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去衣裸裎"是道家区别于儒家"垂衣裳"的服饰观,寄寓了道家以自然为导向的身体哲学和政治观念。道家的"去衣"是一种退行,将我们带入了古代治道的压抑结构之中。"裸"在摆脱了衣服对身体的束缚的同时,也摆脱了礼教观念、道德耻感、性别差异等心灵桎梏。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权力的"裸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对繁徭重赋和繁文缛节的政治症候的治疗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带有"文明决定论"和"文明冲突论"色彩的言论在西方政界时有出现。近年来,法国政界在"文明观"层面上也存在一定争执,法国正在形成关于"文明观"的新的"政治正确"语境。而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上台后因"文明观"层面上的"言语失当"已经至少两度招致批评。从理论上说,无论是"文明决定论"还是"文明冲突论",都与西方在"文明"层面上的优越感有关。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北京作为首都所担当的是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之角色,那么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有世界主义特征的大都市,所担当的则是另外两个角色:经济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尽管如此,上海也并非"文化沙漠",它在文化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蜚声世界的"海派文化"和"海派文学"就是上海文化的集中体现。对此,国外汉学家已有研究,而我们自己则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上海实际上在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中至少充当了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的角色。上述诸种因素,再加之上海本身的国际性和开放性,使得上海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4.
徐娜 《中国减灾》2011,(13):30-31
不记得这是近年来的第几次"旱痛",那个远古的时代是否也经常经历这样的焦灼……与古人不同的是,今天的"旱痛",多了人为的因素,比如水利设施欠账太多,过度抽取地下水,污染水源……中国连年发生的"干旱"问题,是中国的水问题,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水的态度。我们只有学会利用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缓解灾难,否则人类只能饮鸩止渴。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治伦理思想是历史上的思想家有关政治伦理问题的认识结晶, 其主题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当性。 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道德层面有着十分深切的关注。 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是符合道德的生活, 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与历史上的思想家一样, 生活在现时代的人们也要对这一问题给出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答案。 我们对有关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问题形成自己理解的前提, 就是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政治伦理思想产生、 发展的历史, 以及理解中国政治伦理思想, 作为人类共同的思想遗产之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太湖作眼眸,苕溪显风韵,仁皇山展胸襟,莫干山秀气魄,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这是湖州的山水之美.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湖州自2014年以来,坚持以"五水共治"和"河长制"纵深带动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全域水环境面貌发生显著改善,连续7年夺得"大禹鼎",为打造美丽中国标杆市不断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李伟 《人民论坛》2012,(24):42-43
"政治冷漠症"剖析不断地研究和把握社会成员的政治观,是制定政策、开展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认真审视目前实际情况,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政治参与度不高,政治信仰缺失,甚至出现"政治冷漠症"。深入剖析当前中国青年政治热情现状,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作了深刻的新阐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治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体现出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相结合的严谨逻辑理路;在核心内涵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以人民利益为基点,从政治经济观、政治关系观、政治权力观、政治文化观、政治发展观五个维度铺陈开来;在价值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价值、方向指引价值和经验借鉴价值三个层面。进行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理论图景的勾画与探析,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庆 《中国青年研究》2012,(9):79-84,30
"伪娘",不仅是一个搅动当下中国社会敏感神经的一个潮词,而且非主流的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武汉在校大学男生组建的"爱丽丝伪娘团",已把"伪娘"推向了"伪娘团"这样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伪娘",我们不必追捧,也不必棒杀。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及其个人权利,但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要注意公众人物及其榜样效应的主流期待。  相似文献   

10.
在实施第五次大提速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坚持强化政治工作的"融入"意识,在提速的特性上寻找切入点,在提速的要求上寻找着力点,从制约提速目标的实现上寻找突破点,充分发挥政治工作优势,积极探求"融入"规律,确保了第五次提速调图的阶段性胜利,用事实证明了政治工作"先有融入,后有作为;唯有融入,才能作为",也为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必须明确工作定位,强化"融入"意识 政治工作的融入观是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对政治工作的一次全新定位,充分反映了铁路跨越式发展对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深刻揭示了政治工  相似文献   

11.
正长江中下游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种植业、水产业,分布在广大的平原、湖汊,也是我国农业大省集中分布的区域。但是,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成立,当时为了改变人们的"洪水观",提出"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带领洞庭湖畔的农民,发展"适洪经济",同时出于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7,(14)
正"求真务实"这四个字,都不陌生。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实践。求真务实,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活力之所在,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13.
"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是民主的具体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民"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因此民主一词代表的是"阶级的统治",只在国家制度层面上使用,即政治民主或民主政治。就此而言,党内民主、社会民主以及其他与民主相关的说法,都是政治民主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在大革命期间声势仅次于国民党、共产党的"第三党",醒狮派以《醒狮》周刊为舆论工具,大力鼓吹"国家主义"。大革命前后,他们与早期共产党人围绕国家、社会、革命激烈地争论。就双方国家观而言,醒狮派坚持绝对的国家观,他们认为革命的目的在于争取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其国家观带有很强的抽象和本体论色彩。共产党人同样以摆脱压迫、追求独立统一为目的,但他们反对视国家为抽象之物,注重通过具体的革命实践,以"社会"重建"国家",这种国家观超越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代表着一种新的政治观产生,也因应了新文化运动中知识群体核心话语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种不同的政治观,可以部分解释两者一败一成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5.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人性角度出发,主张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其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中庸之道",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孔子主张"人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道德化,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则是道德哲学的政治化。孔子的"中庸"观的"三个合一"包括"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都具有现代价值。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应该思考,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导致形成"利益集团政治",利益集团会不会越来越突出地影响政治中国正处在改革深水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陷阱。尤其是政治发展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陷阱,如何规避这些陷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第一个陷阱,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党合法性的重要体现是让经济发展,工资福利能够改善,群众和党形成了"有福同享"的机制。但是经济发展不可能是永动机,今后中国经济的增速如果慢下来,我们就要在政治发展中解决与群众既"有福同享",也"有难同  相似文献   

17.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有两种阐释进路:其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最早提出了阶级斗争"金线论",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影响深远;其二,恩格斯在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书评中最早提出了社会存在即经济发展"红线论",直至晚年坚守不渝。"社会生产力"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前者作为"终极原因",后者作为"伟大动力",罗荣渠先生早有宝贵厘定,但是在生产力发展(即经济变革)与阶级斗争(即政治变革)二分框架下讨论历史的动因和动力问题,也有可能忽视了两者同样作为精神"动力的动力"而存在的一致性。"金线"是指称暴力或军队组织,它本身就是一种与"经济力量"难解难分的社会存在或物质力量:在"既用以保卫财产,又用以获取财产"时,就是"一种经济力量"。"红线"与"金线"实际上是唯物史观的主辅两条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图式是:与"社会生产力"作为历史的动因(根本动因、根本动力)不同,"人的生产力"(Produktivkrfte der Menschen)发展才是历史的动力(基本动因、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李杨 《探索与争鸣》2012,(12):22-24
对于"发展起来之后的中国城市文化矛盾"这样的命题,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统计学的层面做出解答,但它同样也是一个人文学的命题。比如对社会状况的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不同量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重构传统的科学理性观,理查德·罗蒂区分了"合理性"的两种意义:强理性与弱理性.放弃标准的强理性观而接受实用主义的弱理性观,也就是放弃认为真理是某种我们应对之负责的东西的看法.罗蒂从文化的层面来考察科学,正确地指出了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所必然具有的"素和性"、"建构性"和"约定性"的特征,但又完全无视科学与各种非科学文化的根本区别.科学不能排除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非理性因素作重要的补充,但是科学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活动.罗蒂试图完全否定科学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的作法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