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触DNA是指人体与客体相接触后遗留在客体表面的细胞内含有的遗传物质。接触DNA的检验鉴定作为一项较新的技术,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基于接触DNA检验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均受到重视,本文借助相关文献,对皮肤触摸痕中接触DNA的形成原理、发现与提取、检验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检验结果正确地解读和利用等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接触DNA是指人体与客体相接触后遗留在客体表面的细胞内含有的遗传物质。接触DNA的检验鉴定作为一项较新的技术,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基于接触DNA检验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均受到重视,本文借助相关文献,对皮肤触摸痕中接触DNA的形成原理、发现与提取、检验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检验结果正确地解读和利用等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磁珠直接吸附法对人体尿液、唾液、血液3种体态生物检材中的游离DNA进行提取检验,为法医物证中游离DNA的研究及检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3种生物检材采取离心吸取上清液的方法分离游离DNA,然后采用磁珠直接吸附法进行提取纯化,Identifiler-Plus试剂盒进行复合扩增后常规STR检测。结果在3种检材中均检出了游离DNA,其中血液中游离DNA检出率为100%,唾液为90%,尿液为70%。结论人体体态生物检材中存在游离DNA,同时磁珠直接吸附法可高效、快捷的提取生物检材中的游离DNA。  相似文献   

4.
法医DNA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者按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遗传物质.DNA分型技术在法医物证鉴定中应用日益广泛,在各类重大 刑事案件的侦破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10多年,是法医学发展最快的时期,DNA分型技术跨了两大步: 1985年建立的第一代分型技术--DNA指纹,实现了物证鉴定从否定到认定的历史性转变;进入90年代,PCR(聚 合酶链反应)技术问世,可以在体外完成扩增复制靶DNA片段的全过程,是生命科学一项划世纪的进展.以PCR为 基础的第二代DNA分型技术在检测灵敏度上有重大突破,解决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困扰法医的微量、陈旧、腐败检材 鉴定的难题.DNA分型的高科技,以其无可争议的认定或否定的鉴定结论,为法庭提供确凿的证据,成为打击犯罪 的有力武器.从本期起,对<法医DNA分型>进行专题讲座,将分期介绍DNA多态性基本原理,DNA分型结论的 评估,法医DNA分型技术与方法,以及DNA分析技术展望等四个部分,以飨读者. 许多涉及人体伤害、死亡的刑事案件,法医常要对现场 遗留的血痕、精斑、毛发、骨骼等人体材料作出鉴定,分析 这类物证是来自被害人或罪犯,称为个人识别或同一性鉴定. 个人识别或同一性鉴定可以通过检测血型进行判断:血型不 同,可排除同一性;血型相同,则不排除同一性.血型如同 人的一种特殊标记,每一个人有独自的血型.血型严格按照 一定的遗传规律从亲代遗传给子代,故称血型是人类的一种 遗传标记.通过对遗传标记的检测分析,人类可分成若干类 型.这种现象叫作遗传学多态性.如按ABO血型分类,就有 A、B、AB和O等4类.多态性的产生原因,是基因座上的 碱基发生了点突变,形成等位基因.在DNA分子中,含有大 量的高多态性基因座及遗传标记,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直接 检测分析DNA遗传标记的型别,实现个人识别的目的.通过 分析亲代和子代的遗传标记作亲子鉴定,可以判断父母和孩 子是否亲生关系.对遗传学多态性和遗传标记的研究,为法 医学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接触DNA在法医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体在接触物体后,会在其表面留下少量接触DNA。对接触DNA的检验是目前法医DNA检验技术的热点和难点。接触DNA的检验成功率差异较大,受各环节多重因素影响。影响接触DNA检验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有接触DNA检材的准确发现、接触DNA的提取与纯化以及扩增策略的选择和结果分析等。本文详述了接触DNA检验过程的进展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石蜡包埋人体组织DNA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石蜡包埋人体组织的DNA提取方法对其STR分型的影响,并建立石蜡包埋组织的DNA提取方法。方法经不同预处理条件后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石蜡包埋人体组织中的DNA,用不同的反应体系进行STR复合扩增检验。结果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人体组织直接采用Celex-100法提取DNA与65℃水浴除蜡后采用Celex-100法提取DNA均可获得满意的DNA分型。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实验效果好,适合检案。  相似文献   

7.
人体外部可见特征(externally visible characteristic,EVC)的分子鉴识,也被称为法医DNA表型(forensic DNA phenotyping,FDP)推断。在常规调查无法确定罪犯身份、DNA数据库未成功比对时,可作为"分子目击证人",通过从犯罪现场留下的生物检材或未知名尸体中获取DNA,推断其外部可见表型特征,以协助侦破案件。近年来,筛选不同EVC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多有报道,一部分EVC的推断已经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如发色和虹膜颜色。随着人体外部表型特征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的持续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促进人体表型特征DNA分子鉴识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国法庭科学DNA标准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IST)的标准物质(SRM)目录中提供了5种人类DNA标准物质(SRM2390,2391,2391 a,2392,2395),这5种DNA标准物质可以为法庭科学DNA鉴定提供参考标准。本文介绍这5种DNA标准物质的组成和产生,以期为我国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DNA甲基化在组织/体液来源鉴定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可疑生物样本的组织/体液进行来源鉴别是重建犯罪现场、推断犯罪性质等侦查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表观遗传学理论的研究证明运用基因组中存在的组织特异性DNA甲基化差异位点(t DMRs)可以对组织/体液进行来源鉴别。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DNA甲基化在法医学领域用于鉴定人体组织/体液来源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试图用所得到的信息来分析DNA甲基化作为一种组织/体液鉴定遗传学标记的可能性、优劣点及其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以期能为法医工作者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3种方法联合运用提取人体脱落上皮细胞DN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求提高法医物证检验中附有人体脱落细胞载体检材的DNA检出率的方法。方法根据案件检材的具体条件.选择3种提取方法即Chelex-100法、Chelex-100联合有机法和Chelex-100联合磁珠法。结果采用了分步提取DNA法,可充分、有效地提取微量DNA,提高了人体脱落上皮细胞有效DNA的检出率。结论根据第一步提取方法的检测结果,来调整下一步的提取策略,如是否加以纯化浓缩,可增加人体脱落上皮细胞有效DNA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生物检材发生降解后的DNA分型是法医DNA领域的难题之一。本文对降解检材分析策略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降解DNA分析方法与技术的优缺点,对近年来新出现的方法,如扩增前降解损伤DNA修复策略、扩增后纯化策略和核小体DNA策略做了介绍,希望能为降解生物检材DNA检验的研究和分析提供思路,为相关应用提供新方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DNA指印     
根据纽约时报消息:美国犯罪学家在生物学家的合作下。最近研究发明了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指印,这在追踪杀人犯、强奸犯和走私等罪犯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些“指印”一般在罪犯的小样血液、精液和发根中都可求得。这项发明试验,原是由英国累斯特城大学杰弗利博士主持进行的,他认为人体细胞内饱含DNA。利用特殊生物方法,就可以侦察出各人身上所含个别的DNA因子。可以用来追查犯罪分子。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世界上几十亿人口没有两个人的指印  相似文献   

13.
法庭科学DNA检验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检验技术,该技术自应用于刑事案件侦查领域以来,因其能够进行个体认定而倍受关注,成为提供法庭证据的主要技术之一。我国公安系统DNA检验技术研究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研究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实验室技术研究和实际办案技术转化,相继研发出DNA指纹图技术、PCR技术、STR技术、DNA数据库技术、国产DNA检验试剂、DNA提取纯化试剂与仪器等,并陆续在侦查办案工作中应用,为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提供了大量证据和线索,发挥了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法医DNA鉴定中的脱落细胞检材是指含有人体皮肤黏膜脱落上皮细胞的检材,是当前刑事案件现场最有可能提取到的生物物证。目前关于脱落细胞提取纯化方法对比的报道~([1-3])较多,但相同提取方法效果横向比较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IQ磁珠、M48磁珠、Prep Filer磁珠三种常见的磁珠法提取脱落细胞DNA的检验效果进行比较,为法庭科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两种DNA提取方法检测微量陈旧汗斑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与人体接触过的衣、物常常附有体表脱落的上皮细胞成分。有试验证明,人体只要接触物体5秒钟以上,即有可能细胞遗留在物体上,也就是说,有可能留下核DNA及线粒体DNA[1]。在刑事案件中,如能成功地对有关物品上粘附的脱落上皮细胞的DNA检验,便可为案件的侦查和审判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证据[2]。作者在实际检案中遇到一例微量陈旧汗斑,通过联合应用两种DNA的提取方法并进行了对比,解决了该案的难题。报道如下:1简要案情2003年初,某女被杀害。现场提取男士夹克衫一件,领后部有可疑油渍样斑迹,考虑此处有穿衣者留下的汗斑。2检验2.1检验材料犯罪…  相似文献   

16.
弹壳是涉枪类犯罪案件的重要物证,弹壳上接触DNA的成功分析有助于排查嫌疑人和重建枪击案犯罪现场。随着DNA提取方法的改进和扩增试剂盒灵敏度的提高,有望通过检验弹壳接触DNA获得更具价值的信息。实际案件中,弹壳接触DNA的检测常面临微量、降解、混合以及射击残留物干扰等问题,为DNA信息的检验与鉴定带来挑战。本文围绕弹壳接触DNA的影响因素,提取和扩增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弹壳接触DNA的法医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实际案件中弹壳接触DNA的法医学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法医DNA检验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针对Y染色体进行的DNA检验,可以开展家系排查和辅助父系亲缘鉴定,为案件侦查提供重要线索。本文针对Y染色体DNA检验,讨论完整利用染色体具有的信息,制定整体检验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试剂盒开发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犯罪现场遗留的生物斑迹中提取到的DNA样本可能因为长时间暴露于恶劣的环境中而遭受到各种类型的损伤,导致扩增失败不能获得分型结果。对这些受损伤的DNA样本进行修复并提高其检测成功率,是近年来法庭遗传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DNA损伤的原因和类型、DNA损伤修复机制、生物检材中DNA损伤修复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希望能对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法庭科学实践中,年龄是重要的个体信息,是刻画嫌疑人特征首先要考虑的指标之一。近年来,DNA甲基化因其出色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成为年龄推断的研究热点。在DNA甲基化位点的特异性、跨组织年龄推断、未成年人的DNA甲基化年龄推断、年龄推断的灵敏度和法医学实际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新进展。同时,一些研究建立了更精确的统计建模方法、消除不同检测平台的差异、找寻模型中合适的位点数量、分析了环境和疾病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综述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DNA鉴定为各类案件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从普通民众到一些司法人员对DNA证据盲目崇拜,认为DNA证据是不可撼动的"铁证"。由于不健全的法律制度,我国目前对DNA证据还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制,这样在未来的司法活动中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使得DNA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大打折扣。应当修改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在其中设专章建立DNA证据规则,从立法上来规制DNA证据的采集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