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和地理是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框架.地缘边界效应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是一种动力机制,地缘政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对外经济联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同样,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推动多边外交,改善国家问的关系,改变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和资源空间分配格局.必须建立合作型的安全新模式,以积极的多边主义外交参与区域安全合作,积极发展地缘相邻国家问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索不同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联合的趋势也方兴未艾,成为当前国际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景。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大大小小的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 110个,其中三分之一是 1990年之后成立的。 区域经济联合可以看作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感到难以依赖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组织起来,以区域经济联合为依托,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对全球化风险的抵抗能力,对外界形成更强的谈判地位。区域联合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增长与联合,另一方面又削弱了超级大国在经济…  相似文献   

3.
区域集团化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和各国国内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运动;追求市场多元化,克服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获得政治竞争优势.关税同盟理论表明,区域集团的贸易创造效应可能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利,贸易转移效应可能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利;大市场理论表明,区域集团能够促使规模经济形成,加剧竞争,提高管理和刺激技术发展,增进区域内直接投资;奥尔森的理论表明,区域集团会对成员国的各种特殊利益集团形成约束,促进各国经济效率的提高.区域集团化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应以国家长期利益为重,树立均胜观;加强对内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族际政治的发展和区域公共问题的增多促进了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的发展。目前,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主要有跨省协作、上级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和联合党委领导下的合作三种模式。分别从地方政府对合作的态度、协调机构的权威性、合作领域以及利益分配制度等四个方面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应该继续强化上级政府的协调作用,明确区域内各方的定位,健全利益补偿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合作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来的第三世界的分裂和分化使中国在第三世界大体一致的总体利益受到弱化 ,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更加显著地表现为层次性和区域性的分布 ,从地缘政治以及地缘经济的角度考量它们与中国国家利益的关切 ,基本上可以界定为三个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战略层次 :核心区域、重点区域以及一般重点区域。中国国家利益的这种分布和特点规定了中国针对不同区域的地区战略应在以往第三世界总体战略上进行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创新性取舍。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7,(4):32-37
在全球化进程中,特里·N.克拉克适时提出新政治文化,其框架由三个总体理念展开,包括衰落的等级架构、资源的民主化以及变化中的结构条件,并将其扩展为七个核心要素,又通过详细论述具体的22个命题证明组织起来,共同支撑新政治文化庞大的理论架构。美、英、日等三国对于新政治文化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在借鉴时需考虑的因素是:借鉴西方文化时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核心,主干永不偏移;在运用文化思想时以全球视域对待,做到大眼界、新高度;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对我国目前逐步实行治理现代化、国家新媒体平台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新政治文化理念不可或缺,国家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更需要与时俱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需要文化共识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新区域主义是地方治理研究在传统联合政府模式和公共选择模式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英文文献当中,新区域主义理论可以从区域空间、区域身份与区域整合等三个角度进行解读。从区域空间角度来看,新区域主义主要强调各种不同主体在“区域空间”范围内的关系构建;从区域身份角度来看,新区域主义理论将区域治理与社会建构理论相结合,强调了区域在形成过程中的主观性和文化价值取向;从区域整合角度来看,新区域主义理论强调区域整合方式的弹性化,政府负责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引导地方政府和公民主体在区域内流动并促进各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开展自发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全球化的实质、内容、结构、发展规律及未来走向;全球发展规律与各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全球化的正负效应;全球化理想模式的建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等。进一步挖掘和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已有资源、充分借鉴和吸收各国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有益成果、妥当地解决全球化进程中凸现出的各种问题、并创造性地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是我国学术界面临的紧迫任务。本刊的这组笔谈,从全球化研究的方法论、全球化的实质、历史作用、发展趋向及在政治、经济、化方面的表现诸角度,对全球化问题作了探索,以期抛砖引玉,把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张丽华  姜鹏 《理论探讨》2012,(5):141-144
地缘环境变迁对于国家粮食安全观念转变有着重大影响,并进而决定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与粮食安全政策的基本走向。地缘环境的复杂现状和大陆型地缘类属身份客观上影响了我国战略选择路径,决定了我国仍需坚守高自给率的粮食战略选择路径。但随着东北亚地缘环境的变迁,中国也需要在具体策略及战术层面上相应调整粮食安全的评估机制,构建东北亚地区粮食安全的合作机制,以实现国家发展在政治安全和经济效用之间最佳的平衡,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已经告别了以往的单独凭借军事实力和国内的强制性同化时代,而进入到一个新的国家安全观时代。在这种安全观中,国家通过建立一种更为开放的国家凝聚力和国家间的合作而实现国家安全。在这种国家安全中,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实现了新的发展,处在了一种新的国内与国际环境中。新的国家安全观将对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带来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晏子 《学理论》2012,(8):17-18
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它不仅成就了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也导致以国家为主导的观念意识的淡化,使主权国家的根基逐渐动摇。区域性国家体系的出现冲破了国家为单一行为体的世界体系。欧洲一体化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其丰富的实践不但改变着各成员国的政治结构和政治行为,也冲击着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  相似文献   

12.
治理视野下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体现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体现了强国家——弱社会模式,要解决这一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应该将界定国家限度的制度创新与构建公民社会的制度创新结合起来,运用治理理论重构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政治多元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颇具诱惑力的新概念,也是目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正在研究的新课题。王沪宁在《比较政治学》一书中认为;在西方国家,政治多元主义论指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权力在处于不断变化的冲实、竞争和合作模式中的各种集团之间得到广泛的分配。”政治多元主义的内在涵义,就是当代西方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在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上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区域行政就是在一个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型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阶层结构转型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如何作为.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来看,都非常有必要从社会阶层结构与政府治理模式的互动中深入把握政治发展,并回答如下问题:在阶层结构大转型背景下,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什么?政治发展面临哪些难题?中国的政治现实、社会基础和所处的时空条件,决定着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以协商民主为主导模式的前提下,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将协商民主和体制内的竞争有机结合起来的“协商-竞争型”政治治理模式,可能是中国政治发展中比较好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上海合作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区域内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增强战略互信、深化安全合作、推动区域发展、开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上海合作组织的实践成就,表明了"上海精神"的巨大成功。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时代也对上合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扩员后继续强化共识、构筑认同,继续深化合作,以区域内成功的合作模式为依托,利用"上海精神"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角逐和经济主体竞争与合作已经超越国界 ,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区域经济集团化迅速发展 ,国际分工与合作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能否保持高速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和基本前提。实行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日益与世界经济相融合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然而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而世界经济则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支配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弱者与强者的竞争与合作 ,中国能否在这种竞争与合作中保证民族国家经济的安全并…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背景及其理论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处于现代化变迁过程中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不仅受制于特殊的历史背景 ,而且正面临着如何进行理论构建的难题。本文在考察了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后 ,从全球化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深刻变革 ,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对政治发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描述了这一特殊背景。文章认为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建构 ,至少应从提高国家控制能力和对权力有效制约 ,扩大政治参与和维护政治主体利益 ,重构政治文化和发挥政治文化价值观的主导作用这些层面上给予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跨界治理的内在动力、典型模式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渐深入,单个国家内的跨界问题日趋凸显。为应对此种跨界问题,西方学术界对跨界治理展开了颇具深度的理论分析。新区域主义学派认为跨界治理的内在动力在于经济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跨界问题会随之消失。但实践并未如此,跨界问题反而突出,于是跨界治理的内在动力在于政治驱动的学术观点开始出现,此种观点认为只有地方政府之间达成实质性的契约关系,将跨界问题提到公共议程上,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目标的跨界治理典型模式中,主要有伙伴关系模式、行政性合作模式和碎片化模式等三种。在此基础上,西方学者还对跨界治理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公私伙伴式和"新葛兰西"式两种迥异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展望新世纪,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浪潮、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国际组织干预与非政府组织影响、强势国家的强权扩张等等,给现行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带来一系列严峻的冲击与挑战,世界形势与国际格局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与大调整时期。国家政治越来越带有世界性,国际政治越来越趋向全球化。国家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合作。面对冲击,迎接挑战,是当今世界走向21世纪的重大政治抉择问题。一走向新世纪,日益强劲的经济全球化潮流已使政治经济化成为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大趋势。当代政治出现了两大历史性的转变:一是国家政治重心转向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