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实》2014,(2)
社会政治发展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聚焦在"无直接利益冲突"走向对抗还是要求合作的论辩。通过比较分析后得出:"无直接利益冲突"走向对抗的条件不存在,只能朝向抗争性的合作方向发展。为此,中国应该在整合政治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消除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相似文献   

2.
程昆 《求实》2013,(2):51-5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社会已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由多种矛盾和因素引发的"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也日益增多。目前,"无直接利益冲突"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一种新形式,为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一矛盾,必须创新利益诉求渠道,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财富分配机制,创新社会管理组织模式。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防范"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4,(8)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是偶发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从而折射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而政府公信力的考量维度不一。根据"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政府公信力包括公共政策公信力、政府廉洁公信力、政府诚信公信力和政治控制公信力,并分析它们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中的表现,据此提出完善公共政策过程、全面惩治腐败、完善行政问责制和健全管理机制四条政策建议以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以其具有累积性、动态性与非线性等特点,成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类型,并对社会稳定构成直接挑战。我国领导干部应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已经取得若干基本经验,同时,还面临着若干挑战。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冲突集中表现为利益冲突。但是。一些地区的社会矛盾事件中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苗头.不少参与群体事件的群众,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因曾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不满情绪而借机宣泄.这引起专家、党政干部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5,(4)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参与者所表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并非都是消极的、负面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群体心理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弱化、消解其中的负面成分,引导、升华其中的正面成分,进而实现群体心理的优化,对于防范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困扰社会和谐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在世界各国的表现形式、基本特征、实质和成因上有许多相似处.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尽管他们在做法上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经验.研究和借鉴国外的这些经验和做法,对化解我国"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其通常表现是起哄、扎堆、看热闹.严重的可引发骚乱。社会矛盾预警应急机制可有效预防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新时期,“无直接利益冲突”呈现出的新情况、新趋势、新动向等特征.迫切需要构建这种机制。构建这种机制,需夯实”无直接利益冲突”预警应急的基础,建设科学、高效的矛盾预警与应急系统。  相似文献   

9.
直接利益冲突"是以偶然事件为冲突起因,以与事件无关的弱势群体为冲突主体,以政府权力部门为冲突焦点,以借机发泄为冲突心理,以狂热与反常规为进程特点的群体泄愤事件。其最大危险是动摇政府执政的合法性,直降低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剧了有序政治参与政治体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极大削弱了政治认同感这一维护政治稳定最有利的力量。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维护政治稳定,就需要通过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消除政治不稳定经济根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消除政治不稳定政治根源,强化社会价值认同感的培养,消除政治不稳定文化根源,切实加快民生政府建设步伐,消除政治不稳定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0.
所谓“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直接利益冲突发生时,由于无直接利益者的加入而产生的一种继发性冲突。它实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利益需求上的碰撞,而且这种碰撞明显带有群体对抗的色彩。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首先为《嘹望》周刊所揭示。2006年,《嘹望》记者在对粤、沪、苏、浙等发达地区进行社会矛盾调查时发现,“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记者把这一现象称为“无直接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1.
重视和谐文化的引导作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杰 《学习论坛》2007,23(11):75-77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当前社会矛盾中一个新的苗头,一些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自己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借机宣泄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这种社会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要使民众情绪沿着理智的建设性的轨道发展,需要用和谐文化进行引导.强化和谐文化的引导作用,是化解这类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法治的视角,对贵州瓮安事件、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等"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进行观察与思考,提出基层县级政权应及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应选择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中心的"法治进路",并予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3.
摘要:“无直接利益冲突”自提出以来,迅速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实务部门的广泛热议和关注.研究中也出现了“非直接利益冲突”、“半直接利益冲突”、“社会泄愤事件”等说法,它们共同形成了此类冲突研究中的一组相似性的家族概念.从总体上来说,学术界主要从社会文化、社会变迁和基层政府管理的视角对这种冲突现象的各种议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就已有的文献而言,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追因研究上,而追果研究路径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08,(1):33-33
孙玉杰在2007年第11期《学习论坛》杂志上撰文指出:“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当前社会矛盾中的一个新的苗头,一些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自己并没有直接的利益拆求,  相似文献   

15.
孙玉杰 《学习论坛》2010,26(2):67-72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始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利益矛盾,由利益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同时出现了由非当事人参与其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面对新形势,我们党开始研究新的社会矛盾问题。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认识的探索和理论创新,为今天我们认识和处理包括“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在内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特殊现象,对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潜在威胁,“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是不良社会心理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优化社会心理是预防和减少“非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7.
非直接利益冲突与社会心理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特殊现象,对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潜在威胁,“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是不良社会心理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优化社会心理是预防和减少“非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在非直接利益冲突情况下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特殊现象,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分析其中的根源,探讨规避风险的路径,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公平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安全网,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玉峰  晓理 《党课》2008,(8):57-5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各种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经常发生,且许多事件基本没有预兆,突然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发生矛盾转移、矛盾激发与扩大,甚至引发危机,不但影响安定团结,破坏和谐社会建设,而且会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滞后。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关注无直接利益冲突这一社会矛盾的新形式,对于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视这一客观事实,理性对待、冷静处置、积极预防无直接利益冲突,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