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再新 《人民论坛》2012,(14):40-41
开展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存在主体失真、客体失真、方法失真、环境失真、结果失真等因素,需要认真审视并在执行考核程序、建立科学考核指标体系、改进绩效考核方法和手段及拓宽绩效考核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力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客观、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2.
干部考核是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的干部考核存在"失真"现象。干部考核为何会"失真"?其背后的制度根源是什么?应该如何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邀请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公安考核评估中,一些失真的数据阻碍了上级公安机关对公安工作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把握。运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分析当前考核评估体系,有助于我们抓住问题症结,并找到优化考核评估指标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杜绝干部考核失真失实,就要切实完善考核评价内容,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方式辞旧岁迎新年,一年一度的年终总结正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紧张而有序地进行。领导干部述职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由到会人员按照"德能勤绩廉"五大项进行测评。而这个环节正是参与测评的下属人员最为犯难的事,尤其是"德"和"廉"在"优、良、中、差"  相似文献   

5.
唐道明 《人民论坛》2014,(10):46-47
<正>失真失实的城镇化率统计不利于科学客观考核评价人口城市化,不利于调动地方(城市)政府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央政府在科学客观评价基础上调动资源,鼓励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地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提到,"我国……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  相似文献   

6.
虞华  程鑫 《中国发展》2014,(1):52-55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溅信住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建设诚信政府的力度,力促提高政府公信力。然而,住地疗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少地方通过干预统计考核来达到提高政绩的效果,这让统计考核在建设诚信政府中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统计考核作为一种与干部管理挂钩的考核机制,如何让其充分发挥“正能量”,在推进各地诚信政府建设中发挥苇要作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7.
于杰  王进 《现代人事》2001,(7):22-23
干部在任考核是对被考核对象在任职期内进行的考核,应该肯定,这种考核在正常情况下是能够反映出被考核对象德能勤绩真实面貌的,但在少数人际关系复杂、社会风气不好的地方和单位,也可能会导致考核结果失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干部在任考核,考核者、被考核者同在一个单位,不是同事,就是上下级,考核参与者在介绍被考核者情况时很难把自己完全置于局外人的地位,对所介绍情况将会产生的后果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造成心理上的不超脱,难以畅所欲言,从而导致考核结果失实,给干部的任免工作带来偏差。  相似文献   

8.
干部考核为啥失了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广志  郭奔胜  周伟 《半月谈》2004,(24):42-43
记者近期在江苏,江西基层调研时发现,由于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尚不完善,导致考核天平失了准,出现“指标失范,评价失公,结果失真”的现象,不仅严重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给用人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9.
基层公安机关业务绩效考核是基层警务活动的导向和航标。如何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是推进警务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命题。面对当前基层考核存在的顾此失彼、鞭打快马、条块分离、滋生腐败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平受到挑战、民警不堪其累、监测数据失真、队伍建设脱节等诸多弊端。还需要围绕中心统一考核主体、抓住重点整合考核内容、分级达标兼顾受考特点、兑现奖惩体现考核权威、公开透明改进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改进。  相似文献   

10.
动作     
中纪委:防止考察失真和干部“带病提拔”在谈到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反腐倡廉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方面有哪些新的要求和部署时,中央纪委副书记夏赞忠5月15日表示,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换届选举工作,认真实施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落实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防止考察失真和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各地、各部门在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年度考核不称职人员的处理,加大考核结果使用的力度,从而较好地发挥了考核工作在各项人事管理中的综合效应,促进了考核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推动了全省“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1994、1995年湖南省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在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的有3700多人次,约占参加考核总人数的1.5‰。近两年来,各地各部门以国家人事部《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报警案件统计数字不实是公安业务统计工作中的一大弊病,直接影响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正确分析和评估。其原因一是因追求“政绩”的需要,人为地压低报警案件统计数字;二是公安机关考核机制上存在弊端;三是统计工作关系不顺,不利于统计部门准确进行统计。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是更新观念,改革考核机制,同时尽快改进报警案件统计的体制和方法,将报警案件统计工作从各业务部门中分离出来,建立公安机关报警案件综合统计网络,将其归属综合统计部门掌管。  相似文献   

13.
发案率是测量社会治安状况的“指示剂”,其统计失真危害甚大,我国公安机关犯罪统计不实原因也相当复杂,今后需要设计与建立社会治安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06,146(12)
福建省三明市公安局傅永强同志来稿指出,公安机关在案件的立案统计方面,严重存在统计失实和立案不实的问题,必须努力解决。一、立案统计失真的原因。一是害怕突破指标,故意弄虚作假,人为地削减统计数字。一些基层单位和部门,为了与领导机关提出的刑事案件上升的控制幅度和破案率应达到的指标及要求“保持一致”,用压低实际发案数来提高破案率,以示其完成“达标”任务。二是工作不负责任,敷衍塞责,不认真填报。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和内勤,对立案统计不进行认真收集和核对,造成人为的失真。三是对立案标准把握不准,认识错误,造成漏立漏报。四是…  相似文献   

15.
建立统一、全面、准确的能耗统计指标和监测体系,是实施节能降耗考核的基础,是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保证。市政府批转市经委、市统计局关于节能降耗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三个方案,对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工作,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统计数字浮夸现象十分严重。正如社会上流行的顺口溜“统计统计,三分统计,七分估计”,“村哄乡,乡哄县,一直哄到国务院”。失真的统计数字像病毒一样,在各行各业特别是经济领域滋生、蔓延,误导决策,坑害干部,败坏党风。“经济病毒”病象环生在1997年...  相似文献   

17.
郭耘 《前沿》2002,(10):40-42
企业成本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列举了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六种表现形式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原因 ,进而提出了整治成本信息失真的对策 ,以保证企业成本信息的真实、准确  相似文献   

18.
关于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徐芳  王秀琴 《前沿》2004,(9):34-36
企业成本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列举了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六种表现形式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原因 ,进而提出了整治成本信息失真的对策 ,以保证企业成本信息的真实、准确  相似文献   

19.
灾区房屋损失抽样评估方法应用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有“无灾不成年”之说。每年,自然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在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中,房屋损失所占比重较大,对灾区群众的生活影响很大。据有关方面统计:一般年份,全国因灾倒塌房屋300万间;大灾年份,倒塌房屋在500万间以上,如1991年因灾倒塌房屋500多万间,1998年则达到了800多万间。近年来,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个别受灾地区统计和上报的房屋损失数量偏差较大,也就是房屋损失信息出现“失真”现象。分析原因有两类:一是现行灾情统计制度的缺陷、基层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偏差、环节…  相似文献   

20.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统计工作的通知》(豫办〔1994〕30号)印发各地以来,我省乡镇企业统计工作从整体上看逐步完善,但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形势仍不相适应,乡镇企业统计工作还存在基础薄弱,工作不规范,在有些地方数据失实、弄虚作假的现象。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对乡镇企业统计工作的指示精神,为进一步规范乡镇企业统计工作,对各地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作出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特作如下通知;一、进一步明确乡镇企业考核的指标体系和统计原则.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应体现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