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飞 《行政与法》2013,(2):18-22
作为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解决其就业问题的就业培训服务,政府以往的提供方式是大包大揽,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欠佳.在打造服务型政府背景下,政府购买服务路径既可实现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又可实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财政效力最大化.基于此,本文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内涵、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在理清政府职能定位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府为农民工购买就业培训服务的具体路径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莫荣 《中国法律》2006,(6):30-31,94-96
农民工流动就业催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同时。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就业对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特别是劳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吴星 《江淮法治》2009,(5):10-11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的一个月,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汪春兰和往年一样挤出时间,带上一瓶水、两块面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这次调研主题是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问题。“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和有序流动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人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张德江副总理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第十次全会上指出,要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这为我们做好服务农民工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江苏沿江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农民工中男性占六成,20-39岁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工占了近70%,六成多为已婚者,四成的农民工孩子与父母一同出来了.一半多一点的农民工是初中文化程度.农民工的高频率流动并未根本改变,跨区域流动农民工构成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农民工的就业情况是,有工作的占97.5%,分布在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36%和54%,60%的农民工在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工作,71%的农民工在本企业工作时间在2年以内.农民工个人月经济收入平均为1205元,个人开支平均为373元.参加社会保障的情况不理想,应是今后需要着力予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华北一个村庄改革开放后近20年的农村人口流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村中的人口流动并不单纯是向外流动,而是表现为有出有进的双向流动,通过了解村中外来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状况,发现地区发展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也存在分层性-人们的就业愿望和选择能力是有层次性差异的。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农民较之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农民就业要求高一些、选择就业的范围大一些。而由于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存在以及其它一些因素,劳动力就业市场又是分割的。两种方向的人口流动互相影响,共同推动村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基本情况和特点四川省是劳动力资源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截至2006年,全省8760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970万,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人员1637万,进城务工人员1307万人(其中跨省农民工600万人),占全国流动就业总数的13.3%左右。总结近几年我省农民工基本状况,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从外出务工就业方式看:随着“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的开展,农民工有组织外出、有目的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但还未达到外出务工就业主渠道地位。目前,依靠亲缘、人缘和地缘关系自助化外出务工的占58%,通过政府部门、企业和中介机构组织外出务工的占35%,…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彻底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平等就业权受到严重侵犯甚至被剥夺。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内涵,并研究了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缺失的六种主要表现形式,这对于研究如何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缺失与归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当前已经率先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却面临着户籍制度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整体排斥。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有效地增加制度供给,并为这一转变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赵明佳 《山东审判》2006,22(5):39-4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作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第(12)条明确提出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全市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根据初步统计,日照市就业的农民工为39.74万人,就业相对稳定的(在一个企业工作两年以上)约占农民工总数的39%。其中:外省籍1.86万人,占…  相似文献   

12.
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政府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就业、子女教育、劳动权益、医疗保障、户籍制度等方面给予进城农民工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全面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通过分析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意义、探讨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因素,进而提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责,以期为"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民工大批进入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也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农民工的住房情况也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时间以来,农民工在城市中就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可是其住房等问题又凸现出来。与城市失业人员和低收入群体所不同的是,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突出表现在住宿安全性差,卫生条件差,稳定性差等方面,这既降低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诸多安全隐患。解决农民工住房也成为城市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的主体,在当前中国劳务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加快其市民化步伐。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是目前形势的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现状的描述,针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存在就业渠道少,竞争力差,缺少培训机会等问题提出拓宽就业渠道,改革户籍制度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刘佳 《法制与经济》2008,(14):50-51,80
从就业、子女教育、劳动权益、医疗保障、户籍制度等方面给予进城农民工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全面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通过分析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意义、探讨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因素,进而提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责,以期为“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民工就业扶持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从我国农民工就业现状入手,深度剖析农民工就业扶持中的政府责任,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农民工就业扶持中政府责任的实现途径。包括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大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统筹城乡促就业、鼓励农民工积极创业。  相似文献   

17.
调查显示,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1亿人;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业户口劳动力已占57%,有些行业中农业户口的从业人员已占相当高的比重。权威人士指出,农民进城务工,是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始终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但农民工受到侵害的现象日益严重: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工伤事故频发,农民工欲诉无门,正规劳动合同难签,签了的合同也不规范,甚至出现了“生死合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讨薪难”到“用工荒”,农民工问题与农民工的就业息息相关,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农民工就业形式是农民工就业的途径,也是就业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就业形式现状的分析探究农民工就业市场管理中的问题,从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关键。本文通过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中的各种制度障碍,提出了破解这些制度障碍、构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法治环境的建议,希望对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我国20年来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讨论,较多关注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以及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较少关注已经完成行业转移的农民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农民工”谤种就业模式具有低地位职业、低技术劳动、流动就业这三个基本特征,氏地位主要形成于先赋的原因;劳动素质低和社会网支持差是低技术劳动的原因;家庭经济选择是就业流动性大的原因。“农民工”就业模式将成为一种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