字少,常看不明白。每当割了满满一背篓草或者拾了一筐柴,作为奖赏,父亲便给我讲解。但一次只讲一本,讲完之后,我意犹未尽,满心希望破例再讲一本,父亲却再不管我,只顾点着煤油灯,忙乎自己的家务去了。读小学了。到了星期日,父亲早早便用粉笔在泥地上写一首唐诗,教给我们。我听讲很认真,但小弟不然。有时父亲正讲得起劲,一眼瞥见小弟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免不了顺手赏他一个耳光。于是,大嗓门的小弟,便在乡村宁静的清晨,哇哇大哭起来。不知为什么,文弱慈善的父亲,对学生很和蔼,而对我们姐弟,却…  相似文献   

6.
今年65岁的江苏灌南县男子丁某,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打工期间,跟随一位江湖游医学治病。不久。他便“学成”回家.在门前的墙上用毛笔写上“丁氏中医”四个大字,宣称专治皮肤病、关节病等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前往果访沈教授,在手术室门口等,科室里的医生告诉我们,沈教授这一台手术从中午12点到现在已经2个小时了,接下来还有2台等着他。于是只能另约时间。第二次相约采访沈教授,在他狭小拥挤的办公室里等,看着他桌上厚厚一堆英文杂志,墙上贴了张《一周工作计划》,也满满写着英文。我们心里正担心着他不会又在手术台上没空接受采访吧,沈教授便风风火火推门进来,  相似文献   

8.
听说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担着两筐茶壶去集市上卖,谁知他在经过一个山坡时,几个茶壶从筐里掉出来,摔了个粉碎。他头也不回地向前走,这时有人提醒他说:喂,你的茶壶摔碎了,你还不快看看!这人回答说:既然已经摔碎了,看又有什么用呢?这个人堪称是一位智者,因为生活中,能像他一样生活的实在不多。更多的人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面对已经打碎的“茶壶”,叹息一番,后悔不已,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甚至因为分神,弄不好还会打碎更多的“茶壶”。对人生而言,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时远远比打碎一只茶壶严重得多。…  相似文献   

9.
闲聊尿片     
在《人民公安》上谈到一篇题目是《尿片》的文章,作者说他在哥哥家帮助嫂子洗尿布,尽管他用汰渍洗衣粉把一片尿布洗了又洗,尿布洁净如新,然而当他无意中把尿布放到桌子上时,还是被嫂子扔回到尿布筐里。嫂子的理论是不管它洗得多么干净,它毕竟是尿布,不配放到桌子上。作者由此联想到了刑释解教人员,想到了人们对他们的歧视。作者说:一时的极端让他们坠入了深渊,但是当他们赎完了罪想要费尽全力地爬出深渊和常人一样行走于平地时,却往往会被冷言与白眼踢得人仰马翻。   这里,“极端”这个词儿用得太好了,它让人想到真理往前一…  相似文献   

10.
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被俘,以后又去了台湾。退伍后他发了财,但命运最终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欲知详情请看——那次残酷的防御战即将打响之前,冉金洲匆匆给妻子写了入朝后的第一封信,从此便音信杳无。40年后,他却奇迹般地从台湾回到亲人身边。古稀老人含着热泪向家人们讲述了一个悲怆的故事。听罢,让人共掬一捧同情泪…… 浴血奋战不幸被俘 当美军搜索排发现他,冉金洲还来不及拉响随身携带的手榴弹,一个络腮胡已将他扑倒。那一瞬间,他准确无误的意识到:完了!  相似文献   

11.
夜宿天童寺     
夜宿天童寺胡良骅暑假期间,我和内子带着刚升高中的女儿游宁波天童寺。我是特意安排在山上宿夜的。我们一进天童山门,便见一张引路指标,上写"游客住宿登记由此向前"。这倒使我感到意外,我只知道寺院前的酒店能住宿,没想到寺内也能留宿。在佛教中,到寺院借宿叫"挂...  相似文献   

12.
王戈 《当代广西》2014,(19):54-55
正记得是1986年的一天,我那时在做中学语文老师,参加了南宁市教育系统的一个活动,广西著名书法家陈政老师等在表演书法。我凑上去看,看后很是佩服,便大着胆子向陈老师求墨宝。陈老师很认真地对我说,在这里写的不好,你留地址给我,回去写好了再给你寄去。不久,我收到了陈老师的墨宝,兴奋之余,我得寸进尺,请求陈老师收我为徒。陈老师回信说没办法单独收我为徒,建议我到南宁市书画夜校去学习。原来他是南宁市政协文化组织开办的书画夜校校长。在书画夜校,陈老师让我报名学楷书。欧体楷书班上,我听了苏开科老师的课,他教学认真又方法灵活,我听完他一学期的课,很有收获,就此爱  相似文献   

13.
“阿利,来了?”几乎每天上午9点左右,在距离五指山市毛阳镇5公里山上的武警海南总队二支队四中队的营区,总会见到一位用摩托车载着大筐小筐蔬菜匆匆而来的中年男子。他麻利地从摩托车上卸下菜,随意地和士兵们聊了几句,又迅速地骑车离去。  相似文献   

14.
白发爹娘     
已经两个多月没回家了,心里老是惦记着爹娘。趁这起实子刚办妥,向所长清了假,匆匆搭车到县城,再换乘一辆小客车往家赶。记行上次回家前,所里正搞严打,一连4个当日没回家。那次国家,何干奎静悄悄不见大人影儿,德尔蕾到两三个小经地在眉角下玩耍。站在河子变能属楚地听到山那边机器隆隆的轰鸣声。推H家门轻声走进院子里,留到委穹刘着门正在n煤球。多已经70完了,腰也系7,尚也驼了。地带着鸡球机使劲儿在爆谁上拧,一连换了五八个协书,万侧过委主任地上届。春测富的猛地踏踏了一下,歪歪斜斜走7民步,我知造步难是膝盖头8夫又犯7。…  相似文献   

15.
我正在为不知选谁而苦恼—— A,27岁,是一位留美博土,2003年9月经人介绍,便开始了一年的网上和电话交流。2004年7月,他回国看我,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便把婚事办了。当时我妈认为,你一个中专生到哪去找这么好的姻缘,赶紧抓住机会。可婚后,我发现他是个脾气很大的人,我们之间沟通极不顺畅。我想在国内,他对我就这样,等到了美国,我既无经济来源又无亲戚朋友,他还这样对我的话,我得多受罪呀?  相似文献   

16.
年末岁初,小赵刚调到机关,领导便叫他写一篇关于扶贫帮困的年度总结。小赵以为自己屡有文章在报刊上露脸,写一篇总结应该是驾轻就熟的事。没想到写好后送给领导审阅时却被退了回来,他又重写了送去,还是不行,第三次写了再送上去,又被退了回来;领导每次都说他写的总结不够系统和全面。  相似文献   

17.
三年前,著名青年书法家贾铎的爱妻丽君丢下他和1岁多的爱女小凤姗,化作一缕香魂,随风而去。两年来,贾铎每天下班回家,在女儿纯真的哭声笑声中回味与妻子相依相伴的甜蜜与苦痛,寻找着妻子的影子;在静夜的灯光下翻读那厚厚的4册根簿,看到那一个个鲜活美丽的倩影,仿佛觉得妻子还在身边,还没有离开他……师生绝恋 贾锋是湖南省商务学校的高级讲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我国著名青年书法家,是我国女书法大师周  相似文献   

18.
聂焱如 《人民公安》2009,(16):44-47
那时的寺院没有电视,他就买了一个小收音机,用听收广播来排解逃亡中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听着听着,那一年自己在杭州参与抢劫并杀害出租车司机的情形不禁在他脑中重又闪现,一种负罪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9.
儿时在乡间读书,轮到卫生检查日,无论平时多么不爱干净的孩子,也要多打几次肥皂,把手脸洗得洁净一些。可这瞒不过细心的老师,他先看看你的小手小脸,又伸手将你的耳朵一按,耳根后面的陈年老垢便乌铁般的显露了出来,随即在名字下面写个大“丙”字。这就使得那些好胜心强的孩子,回家嚷着要父母多烧一锅热水,将耳根后面黑围脖似的颈子彻底清洗一番。随着星移斗转,如今到了“白搭”之年(机关里戏言;四十七八,  相似文献   

20.
小幽默     
洋人问字清朝末年,一位西方语言教授听来华的传教士说汉语复杂难学,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想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汉语。这天洋教授到达上海,刚一下船就用手杖在沙滩上戳了一下,问身边经过的渔人:“你们管这叫什么?”渔人瞟了他一眼说:“叫‘洞’。”洋教授又问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说:“叫‘窝’。”洋教授又问一位少女,少女说:“叫‘孔’。”洋教授又问一位秀才,秀才说:“叫‘穴’。”洋教授又问一位小孩儿,小孩儿说:“叫‘窟窿’。”洋教授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没料到,一个小小的问题竟有如此多的回答,第二天便乘船回国了。找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