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构成,这对于研究人的道德发展形态、个体 道德人格和人类社会道德的演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揭示社会道德问题和推进道德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深度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理性的高扬带来人的自我膨胀,认为人可以实现“尽善尽善”,否认、摒弃人性中恶的“阴影”并压抑到无意识领域和向外投射;人格的分裂使旧道德与人性分离,从而使现代人陷入道德危机。如何走出旧道德的危机?深度心理学认为承认、接受和整合“阴影”是重建真实、完整人格的唯一方法,基于“整合人格”而创建一种整体性的、自主的、自救的新道德是现代人不可回避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段慧兰  陈利华 《求索》2010,(11):122-124
道德自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它以感性生命为存在前提,又包含意识与人格的综合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身与心、天与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互融,并内含着时间中的绵延同一。作为生命的存在,道德自我具有个体性的规定,表现为身与心的统一;作为现实的存在,道德自我又具有社会性的规定。它所具有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规定,在社会历史的现实结构中进一步展开为自我之间、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自我在实践中以道德自律为存在方式,以道德人格为外在形态。就其特点来说,具有完整性、可塑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自我同一性。此外,它与道德主体、自我意识、良心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社会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社会化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前提,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保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条件,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自律是道德的基本原则。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设置必然性。只有当在道德中构成人的主体性的种种人类本质特征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时,道德对于人来说才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方式,才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道德自律包括:获取道德认知;内化道德规范;培养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规范;进行道德反省;养成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7.
武静 《前沿》2013,(17):116-117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视域下针对大学生各种网络道德问题,本文以学生、学校、社会三个层面为抓手,探讨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路径选择,以自律为基础,提升自我道德人格;以学校为平台,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以社会环境净化为引领,加强网络监管机制。从而使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工具,树立科学网络观,成为驾驭网络世界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孙向军 《桂海论丛》2003,19(6):66-68
德治思想的提出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的一次理论创新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德治的核心是政治道德建设。我国政治道德建设应当从确立新型的政治道德价值观、培养政治道德人格以及制度建设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罗骋 《湖北社会科学》2006,(10):171-17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由此可见,生态道德是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要求和体现,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新境界,体现了人类自我完善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的全面发展除了能力发展以外,最重要的是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只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人的发展才具有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重视人的价值及其实现,帮助人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这里说的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理性、道德性和精神性的发展,应注重人的理想、情操、道德、信仰,重视…  相似文献   

11.
刘颖 《理论月刊》2010,(10):40-43
道德人格是个体道德建设的中心内容,德性伦理的重要议题。道德人格研究对于提升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道德人格研究要结合具体的道德生活叙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跨学科沟通,注重家庭亲情的道德传递力量。  相似文献   

12.
论儒家的道德自修理论及其现代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道德自我教化将“内省”、“自讼”同日用常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主张道德体悟和体证是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人格的主要方式,遵循道德规范必须培养对道德规范的敬畏意识,成圣应成为道德自修的最终目标,其本质是实现人在道德上的不断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行政人员道德人格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国 《理论月刊》2007,1(4):155-157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行政人员的道德人格出现多样化,“权威型人格”、“依附型人格”及“多重人格”等道德人格不同程度存在。行政人员道德人格的多样化,既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建设与发展服务型政府,是培养行政人员自主道德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道德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我们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在道德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有多种道德价值观的碰撞和斗争。但不管哪种道德价值观,都可归属到人类社会的三种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上。就三种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性质进行分析评价,对于坚持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价值导向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价值体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公共行政人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格扭曲。道德经济人型公共行政人格是契合当代中国实际的最理想的行政人格,其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为互利性、规则性和主体性。而要塑造道德经济人型公共行政人格,必须要通过立法、监督、激励等行政伦理的他律与行政道德理性、行政道德自主性、行政道德修养等行政伦理的自律相结合,达到完全统一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冯根胜 《今日浙江》2006,(17):43-44
荣辱观是新闻宣传的道德基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对荣誉、耻辱的根本观念和总体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荣辱范畴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理念,也是新闻宣传的道德基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内涵,也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新闻宣传报道是对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评价方式;而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的人际行为的规范。道德修养是新闻从业人员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逐步完善人格的必…  相似文献   

17.
伦理自然主义以自然主义人性作为哲学基本前提,坚信人普遍具有内在的自然善性基础;人类的同情、互助的先天自然性印证道德自我善性的社会基础。性善论得到文化基因说的理论确证以及人类互助法则的支持。基于伦理自然主义的理念,传统文化重视反求诸己、返身而诚的道德修养求证之道,追求化德性为自然的道德境界。伦理自然主义是确证道德自我的本源价值与提升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公共行政人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格扭曲."道德经济人"型公共行政人格是契合当代中国实际的最理想的行政人格,其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为互利性、规则性和主体性.而要塑造"道德经济人"型公共行政人格.必须要通过立法、监督、激励等行政伦理的他律与行政道德理性、行政道德自主性、行政道德修养等行政伦理的自律相结合,达到完全统一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表现出某种畸形状态,其表现是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偏离性和异化性,从而导致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侵蚀。在两种道德意识形态相交锋与碰撞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及其道德人格的生成,应采用积极有效的文化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和道德素养,从而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健康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中叶,一门新学——生态伦理学问世。生态伦理学是和传统伦理学相异的伦理学的分支之一。传统伦理学、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康德的伦理学、穆勒的伦理学,还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究其实质均属于人际伦理学的范型。在传统伦理学中,善恶等道德观念;义务、良心、荣誉、幸福等道德范畴;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道德原则;勿偷盗、勿奸淫、公正、友爱等道德行为规范,都主要是针对人与人(或人的社会)的关系而言的。一句话,它是关于人际道德的学说。生态伦理学则不一样,它把伦理学的知识领域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把道德现象的范围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人—自然”共同体;把道德待遇、道德关怀的对象由人类自身扩大到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