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3年11月,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爆发了。这场事变是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形势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联合国民党政府内李济深、陈友仁等反蒋势力和黄琪翔领导的“第三党”,为反对蒋介石的卖国投降政策,公开宣布抗日反蒋的重大事件。 萨镇冰在“福建事变”和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他积极参与这一抗日反蒋义举成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过程中"北上抗日"政策重心随中国革命的发展有所调整和变化。在红军长征之前,面临着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和疯狂围剿,中共提出北上抗日的号召与"反蒋"联系在一起,抗日是为了民族解放,反蒋则是为了人民解放。红军在长征途中重申了北上抗日政策,基本延续了长征之前的政策部署,除了反蒋之外,重点还在于确定了北上的前进方向,以统一全党的思想。长征之末,日本侵华变本加厉,国际局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共放弃了反蒋,提出逼蒋抗日的政策是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所作出的决定。  相似文献   

3.
拥蒋抗日策略既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关键,又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契机,它远承遵义会议,近承西安事变,近启抗日战争的胜利,远启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华侨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支持十九路军抗日,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日军民,开展各种抵制日货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了重要贡献。本文试就海外华侨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精神上积极鼓励十九路军抗战,捐款捐物支持祖国抗日军民,开展国民外交和各种抵制日货的活动作一个论述,以纪念他们对中国人民抗日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7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为了迅速实现直接对日作战,推动华北的抗日救亡运动,组成了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驰骋三晋。东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统战工作,与军事斗争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最终促成了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张学良、杨虎城及阎锡山等统战关系的形成,适时完成了由“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策略方针的转变。红军东征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进行的,东征胜利是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6.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誓死抵抗和坚决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团结御侮,共赴国难。但当抗战逐步深入,八路军新四军获得迅猛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和巩固的时候,蒋介石从他的阶级利益出发,从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起,积极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相似文献   

7.
从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看“七.七”事变的爆发刘杰辉吕家毅时值“七.七”事变爆发六十周年之际,本文拟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探讨一下“七.七”事变爆发的真正原因,以求阐明日本统治集团的战争责任。(一)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千百年来指引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旗帜和不竭精神动力。1932年爆发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国军民所表现出来的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奋起抗争的悲壮之举,就是这种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国军队冲破阻力,浴血奋战。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绘织了中国抗战的悲壮历史图景。上海民众毁家纾难、同仇敌忾,全力支援前线,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总同盟罢工,谱写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御侮的惊天战歌。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坚决抗日,发表宣言,号召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主张建立武装的工农兵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抗日民族战线,始终坚持组织、支持和领导上海人民开展抗日救国运动。正是由于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中国军队才演绎了“以血肉之躯,与敌重兵利器相激荡,卒能连挫凶锋,屹然不动”的悲壮图景;正是由于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上海民众才谱写了“莫不同仇敌、万众一心、团结御侮、全力支援前线抗敌”的伟大战歌。淞沪抗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不可摧的伟力,雄辩地证明了帝国主义不能征服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的历史真谛。现在,全国人民正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进行新的伟大长征,爱国主义仍是鼓舞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最近,围绕塑造“上海城市精神”这一论题,人们从文化建设的品位和立意、普及市民的英语、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高上海服务全国的水平、发扬雷锋精神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许多真知灼见,对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文明氛围,具有较强的启迪意义。可以想见,只要这些精辟见解都能在人们的行动中得到落实和充分体现,那就一定能够呼唤、催生出市民言行和蔼可亲,市容环境幽美宜人,传统精粹发扬光大,现代气息芬芳馥郁的城市文明新景观。 将人们对“上海城市精神”不断深化的认识,转化  相似文献   

10.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战场上,曾经活跃着一支日本人民的反战组织——“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简称“反战同盟”)。“反战同盟”先后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到二十一个支部,仅山东抗日根据地就拥有七个支部,其数量之多,为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冠。本文将探讨反战同盟在山东的发展、活动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今年8月19日,苏联发生的闪电式事变,是苏联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它的结局,刚好说明矛盾激化的特殊性和新的特点。导致事变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呢?可以列举出以下五点。 (一)陷入绝境而又无法自拔的统一联盟 如果我们注意到事变爆发正是原定9个共和国开始草签“革新的联盟条约”的前一天,同时注意到事变当天卢基杨诺夫发表的对“9+1”联盟条约的抗议声明,我们就不难发现联  相似文献   

12.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本土,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时候,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它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角,推动了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毛泽东曾经指出:“一二·九”运动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继承和弘扬先辈青年的光荣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影响我国乃至我党历史进程的西安事变中 ,青年学生以其强烈而朴素的爱国热情 ,巨大的群体力量 ,将“枪口对外 ,一致抗日”的口号化作一系列政治行动 ,促进了西安事变的爆发。并在西安事变后 ,坚决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行动 ,坚决拥护我党和平解决的方针 ,积极维护西安事变的成果。进步青年以他们的实际行动 ,在维护西安事变后的抗日局面中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 ,学术界多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作者认为1937年7月7日中国的“芦沟桥事变”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亲日派卖国投降的阴谋,迫使蒋介石停止“剿共”内战,实行联合抗日的政策,建立了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必要前提,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迎来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之前,李济深就已和共产党、地方实力派、民主党派和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等合作抗日反蒋。西安事变期间,他从抗日大局出发,拥护中共提出的和平解决主张,及时地改变了公开反蒋的态度,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为结束内战和抗日民族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进一步促使李济深继续致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事业。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宣告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此后,李济深自觉地、积极地推行国共合作政策,坚决支持和拥护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17.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形成的,但这个策略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长征前至长征胜利结束,经历了主要是反蒋其次是抗日、抗日与反蒋并举、抗日为主反蒋为次到最终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在日本对中国的入侵过程中,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与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民族担当和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8.
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的研究较多。关于复兴思潮兴起缘由,有“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刺激说、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说、“中国民族复兴”话语观念兴起说、历史根据发展说;关于民族复兴思潮内容,涉及中华民族复兴、抗战救亡、民族自信心、文化复兴、教育复兴、农村复兴的问题;另外,还有各党派关于民族复兴观的研究。深化“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的研究,需要把握宏观,细究微观;研究整体,分析个案;借鉴历史,思考现实。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民主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共所建立的“三三制”民主政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推进民主进程的杰作。因为这种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革命的专政”。并且在人员的安排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占1/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1/3。”这方面相关的研究不少,本文仅就抗战时期中共民主建政问题提出三点粗浅的认识。一、“三三制”民主建政的实质是党和非党的联合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制度性设施,必然要落实到政权上,离开了政权,民主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抗战…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9月17—20日在沈阳召开。中(大陆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外(来自朝鲜、日本、德国、加拿大、美国和苏联等国)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围绕这一主题,中外专家学者向会议提供了8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