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明晏 《前线》2016,(4):92-93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山东省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时讲到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悬挂在河南省内乡县老县衙"三省堂"的一副对联,撰联者为清康熙年间的内乡知县高以永。习近平总书记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相似文献   

2.
1982年9月30日,《人民日报》根据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批示,在头版头条以《岳阳地区集体个人一齐上生机勃勃》为题发表了时任岳阳地委副书记刘阳春写给胡耀邦的汇报信,报道了岳阳农业生产的情况。报道中提到了汨罗县(今汨罗市)玉池公社安山大队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3.
《支部生活》2010,(11):45-45
在上海的清源寺藏经阁内有一本发黄的日记,记着一位名叫山田次郎的日本侵华指挥官说过的话:“对上,众人免死,先生必死;对不上,先生可免一死,众人必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一副对联     
《湘潮》1986,(2)
一九二七年三月,资兴县农民协会成立了审判土豪劣绅的持别法庭。庭长王卓如是理发工人,审判员谢流昆是缝纫工人。二人革命立场十分坚定;对土豪劣绅执法如山。土豪黎雪楼心怀恐惧,曾作对联一副: 王剃匠,坐法庭,刀刀见血, 谢裁缝,审官司,针针穿心。足见人民政法机关的成力了。  相似文献   

5.
早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周恩来的一位挚友王朴山即将毕业,欲东渡日本留学。留学前,周恩来饱含革命激情写下了一副对联,赠给王:  相似文献   

6.
对联     
腊月,风飞乡党委贾书记调走,新来的书记姓甄。甄书记为了熟悉情况.带上小乐在这一带山岭间转悠,这天来到了曾是乡上“先进集体”的梧桐村。  相似文献   

7.
将帅与对联     
革命将帅中有很多人是能文能武、多才多艺,陈毅、董必武、左权等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他们在革命的一生中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今天欣赏这些对联,不但可以得到思想上的提高,更能获得艺术的熏陶。  相似文献   

8.
李云 《党风与廉政》2002,(12):27-27
  相似文献   

9.
贺龙常常自谦地对人说:“我是没吃墨砚水的粗人, 只晓得打仗,不懂得文字。”果真如此吗?不是。他天资聪明,才学过人,并善作对联。南北墩是湘鄂两省共辖的一条小街,两省以街中心“东西井”为界。1931年,湘鄂两大土匪头子朱疤子与罗效之各据一头,挑起两省边境土家族与汉族人民械斗,他们  相似文献   

10.
对联祭先烈     
2002年5月25日,是左权将军殉国60周年纪念日。9月18日,是辽县易名左权县60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左权将军的丰功伟绩,现将我根据革命老前辈、年逾八旬的离休干部岂登考在1996年回忆口述的由爱国志士、著名教育工作者郝海如先生于1943年元旦以左权将军的英名为题材编写的一副对联,记录整理出来,借以激励后人。要讲述这副对联,还必须首先从编写对联的背景说起。那是1942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扫荡太行抗日根据地,妄图一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司令部等首脑机关。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辽县境内麻…  相似文献   

11.
孟红 《党史博采》2011,(9):20-22
陈毅不但是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位博学多识、造诣很深、才华横溢的诗人,从他十分喜欢创作的对联之系列作品即可从中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合肥古称庐州,是包公的故乡。能养育因一身豪气使百姓千古敬仰、因公正廉明令奸佞闻风丧胆的包拯包希仁,庐州应当是浩然正气直冲霄汉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0,(10):127-127
山东济宁关帝庙:心上人大哥三弟;眼中刺北魏东吴。江苏如皋关帝庙:有半点生死交情,方能入庙谒帝;无一毫光明心迹,何许磕头焚香。  相似文献   

14.
黄炳麟 《唯实》2006,(10):63-63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一副对联.许多当代联语选本,乃至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录了,不少文人雅士在书斋客厅也喜爱悬挂它,已经成为公认的对联精品.  相似文献   

15.
河南内乡县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县衙三堂门前面黑漆明柱有联云:  相似文献   

16.
“雷履泰识鸿翙、爱鸿翙、纳鸿翙、导育鸿翙,鸿翙成才成后又嫌弃鸿翙,乃子名为鸿翙,因甚如是? 毛鸿翙敬履泰、投履泰、学履泰、辅佐履泰,履泰复位前却离开履泰,尔孙唤做履泰,为何这般?”这是晋商故里古城平遥第二届广播电视楹联大赛的一副应征联。本联以纪实递进的方式,直陈两位晋商名人之间相识相处及发展变化的史实,话锋一转,提出了“因甚如是”、“为何这般”的问题,虽不算很工正,却颇引人思考。品味之余,倒觉得这副对联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而又常难解决的人事话题。雷履泰、毛鸿翙何许人也?前者是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的创…  相似文献   

17.
蒋子龙 《新湘评论》2012,(14):25-25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  相似文献   

18.
蒋子龙 《学习导报》2012,(14):25-25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  相似文献   

19.
培贤 《前线》2013,(7):89-89
清朝诗人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有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意思是说学问如弓,才能如箭,弓弩使箭镞射出,才能命中目标;没有学问,才能不可发挥,没有真知指导人生,便把握不住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家乡,识文断字的人并不多,爷爷却是村里的老学究。爷爷曾经是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声望颇高。退休之后,闲居乡里.他泼墨练字,编民谣、写对联、摆灯谜.因此在十里八乡颇有名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