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雍春梅 《人民论坛》2014,(14):72-74
随着对经济增长理论认识的深入,传统的认为技术和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的理论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文化也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更离不开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经济增长理论认识的深入,传统的认为技术和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的理论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文化也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更离不开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一何彦在《论影响生育观的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一文中指出,近年来,人口学界发表了不少分析影响生育观的因素、探讨中国农民生育意愿的文章,这类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即在研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环境诸因素对生育观的影响时,往  相似文献   

4.
造型艺术与西南少数民族生殖崇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造型艺术是每个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一种物态化形式,对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自然也包括对生育文化的影响。造型艺术中大量地积淀着各种不同的生育文化原型和生殖崇拜观念,它对一个民族的生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支配作用。所以,生育不仅是一种生理行为,也是一种体现着深刻内涵的文化行为。特别是在保留传统文化因子较多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生育与古老的生殖崇拜更有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作为一种原始文化现象的遗存的生殖崇拜中去透视其中的深层文化意蕴,以及对生育带来的种种潜在影响,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造型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不妥之处,还请学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5.
试论农村集体化经济对我国农村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急剧变更,农村家庭私有经济迅速转化为集体公有制经济。前所未有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促成了农村家庭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新的分化与组合。这种变化的最显著特征是导致农村家庭经济职能缺损,生产职能外化为社会职能。本文关切的要点是:农村生产关系及由其牵动的整个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巨大变化,是否动摇了我国农村传统生育文化的社会根基?是否淡化了传统的生育文化和抑制了传统的生育行为?上述问题的回答对诠释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社会成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人口生育“回潮”、“反弹”等人口现象及今后所面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口运行机制的变化趋势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邵明华 《人民论坛》2023,(18):98-102
内容生产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资源、创意转化、文化产品构成文旅融合内容生产的三重向度,文化资源是基础源泉,创意转化是关键环节,文化产品是价值实现,三者共同形成文旅融合内容生产的基本链条。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确立内容生产的基础性地位,推动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创意转化和开发利用,创新生产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国文旅融合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7.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妇女生育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生育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类的再生产分为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本身的再生产,各民族都十分重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在生育方面都有独特的传统和习惯。而这些传统和习惯对该民族妇女的生育健康影响极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对此作专门研究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就云南少数民族的这个问题作一些分析探讨,以求教于同贤。 关于生育健康的概念,1994年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在其《行动纲领》中指出:“生育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运作所涉及的一切事项有关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性等方画的正常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和虚弱。”并进一步解释生育健康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们能够有满意且安全的性生活;有生育的能力;男女均有权获知并能实际获得他(她)们所选定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阶层,而在经济发展的某些特定区域,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创新精神又具有内在的渊源关系,传统文化作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来源之一内生化并构成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9.
人口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本研究对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150名已婚育龄青年进行问卷调查,考察适龄生育的青年群体对三孩政策的态度反应及生育意愿,发现对三孩政策表示支持及表示激发生育意愿的总体比例偏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青年群体生育意愿的现实因素和文化观念因素,发现在现实因素上,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过高使得“养不起”问题突出,尤其是生育旺盛期遭遇压力峰值导致生育意愿低迷,男性育儿参与度低使得女性养育过程压力过大;在文化观念因素上,养儿防老观念淡化、传统家庭主义生育动机让位于个体主义生育动机、生育无性别偏好及女性主义生育观普遍化等特点拉低了青年群体的生育意愿。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积极提升三孩政策实施效果及全面深层次服务青年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庆 《青年探索》2022,(6):52-61
后独生子女时代,受生育政策、生育意愿、传统生育伦理责任等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形成了许多高龄产子家庭,其家庭内部子代之间的同胞关系也面临新的挑战。“同胞隔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学术建构,其本质在于兄弟姐妹之间心理年龄和社会时代的断层,存在的基础是较大的生理年龄差别。同时,作为传统“代沟”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同胞隔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形成机制原因包括:高龄产妇生育意愿提高、“一孩”意愿改向、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维护家庭内部和谐、减轻子代赡养父母压力。在高龄产子家庭中出生间隔较长的同胞间不仅会产生情感隔阂、心理障碍、时代断层、社会化差异,而且会对旧有的家庭结构、家庭养育模式以及家庭关系带来新的变动和调适。本文希望为“三孩”政策下中国社会家庭研究有所助益,开启重新构筑“多子女”新家庭理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妇幼卫生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中国妇幼卫生工作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为核心,开展以保护妇女生殖健康为主要内容的生殖保健服务,努力提高我国妇女的健康水平。在新时期,面对机遇和挑战,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妇幼保健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以妇女为中心的生殖健康事业。  相似文献   

12.
解构性别本质主义:女性主义对先进性别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主义对中外传统性别文化的核心———性别本质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两性的命运主要由自己而非生理决定,从而清除了中外传统性别文化中的宿命论错误,为先进的性别文化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其批判还冲破了男女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传统性别思维模式,为先进的性别文化建立了多元并存、亦此亦彼的新性别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法("礼")在中国被当成法治的绊脚石遭受唾弃.本文试图说明"母以子为贵"是中国传统社会"礼"的表现形式."礼"要求每个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从而维系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结构,农村人口的"男孩偏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传统法的"礼"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依然普遍存在.然而,在传统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我们又有必要分清良莠,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价值取向重新解释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开始受到重视。当代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社会公德、诚信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缺失,说明培养大学生国学素质很有必要。"国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健康的人格、节俭朴素的品德等诸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郭霞 《青年论坛》2006,(5):22-2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和谐"基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整体和谐"性重要特征;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庸之道"最高价值原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充盈于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宽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陈刚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73-178
在纵向发展与横向传播中,语言与思想经常错位、断裂,产生语言疾病,引发或隐或显的文化变迁。在本为保护传统文化的跨语言记录、整理、传播中,《亚鲁王》中的"rangh""rangx"从苗族传统文化中脱离出来,被翻译为龙,它的心成为"龙心",而它所承载的心崇拜无意间被龙置换。"龙心"的神奇力量虽与奇特的"龙"有关,但主要源自亚鲁王流传区域的心崇拜。心崇拜应与蝴蝶妈妈密切相关,认为心是事物最重要的部分,神奇事物之心往往具有神奇作用。文章力图通过厘清"rangh""rangx"的原初含义、联系其生存场域、挖掘传统文化等途径,探析紫云苗族古老的心崇拜,既加深对亚鲁王的理解,也为探析文化变迁提供了语言学视角,并探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更好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延续与昌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历史性课题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不同的历史条件出发,提出了在总的原则一致的基础上又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观.  相似文献   

18.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巨大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更快、更高、更强"理念的西方体育文化的日益侵蚀,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容忽视,通过对阿昌族民族体育活动耍青龙、玩白象的起源、活动平台和活动形式进行分析,充分显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功能,从而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普及和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权》2018,(5)
Human dignity is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serves as the theoretical backbone for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 Chinese culture has an excellent tradition of treasuring the dignity and value of people. The provisions on dignity in the Declaration can find their historical origi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dignity of people has a supreme status and valu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etiquette" culture has a long tradition of respecting the dignity of people.Achieving benevolence through etiquette is the basic way to protect human dignity. Etiquette in ancient China was constrained by inequality and historical limitations, but it also had the elements of respecting or honoring others, and had the practical function of respecting, maintaining and achieving human dignity.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etiquette requires the fulfillment of people's basic needs. Progressing from xiao kang(moderate prosperity) to da tong(great harmony) is the process of approaching the human rights standards of human dignity and equal rights that all nations and all peoples should strive to achieve.  相似文献   

20.
自从2000年《联合国千年宣言》把孕产妇健康作为八项千年发展目标之一以来,增进孕产妇健康和减少孕产妇死亡率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对全球孕产妇健康状况、自1990年以来的变化趋势及区域之间变化差异的分析,指出减少孕产妇死亡比率和实现普遍享有生殖保健服务的全球发展目标依然艰巨,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为之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