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凡  范启标 《学理论》2013,(21):329-330,353
高校新建学生群体是新建校区和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对所在学院、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根据小群体中的互动发展理论,将高校学生新建学生群体的发展划分为"摸索""、彷徨压抑"、"把握协调"、"角色适应"、"群体行动"五个阶段,通过分析各阶段心理特征及行为指向,探讨高校学生新建学生群体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热衷于组建志趣相投的非正式小群体,是青少年学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青少年学生帮派群体就是初中生中仿照封建帮会或港台黑社会组织的组织形式、规范和文化观念自发组成的非正式小群体。他们虽然在组织形式上与帮会组织有相似之处,但毕竟只是未成年人的一种模仿,没有帮会组织那样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政治目的,所以称之为帮派群体,以示两者的区别。这类群体,以较强的隐蔽性和群体内聚力,偏离班集体主导文化要求的思想和  相似文献   

3.
张益民  张力凡 《学理论》2013,(15):335-336,357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有客观的必然性,加强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要科学地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根据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对其进行区别管理;注意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进行引导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正式组织中的一些成员,在共同工作或业余交住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兴趣、志向,而形成的一种无形团体(并不是指非法群体)。 非正式组织是存在于每个正式组织中的普遍现象。以往在领导工作中,我们多重视对正式组织的研究而忽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甚至否认它的客观存在。社会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证明,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正式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个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4)
公务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群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担负着多重责任和使命。公务员群体是"关键的少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培育和确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甚至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因此,本文就公务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角色定位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转型期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E·Mayo)最早将工作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重点是说明和研究工作群体内的非正式群体。我国关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较为宽泛。本文考察和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非正式群体”,一是将超出梅约的研究范围,二是把“非正式群体”概念拓展至“一群人”(“agroup”)。一、社会发展速率与非正式群体的演化在一般情况下,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其发展速率高于非转型社会,社会重组和社会分化也快于非转型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跨越式”发展的特征表明,中国社会变迁进…  相似文献   

7.
王强强 《学理论》2009,(26):235-236
大学生士兵正在成为我军士兵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早探索大学生入伍战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既是适应我国高教改革带来的适龄应征对象逐渐向高校集中的大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我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滢 《学理论》2012,(23):50-52
近年,随着一系列入伍优惠政策的颁布,我国开始面向社会普遍征集女兵,各高校兴起了一股女大学生从军热的高潮。女大学生士兵正在成为我军士兵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女大学生士兵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及管理的方法,既是适应我国高教改革带来的适龄应征对象逐渐向高校集中的大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王子强  林艳 《学理论》2009,(23):177-178
目前研究发现,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给班集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因而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以认识和正确引导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上,着重分析了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并进而阐述了如何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以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9)
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较为全面地了解广东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路径: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用;通过制度创新体现价值观;通过道德文化渗透核心价值观;注重地区差异,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群众体是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群体现象。本文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介入非正式群体的机会、条件和动机迅猛增加,非正式群体对成员又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因而,当一部分非正式群体的规范带有种种消极倾向时,便会使成员在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上产生偏差与混乱,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为此,本文呼吁加强对当前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非正式群体的属性,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非正式群体,一般地具有和社会制度非对抗性的属性。企业内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构成了劳动群体人际关系的总和。人们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正式群体首先是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目标。社会主义企业的正式群体需要非正式群体积极地补充自己的不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非正式群体,大多数不具有与制度本身对抗性的属  相似文献   

13.
部队青年非正式群体的现象比较普遍。它的存在对青年干部战士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举止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部队青年的思想教育,就必须重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和探讨。一、部队青年非正式群体的种类及其特征 (一) 部队青年非正式群体的种类 1.按形成的原因分: (1) 利益型。靠利益维系而自然形成。如为了生产盈利或者盗窃分赃结合在一起。 (2) 情感型。如,同事之间、同行之间保持友谊、忠诚、信任,出现感情上的吸引  相似文献   

14.
做好非正式群体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化、生活化,要特别注重非正式群体对职工思想的影响。在这里,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正式群体是根据一定的章程或文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有组织明确承认的群体。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一些大中企业里,陆续出现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非正式群体。本文根据在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包括理、工、医、文诸科)中的随机抽样调查,试做些初步分析。 (一) 非正式群体产生的主观原因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自发群体的欲望较强(见表一)。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是赞同和希望组成群体的。调查表明,导致青年知识分子趋向群体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成就和挫折感。绝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进入企业后,自我实现的欲望很强,期望能尽快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发挥作用。但客观上的各种原因,使他们中的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国有企业内部非正式群体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正式群体,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本文以笔者最熟悉的国有企业这一正规组织为特例,对其内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各类非正式群体作实证研究,探讨群体类型的形成及其特征,并提出"功能边界"概念,以分析群体的双重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在当代青年丰富多姿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以小群体形式出现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多了。据上海团市委调查,全市四十多所高校中已有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二百多个。从文娱体育到艺术修养又到学术、科技和政治性群体等等,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同时,在青工中也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群体活动小组,目前全市青工读书小组已有八千多个,自发成立的青年技术革新小组八百多个,而各种业余娱乐小群体、友谊小群体则更如雨后春笋、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8.
当代独生子女青年士兵的角色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 系统地考察了军旅环境中独生子女士兵的服役活动, 探讨了他们在以艰苦、紧张、严格且不乏风险因素著称的再社会化过程中, 面对士兵岗位的种种压力, 是否能同非独生子女青年一样, 顺利实现颇具挑战性的士兵角色适应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5)
非正式组织客观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之中,正确对待和认识现代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教育和引导,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肖雪莹 《学理论》2011,(23):237-238
大学生高校生活作为群体组织的一种,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具有必然性。非正式组织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影响作用很大,如果管理者能够重视并善于利用非正式组织,它就具有正式组织无法达到的正面功能。反之,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只有积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贡献并努力克服和消除它的不利影响,才能使其为班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实现学生个人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