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对马克思制度变迁多样性假设探讨的基础上讨论了几个例证,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基础的东西方差异、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设想及实现,以此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的多样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以“比较优势”“、有限(价值)理性”和“制度二要素”这三个基本假设为基础,以李嘉图所举的“英国和葡萄牙”为实例,对比较优势条件与制度安排的关系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探讨,结果发现:无论是从规则安排方面来说,还是从组织安排方面来说,比较优势条件都对制度安排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规则安排而言,在比较优势太小和分工利益太少的情况下,保障分工的规则安排往往不存在;只有当比较优势足够大和分工利益足够多时,保障分工的规则安排才能出现;但当比较优势扩大到超过“自然分工条件”的时候,这种规则安排又会失去存在的必要。就组织安排而言,当规则供给的绝对成本一定时,绝对劣势方总是比绝对优势方作为规则供给者(组织)的相对效率要高。  相似文献   

3.
从制度变迁看振兴东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东北的振兴,吸引更多的经济资源流向东北,需要对其现行制度进行重新安排;经济发展存在路径依赖问题,所以制度重新安排将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而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中最重要的制度,东北需要在产权制度方面进行创新。东北市场经济发展不足,国有经济占比例较高,当地政府需要提高经济的管理水平,减少对经济的不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4.
国家制度安排与政治认同之间存在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建国后我国农民政治认同所出现的两次高峰为主线,以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等为关键节点,简要梳理我国农村制度的变迁历程会发现,我国的农村制度变迁与农民政治认同之间存在一种以前者为主导的非对称性互动。近年的农村制度安排虽促进了农民政治认同的复兴,但在认同构建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由此亟需学界和政府做出进一步的制度改革探寻。  相似文献   

5.
跟进式制度变迁是介于供给主导性制度变迁和需求主导性制度变迁之间的一种变迁方式。本对跟进式制度变迁的概念、性质、运行规律和跟进制度的本地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改革中的基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使得弱势群体子女在获得基础教育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为了维护基础教育的公正,地方政府应当关注住房制度改革与基础教育制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城市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均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和市场手段维护基础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7.
梁莉  陆卫明 《理论导刊》2003,2(1):48-50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学说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应该包括核心价值(或基本目标)和制度安排两个层面,并且两者应该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会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 ,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 ,对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必须加以限制 ,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使集体主义成为公民在道德选择时所坚持的价值取向。要保证公民在道德选择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必须实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高志辉 《学理论》2009,(27):67-68
司法腐败问题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我国的司法腐败是制度性的权力腐败。本文通过对司法,腐败在制度方面的成因进行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克服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0.
杨发 《理论探索》2005,(6):132-133
执政党和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其主旨就是造就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公平与正义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史过程,科学的制度安排尤为重要,在我国存在庞大弱势群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政治正义方面,坚持科学的制度安排,重在抑强扶弱;在经济正义方面,坚持科学的制度安排,重在扶强济弱。  相似文献   

11.
王进富 《理论导刊》2012,(11):39-41
党代会常任制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探索党内民主的新突破和新路径。党代会常任制的价值取向是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实现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有效制衡,改革选举制度,发挥党代表的作用,同时设立党的代表大会常设机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复杂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法律制度安排及其完善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也是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针对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劳动仲裁、行政复议、司法诉讼、法律援助、国家赔偿等法律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完善这些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和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正在和将要对中国社会模型的重新塑造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也必然影响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走向。本文围绕如何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成功地驾驭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发展态势,构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不断扩大和趋于变化的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和供给相对过剩之间的不均衡,需要实现公共服务制度变迁。而要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均衡,需要创新强制性制度变迁,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竞合。  相似文献   

15.
制度变迁从规模来看,有整体和局部之分;从强度来看,有强制性和需求诱导性之分;从速度来看,有激进式和渐进式之分.对一个具体的制度变迁,可能是整体制度变迁,也可能是局部制度变迁,这就存在强度和速度的搭配选择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制度变迁的组合模式和运用方式,并对每一种基本组合模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反思与进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主义政治理论被认为更有助于解释制度稳定与维持,而对制度变迁解释乏力,因为它仅把制度变迁看作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面对这种批评,近年来,新制度主义者提出制度变迁的内生理论,并试图与外生理论结合起来,把制度的起源、稳定维持和急剧变动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演化过程,更加注重制度变迁的历时与空间维度,对制度变迁中观念与制度的相互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洞悉路径依赖的多样性及其解释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另外,制度变迁的动力与具体方式,制度的分层等问题也成为研究制度变迁的议题。新制度主义者的这些努力大大丰富了新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解释,增强了其理论说服力,但并没有解决批评者提出的所有问题,同时还带来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简要阐明了制度变迁理论的一般含义,并通过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回顾,论证了制度变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将在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是社会变革的原发性推动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变迁和和谐社会构建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是其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前提,其主导的文化变迁是社会制度变迁的内在杠杆,其推崇的社会理性是制度设计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因征地引发的矛盾发展到不同的阶段,我国的征地制度也经历了消极应对、初次调整、再调整和深入调整等四个时期的变迁。通过对征地制度变迁历史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变迁是政府和农民双方不断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经历了消极互动、初级互动、积极互动和深入互动等四种形式,并将最终达成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的动因与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制度变迁总体上体现为环境与制度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复杂过程 ,其基本动因来自于作为制度环境的社会与国家 (具体化为经济与政治 )及相关层面的关系互动在客观上所产生的对制度变迁的现实压力和需求 ;其直接动因来自于制度或体制自身的发展状况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 ,它为制度变迁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两者构成促动社会制度变迁的客观因素。而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个人、团体或国家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制度变迁发生的可能性成为必然 ,它是推动中国制度变迁的主观动因 ;特别是作为最主要的制度供给主体的国家在发起和推动中国制度变迁与创新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