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1995:我国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经济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分析,农村城市化需经历两个重要的过程,进行两种重要的经济结构转换。一个过程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人口就业结构由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过程是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以产业结构转换为主要特征。根据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不同阶段,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1949—1978:城乡分割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城市化缓慢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  相似文献   

2.
所谓城市化,是指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或城市数量的增多与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如果说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那么城市化就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水平提高意味着社会积累增加,政府组织和干预经济能力加强,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文化教育进一步普及,生活质量提高,在国际交换中实力和活力增强等.城市化的进程与政治稳定、城乡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对农村人口的“推力”,城市经济发展形成对农村人口的“拉力”,从而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只有当这种“推力”和“拉力”结合时,城市化进程才是正常的.两力不均,就需要调节或有可能为此而付出代价.在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均衡表现得极为严重.一方面,因为城市经济没有完全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城市的“拉力”较弱;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过剩严重,形成农村人口的“推力”过强.  相似文献   

3.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将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重要标志,集中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化发展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快慢。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迅速转移,首先必须解除农民“进城”的各种人为束缚,赋予农民自由迁移和择业的权利。因此,解放农民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选择和关键所在。一、没有农民的大解放,就没有城市的大发展城市化,“化”什么,说到底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乡村型生产生活方式为城市型生产生活方式。农民是城市化的主要对象。城市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  相似文献   

4.
《瞭望东方周刊》刊登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文贯中的文章说,城市化的本意,重点应是农村人口,而不是越来越多的高楼、宽街、广场。如果城市化排斥农村人口的话,绝不算真正的城市化,充其量只是已有城市的自我现代化。文章指出,当外需强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女性人口迁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女性人口迁移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山西省农村女性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既有观念的束缚,也有城市产业结构的制约。为加快女性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大中城市要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地区发展战略要有性别意识,要充分考虑女性农村人口的迁移;要加强对农村女性的职业培训;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为农村女性人口提供更多的城市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跳出“三农”,才能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就必然把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摆在刻不容缓的议事日程上来。农村人口城市化,既可以往小城镇“化”,也可以往大中城市“化”,但从演变趋势看,应当越来越往大中城市“化”。与此相联系,还必须因势利导消除制约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特色的人口城市化郑红腾一、关于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地位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市场重点又在占中国总人口80%以上的农村地区。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认真面对的主要国情之一。但是,就目前农村经济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而言,要使农...  相似文献   

8.
赵小谛  郭霖 《唯实》2004,(10):25-27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迁移是一项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组织和引导的社会工程.农村人口迁移的有序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移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南京地区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空间应是建设卫星城.建设卫星城的措施必须围绕引导农村人口迁居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对城市化科学内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华 《探索》2001,3(6):76-78
明确城市化的科学内涵是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未取得较为公认和统一的意见.文章从农村人口城市化说、农村城市化说、城镇化说、现代化发展说、城乡一体化说五个方面总结了当前有关城市化内涵问题的主要观点,并对城市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城市化建设中存在诸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人口和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城市化功能不强等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作者认为应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同时,对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政策选择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如何避开“拉美陷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度城市化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突出现象。拉美国家曾是过度城市化的典型代表,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工农业发展的水平,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尤其是涌向特大城市。而城市工业无力承担如此快速的城市化带来的压力,从而导致城市人口严重超载,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贫富悬殊,贫困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被贫民窟包围,环境污染,治安混乱,社会失序,政局动荡,资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这种典型的“过度城市化”现象被称为“拉美陷阱”。过度城市化不仅没有推动拉美经济持续发展,没有解决其农村农业问题,反而使拉美各国都陷入了更为…  相似文献   

12.
1.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并行不悖 新农村建设不是与城市化相悖而行,相反,新农村建设是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完成的。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把城市化的重心下移,从过度注重人口向大城市流动,转向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切向农村看齐,一切向农业回归.更不是以牺牲城市和工业的优势去发展农村和农业。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不能脱离国情实际无限制地发展。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化”过快发展的倾向。这种过快的城市化是低成本、低质量的城市化,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关键是城市的承载能力面l临挑战,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适应人口激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也是推进这一进程的重要驱动力.城市化是一个国家人口的结构性变迁过程,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聚的现象.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其中从乡村流出的占73%.  相似文献   

14.
该文提出,加快我国城市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率偏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不健全;城市结构不完善,城市分布不平衡;一些城市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加快我国城市化的意义在于:是解决农村剩余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要;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加快我国城市化需要采取的对策主要有:制定城市化战略和发展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和城市结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整有关城市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安长春 《学习月刊》2011,(23):17-18
近代以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转化为市民这种社会现象.西方学者称之为城市化。我国接受和使用城市化这个概念是改革开放后近20—30年的事。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过程,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6.0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大,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城市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据调查,近年来,随着城市下岗转岗人员的增多,企业用工基本饱和,各大城市为优先安排本地人就业,对外来民工就业加以种种严格限制。据统计,我国现有农业劳动力3.5亿人,其中1.2———1.5亿为剩余劳动力。我国现有耕地19.…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而且有利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近几年来,上犹县非常重视城市化工作,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受“老、少、穷、库“等因素影响,上犹县城市化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城区人口不旺;二是缺乏产业支撑;三是管理成本高.……  相似文献   

18.
中西部农村女性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进程,呈现出与中西部地区改革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呼应的突出特点。其特征为成长性、实质性、复杂性、潜在性与边缘性。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规模尚有扩大的空间.非正规就业将是今后农村女性人口就业的主要模式,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将日趋提高。  相似文献   

19.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城市化及其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城市化的根本并非土地的城市化,而是人的城市化。因此要保证城市化的质量,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人的城市化上来。从外在形式看,城市化表现为城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但从根本上看,是这一部分人群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城市化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城市化必然要求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但这种转移是有条件的,其实质是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集中在城市及其周围的二、三产业领域的转移,而不是人口向城市的盲目集中。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与三大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往往是结伴而行的。城市化的基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样,农业劳动力才有可能、有必要转移出去:城市化的条件,是城市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可以为转移出来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城市化离开了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两个方面的推动力,离开了劳动生产率这个原动力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因此,在西部城市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