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个体应是集现代"道德人"和现代"政治人"为一体的现代价值人."政治人"是最基本的政治主体单元和最活跃的政治活动单位,是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道德人"是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的承担者,它是人的道德活动的人格化和道德主体的普遍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的统一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创新道德治理,须构建道德领域的系统治理思维、方式与机制,促进道德问题的善治。执政党的政治领导要深入到以道德文明程度作为体现的政治建设当中来,为道德治理的长效化提供支持。政治领导集体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体现出了道德治理的模范带头作用,而广大社会成员的跟进在呈现政治领导机制作用得到发挥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维护的自身力量。在道德治理的过程中,还需注入法治元素以确保道德治理过程的良性发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需注重道德治理过程中文化引领人心的重要作用。对道德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治理,需使得中国社会道德治理达到一种政治领导、社会维护、法治保障、文化引领"四位一体"的四大机制协调联动、平衡发展的局面,促进道德治理不断向好的善治图景及时到来。  相似文献   

3.
威尔海姆·海因里希·里尔是19世纪德国颇有影响的学者,文化民族学的代表.在德国向工业社会转型,传统社会发生分裂与解体、理性社会倡导个人自由和解放、社会革命时时"威胁"现存政权的时代,里尔提出了调和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政策".他依据"自然演进的历史观",在"地域-伦理学"和社会人类学的基础上表达他对道德政治的看法.他的"道德政策"就是要把传统的家庭、乡镇和社团等自然发展的社会组织纳入现代社会,使之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并以此消解现代社会的种种紧张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区分道德和非道德两个领域矛盾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的正义性做出了价值判断。从马克思对资本结构和生产关系论证中反映出的道德真假性,让我们看到他的目的并不停留于正义与否的具体问题中,而是在道德与政治的特殊性返照到人类正义的总体性中把握社会制度现实,以资本主义道德否定资本主义的非正义,以政治的正义摆脱道德禁锢而获得政治解放,以废除宗教、道德而实现制度结构的变革,其目的是回归到"自我实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要求中。马克思正义的价值正是指向于此。  相似文献   

5.
次生政治舆情深刻影响社会舆情的性质和方向、公民道德教育环境和公众道德共识的生成,如果处置不当,会带来不可预料的"二次危机"。应当辩证分析次生政治舆情的发展演变和内在规律,以制度建设、舆论引导等方式加强次生政治舆情建设,促进次生政治舆情与原生政治舆情良性互动,并使其真正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来看,当前中国的社会道德规范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以及工业社会的逐步建立,使得传统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效力。当前社会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经济带来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盛行;政治领域内民主政治和平等观念对传统道德的冲击;从思想根源上看,则是启蒙理性与自由的双重悖论;表现在价值观上看,则产生了价值多元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相应地,重建社会道德规范的现实路径主要有:进一步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在社会中树立道德权威;推进并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7.
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批评正面临三重困境:一是专业叙述陈规与社会经验分析之间往往出现扞格和错位;二是以事件批评和道德批评为特征的文化批评,无法做到深入地表,对一种贯穿性的"结构"的揭蔽;三是学术共同体的衰落乃至瓦解,导致文化批评无法抵抗具有强大结构性的社会观念与运行模式。文化批评应该转轨,即有必要从事件批评进入结构批评,从社会道德批评延伸至社会政治批评,在公共道德批评的现有土壤上发展出公民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儒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经纶天下的气概,积极探索着治国安邦、平治天下的政治良策。他们在建构自己独特的政治学说———伦理政治时,将"以德配天"、"亲亲尊尊"、"德治仁政"、"天下一家"等作为政治道德的核心理念。这些政治道德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发展。先秦儒家政治道德理念有先天的缺陷和致命的弱点,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麦金太尔早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议题,他不仅谴责历史决定论忽视道德并造成道德在历史领域"失位",而且独到地批判了自由主义道德模式的缺陷。面对"道德荒原"现状,麦金太尔重提有关欲望和道德关系的古典主义观点,运用历史辩证法的逻辑论证了欲望和道德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他基于革命政治的立场批判了抽象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然而由于缺少现实生产方式维度的分析,他忽略了欲望形成和道德评判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其关于历史发展的内在路径和"革命的人性"的主张再次回到了浪漫主义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10.
正义意味着公平、平等,属于支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理性范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义有四项基本内容:政治地位平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非基本权利与贡献完全平等原则,集体与个人关系辩证统一原则。正义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正义规范着社会道德秩序,规范着个人行为,规范着社会分配,也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起舆论监督作用。正义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和重要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围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布局树立强国富民之志,以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为首要社会责任,以当代中国精神为指导,推进"忠、孝、爱、善"的基本道德要求落地,推动时代新人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上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政治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政治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政治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政治化马啸原本文认为政治与道德有其不同的内涵,从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又相互联系无法截然分割。历史上政治的道德化比之于政治的宗教化是一种进步,但也存在一系列弊病,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政治开明。而道德的政治化则是用政治否定道德,使人们...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恶性伤害事件一再地拷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个体内在"德性"的塑造,却忽视了"德性人"在现代社会中应首先作为社会人而存在。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此背景下的"社会人"也是"法治人"。因此,兼顾制度教化与德性培养,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人格"和"道德人格",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在强调制度教化的前提下凸显制度的道德属性,并且积极推进德性培养的制度化,是今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发展阶段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但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问题,从而导致一部分人的思想觉悟下降,道德衰落。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走向在于有效地开展公民教育,这种教育有利于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可以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通过劝导力和说服力对整个社会发挥着影响。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  相似文献   

16.
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服务社会始终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服务社会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青年成长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青年通过服务社会,把科学知识、政治意识、道德和法律知识等融入社会实践,转变为自觉奉献社会的行动力;在社会实践中修德,提升道德修养,促进道德实践;增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培育新时代青年的"人民主体"意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觉悟。作为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公益活动通过道德关怀的内在机制,促成青年公益施助者道德情理相容、道德知行合一和推动个体德性向关系德性迈进,从而在个体道德心理层面促进了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利益意识、自主性以及理性化趋势增强,而且交往方式也越来越具有公共性。但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公民社会发育不足导致人们的道德信仰危机,社会普遍表现出一种以公德缺失为主、发展性的道德危机。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相协调。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客体关系的建构,道德有三种样态为学者所公认,分别为人的个体道德、行政主体的政治道德和公众的社会公德。在道德实践的真实场景中,道德的三重样态是不断变化、生成的动态系统,具有其内在张力,在交互作用中呈现出个体道德的"个体之利"与社会公德的"社群之善",行政主体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公众的"外在评价",个体道德的"自由意志"与政治道德的"强制规范"的矛盾关系。构建道德三重样态交互重组、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道德动态图景是调适道德三重样态内在张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生态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 《社会主义研究》2006,37(1):103-105
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生态道德,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系统中诸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要素之间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与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都体现出明显的社会维度,他们都坚持道德的社会性,并对现代性社会展开道德批判。尽管"社会"成为马克思与麦金太尔把握道德理论时共享的维度,但"社会"在他们那里的地位、内涵、作用等并不相同。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不仅仅是一种背景性的社会实体,更重要的是唯物史观的体现,体现马克思思考道德问题的方法论。与马克思不同,麦金太尔语境中的"社会"只是作为道德背景性存在,而不具备马克思社会观的多重维度和丰富内涵,他的现代性道德批判隐含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以及回归传统的道德乡愁情结。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可见马克思道德哲学的社会维度背后的终极动力是人的生存问题,最终的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从具体、现实的人出发理解社会,同时在社会关系中把握道德的真谛,社会成为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个体本质的形式,马克思道德哲学也由此体现出强烈的生存论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